津市小吃

數月之後,津市本地行會又在企園酒家對門開了一家津津點心鋪。 再如津市幫的津津點心,每逢九九重陽節,都要做重陽糕。 故此,九九重陽糕的風味小吃,也一直沿襲下來。

地處湘西北的商業重鎮津市,曾以全省六大內河港口之一的地理條件,成為川、湘、鄂交通要塞,為中南諸省移民之地。民國元年十一月,江西籍人在津市成立同鄉會。爾後,福建、山西、陝西、江蘇、安徽、廣東等地移民也紛紛成立同鄉會。眾多的外省人移民津市,也帶來了異域的飲食習慣,因此,各派風味小吃應運而生。江蘇揚州行會在繁華的西河街開設了春樂園餃餌館。此餃餌製法獨特,取精肉熬湯,摻和鹵油、肉核加金鉤海蝦,用極薄的麵皮包制而成。味道鮮美,醇香撲鼻,食客紛紛登門,一飽口福。春樂園如此紅火,津市本地行會立即在春樂園旁邊開了一家滷菜館,取名“王盛錦”,滷菜以豬、牛、羊雜碎為主兼鹵野味。鹵藥乃祖傳秘方,醇香四溢;滷菜油光滑亮,清爽可口。拼盤時以椒、豆蔻、肉桂、茴香、蔥、姜、蒜、麻油為佐料,色香味俱全,小街香飄數里,食客不斷。長沙行會見狀,在春樂園對門開了一家企園酒家。官筵以“燒烤席”為冠,“燒方席”次之。民筵則以“燕翅席”為首,全雞全鴨,二等筵為“海參席”,海參為頭,加蘭片雞塊,如此精緻鮮美,吸引了澧水河漂來的眾多異鄉商賈船民。
數月之後,津市本地行會又在企園酒家對門開了一家津津點心鋪。且看那一籠籠香味四溢、熱氣騰騰的小籠湯包、燒麥,色澤斑斕的八寶飯,叫人眼花繚亂,未嘗先飽。於是,吃得滿嘴油光的食客又擁向津津點心鋪。
西河街彈丸之地,已是四家小吃館毗連,不能老在此地爭搶食客了。津市本地行會又在觀音橋西側開了一家新合樓包子館,此包子做工講究,一口咬去,鬆軟可口,油水四溢,食客無不稱美。長沙行會看得眼紅,別出心裁,在和平路開了一家四神園麥麵館。麥面全是手工製做。先將麵粉揉好,用擀麵杖層層擀壓,直到擀得麵皮比紙還薄,再用刀切成麵條。這種麥麵筋絲牢固,咀嚼有聲,令食客不捨放筷。
此時,津市本地行會趨之效法,又在生產街開了多謝館羊肉麵館,手工麥面加羊肉,味美湯鮮,能溫中補虛,食客蜂擁而至,爭相食之。正值繁鬧街市麵食昌盛之際,常德的劉松生聾人身懷烹製牛肉絕技,於1938年秋攜家眷來到津市,在春樂園餃餌館隔壁又開了一家牛肉米粉館,雅號劉聾子粉館,他的牛肉粉有一滾、二淨、三香、四鮮、五辣的特色,食客食之讚不絕口,一時名貫湘鄂,獨領風騷。
津市的飲饌文化是楚人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從風味小吃的脈流和業主來探究,主要有長沙幫、下江(浙江)幫、常德幫、本地幫。春秋時,這些地域均屬楚國境地,楚人在創造燦爛的楚文化時,也創造了精美的飲饌文化,在飲食上無不受楚文化的影響。如長沙幫在企園酒家開的酒筵便有濃重的楚味。名菜“五元全雞”就是楚人烹製的宮廷名菜“濡雞”。《禮記.內則》載:“濡雞,醢醬實蓼。”此處“濡”指一種烹調方法。漢代經學家鄭玄云:“凡濡,渭烹之以汁和也。”清代《調鼎集》載:“治淨,入缽,和醬,隔湯乾燉。”清同治年,長沙著名曲園酒樓將濡雞加荔枝、桂圓、紅棗、蓮子、枸杞“五元”,有大滋大補功用,乃正宗古楚菜。長沙幫為適應津市人的口味,菜譜中還有一道津市人特別愛吃的臘肉蒸臘八豆,不管誰想到那香氣四溢、入口消融、油漬漬的臘八豆,都會流一下口水,食慾大增。津市的臘八豆乃古楚飲饌文化之脈流。古楚時的祭品,常常是獵獲的禽獸。受萬物有靈的支配,把猛獸奉為神靈。楚時的獵與臘為同一字.所以稱臘祭。漢明帝永平年,佛教傳人中國,臘月八日稱為“佛成道節”,佛經載佛祖釋迦牟尼此日得道成佛。在佛教文化滲透下,臘月八日楚人舉行驅鬼儀式,煮黃豆避邪,臘月八日煮製的黃豆便稱為臘八豆。兩千多年來,楚俗臘八豆一直流傳下來。
再如津市幫的津津點心,每逢九九重陽節,都要做重陽糕。重陽糕也是楚人創造的飲饌文化的體現之一。《周易》載:“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兩陽相疊,故名重陽。”梁代吳均撰《續齊諧記》載:“東漢道士海南人費長房對其弟桓景日:‘九月九日牧家有大災,可令家人登高飲菊酒,禍可消。’桓景夕還,見牛、羊、雞、犬暴死,大驚,便以糕代食。”文中“汝家”所在地,今為河南臨汝縣。楚文化發源地雖以湖北湖南為中心,但公元前688年楚王伐申後,一舉滅豫南的鄧、蔡、呂等小國。春秋時期,河南為楚國境地延續了四百餘年,古楚巫儺影響頗深。桓景家有大災,牛羊暴死,只得以糕代之。故此,九九重陽糕的風味小吃,也一直沿襲下來。
津市的十大風味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無不展現一幅幅斑斕多姿的楚文化畫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