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河鎮

洞河鎮

位於紫陽縣東部,漢江、洞河、汝河交匯於此,襄渝鐵路穿境而過。全鎮轄13個村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94.2平方公里,水占其半,達50平方公里,有18634人。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河鎮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適宜。境內江河縱橫,水緩波平,通航里程達100餘公里,大小船隻近200艘,上至紫陽,下至嵐皋、安康,舟行江波,船帆點點,是流通和商運的黃金水道。乘舟船順江而下,頗有“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詩情畫意。嵐紫公路、洞大公路、城洄公路、滾三公路相互貫通,水陸交通發達,通訊網路覆蓋率達99%。全鎮水、林、草、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煤、鐵、銅、錳、鎳、石英石等優質礦產資源。糧食生產以小麥、水稻、玉米、洋芋、紅薯為主;農業產業以蠶桑、茶葉、柑桔、蔬菜、畜牧養殖為主,。2005年,全鎮產茶57噸,蠶繭230噸,柑桔1125噸,生豬出欄9890頭,存欄8531頭,山羊出欄9130頭,存欄8822隻;境內有古戲樓、米溪洞、會館梁等多處人文景點,洞河集鎮依水而建,江面煙波浩淼,漁舟唱晚,民歌悠揚,洞河人樸實,勤勞,好客.是紫陽旅遊觀光的的一個好去處。

歷史面貌

舊稱洞河口,又稱洞汝河口。位於洞河、汝河入漢江處,三面環水,一面靠山,街道南北走向,形若彎月,長約1500米,泥石路面。房屋多土木結構,是洞河區公所和三台鎮政府所在地。有居民2256人,其中農業人口213人。

洞河鎮形成於清乾隆年間。由於濱臨漢江,始終是本縣外運的重要港口。本縣雙河塘、洄水灣及嵐皋縣官元、長春和明珠壩等地的土特產皆匯於此處外運;所需的鐵器、布匹、食鹽等物資也經此處運入。民國《紫陽縣誌·建置志》稱:“東鄉土產如藥材、絲茶之屬由此出口,商業頗盛。”至民國年間即成為本縣東部重鎮。舊時街道鋪面整齊,富戶房屋盡為重檐,有利採光通風。民國十八年(1929),土匪陳定安放火焚燒,鎮容大毀。1983年7月31日特大洪水摧損更甚,雖經多方整治,仍難復舊貌。因屬安康水庫淹沒區,現正處在拆遷之中。

鎮內有兩處著名古建築:一為戲樓,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背水臨街,磚木結構,對稱舉架式,歇山式房頂。山牆佩以獸吻,斗拱卷條,琉璃搏風,古樸清雅。1983年7月31日特大洪水,鎮內大多數房屋被毀,而此樓未損。一為石牌坊,位於鎮西側,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對稱舉架式結構,取料為漢中花崗石,造型文雅別致,雕刻文圖並茂。1976年7月一次風雨,將其頂部毀壞。

附:三台鎮

位於洞河三台山,為洞河鎮拆遷新址,更名為三台鎮。鎮區建設開始於1980年,現已初具規模。規劃面積242.13畝,東至王家灣,西至米溪洞,北到二台子中段,南達漢江邊。地勢平坦,有滾三公路與恆紫公路連線,交通水陸兩便。現大部分洞河鎮居民和機關已遷至本鎮。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全面突破,鎮村面貌變化明顯。2006年以來,我們始終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來抓,建成了一大批事關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項目,實現了民眾多年的夙願。籌資130 萬元改造集鎮排污工程,現即將投入使用;籌資30萬元完成了半邊街硬化和5條背街小巷梯步路改建;籌資30 萬元安裝了集鎮路燈;籌資40萬元修建了繭絲廠、汝河嘴等8條人行碼頭;籌資150 萬元作為11個村通村水泥路建設資金缺口補助,新修通村水泥路13條、79公里,配合縣交通局完成了滾三路、洞苗路的拓寬硬化;籌資70萬元建成洞河、楸園公路橋2座,便民橋7座;實施了馬家莊、前河、楸園、小紅光等13個村1109戶的新農村建設、移民搬遷、危房改造和災民建房任務;建沼氣池510口,實施人畜飲水工程17處,解決了全鎮60%的農戶飲水困難問題;完成了11個行政村的農村電網改造,徹底解決了2918戶用電難、電費貴的問題;建成通訊基站7處;完成三格式廁所改造650個,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生產生活條件。

產業開發已具規模,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和大戶引領作用,發展網箱養魚15000平方、大水面養殖6000畝,開工建設娃娃魚養殖場一處;按照“低潮抓建圈、高潮大發展”的思路,咬緊目標不放鬆,建成馬家莊、前河2個養豬專業村;立足農民穩步增收,發展烤菸1000畝,魔芋1000畝,蠶桑發種4200張,培植各類產業大戶895戶;加大農村創業培訓,共轉移和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2800餘人次,全鎮勞務輸出達7000餘人;初步形成了以蠶畜為基礎、漁煙為後續、勞務為主體的增收格局。及時兌付資金,加強15447畝退耕還林管護;廣泛動員民眾,綠化鎮村道路7條46公里;嚴把工程質量,實施漢江綠化、丹治工程造林3800畝;嚴格落實封山禁牧、護林防火責任,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61%。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工程成效彰顯。積極推行教育改革,傾心學生的茁壯成長,穩步調整農村教學點5個,全面實施 “蛋奶工程”,新建中學教學樓,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攀升。鞏固創省優成果,認真開展婦女病普查工作,五年來累計普查7200人次;加大農村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衛生服務保障條件,完成了中心衛生院住院部和13個村衛生室的規範化建設,全鎮農村合療參合率達95%,城鎮醫保達98%,發放各類醫療補助150餘萬元,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有所好轉。

自然資源

全鎮水、林、草、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煤、鐵、銅、錳、鎳、石英石等優質礦產資源。糧食生產以小麥、水稻、玉米、洋芋、紅薯為主;農業產業以蠶桑、茶葉、柑桔、蔬菜、畜牧養殖為主,。2005年,全鎮產茶57噸,蠶繭230噸,柑桔1125噸,生豬出欄9890頭,存欄8531頭,山羊出欄9130頭,存欄8822隻;境內有古戲樓、米溪洞、會館梁等多處人文景點,洞河集鎮依水而建,江面煙波浩淼,漁舟唱晚,民歌悠揚,是紫陽旅遊觀光的的一個好去處。

特色農產品:蠶繭,烤菸,柑桔,小麥,水稻,玉米,洋芋,紅薯,茶葉,蔬菜,生豬,山羊

特色旅遊

洞河風光

洞河 洞河

紫陽城以東的洞河被譽為“水鄉”名不虛傳,洞河鎮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鎮了。漢江將鎮域面積平分為兩半,一南一北,一半山地,一半清水,東南角的洞河、汝河匯入漢江,西北邊兩條溪水奔流而來,積成深淵之勢,添幾分水鄉的恢宏與秀色,生命之水在訴說水鄉的故事。

從前的洞河鎮位於漢江以南,小鎮臨江而建,古樸自然,兩排石木結構的建築群順著地勢擺開,青磚泥瓦,紅木圓柱,錯落有致,流露出江南水鄉的風韻。街中央閃出一條高低起伏的人行道,鵝卵石在歲月中磨得油光發亮,猶如一塊石鏡,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小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這是湖廣移民與陝南開發的重要時期,紫陽的水碼頭洞河鎮應運而生,南來北往的商賈和名聲顯赫的達官貴人云集於此,購田置地,建家興園,數萬艘商船停泊在碼頭上,吞吐著油鹽、布匹和山貨特產,小鎮燈紅酒綠,漢劇、二簧之音通宵達旦。

古戲樓和石牌樓,已成為了珍貴的歷史。

1984年10月安康火石岩水電站庫區遷建洞河老街集鎮向江北遷移。小鎮的人依戀不合,告別了家園,幾百隻舢舨橫渡漢江,穿梭往來,江水日漸上升,古鎮緩緩墜落。江北的新鎮依然臨江而建,順山勢而延伸,集鎮平鋪在三個台地上,當初命名為三台鎮。因一河水而得名的鎮,它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時隔幾年,新鎮又恢復了洞河鎮。

洞河戲樓 洞河戲樓

古戲樓的命運好於石牌樓,因為洞河人喜愛唱戲和看戲,它作為地方的重點保護文物與洞河鎮的居民一起搬遷,一磚一瓦,一石一木,完好無損地搬到了江北,並按原先的尺寸在新鎮的主街道上重新複製。戲樓是集亭、台、樓、閣之優長於一體的建築藝術,底座為磚石,主體全為石木結構,木樁、木樑、木檀、木椽、木斗拱、木板凳,榫頭榫眼相聯。戲樓按照功能設有主體舞台,還有供文武場面之用的左右平台,後台設有更換服飾、過場和化裝的迴廊。板壁彩繪有戲曲場景人物圖,台前額枋浮雕了瑞獸花鳥、山水樓台、日月浮雲、桌椅公案,又為觀眾設定了看樓、高台、梯階。工匠們按照古戲樓的格調搬遷而修復了古戲樓,還原了戲樓本身的面目:雕樑畫棟,飛檐翹角,風姿綽約。戲樓成為洞河鎮一道獨特的風景。古戲樓把輝煌留在歲月的記憶里,民國以前,看戲令人上癮,那時候有“會戲”、 “節戲”和“願戲”,幾乎月月有會,會會有戲,正月十五演《薛剛鬧花燈》,端陽節演《白蛇傳》,七月七演((牛郎織女鵲橋會》,臘月底演《王小二過年》。古戲樓從未冷落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二百天有戲看。戲樓的舞台上表演了不少戲,每一場戲都是一個故事,然而古戲樓自己的故事卻很少讓人知曉。

發展規劃

一、精心組織實施,科學制定規劃

鎮黨委對“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十分重視,縣上動員會議後,迅速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副書記任副組長,班子其他人員及站辦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固定專職工作人員13名,具體負責對全鎮“升級晉檔,科學發展”工作的指導、督促、檢查和考核。制定下發了《洞河鎮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實施方案》。建立了領導聯點、幹部包村的包抓工作制度。把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工作與產業建設、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兩促進、兩提升。通過在各村交通要道、人員相對集中的地方製作永久性宣傳牌,發放升級晉檔明白紙等方式,使升級晉檔活動家喻戶曉,迅速形成了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有力地推動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為做到情況清、底子明,鎮黨委抽調85名鎮村幹部逐戶調查民眾收入,根據農戶人均收入、產業發展、人口類別、職業特點、收入狀況等不同情況和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將全鎮4090戶進行分型排隊,分戶建檔,確定為小康戶、富裕戶、溫飽戶和幫扶戶四類。對205戶小康戶在示範帶動上做文章,落實聯幫責任,促進共同晉檔;對736戶富裕戶在強化基礎、做強產業上做文章,解決突出問題,實現檔次晉升;對2454戶溫飽戶在重點扶持、解決發展中的缺資金、缺技術等具體問題上做文章,實行強弱結對幫扶,增強發展活力,促使升級晉檔;對695戶幫扶戶幫助制定發展規劃,落實村鎮幹部包抓,樹立發展信心,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儘快擺脫貧困,促使其儘快升級晉檔。通過區別分類,把增收項目細化分解到村、到戶,採取了“一戶一幹部,一戶一規劃,一戶一技能,一戶一產業,一戶一檔案”幫扶形式,做到村村有特色、戶戶有項目,形成了農民增收坐標體系。

二、狠抓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以畜牧、蠶桑、蔬菜、柑桔、茶葉、勞務六大產業為抓手,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按照“突出特色,擴大規模,培育品牌”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1131產業發展思路(人均一畝桑、一畝經濟林特圓、三頭畜、戶均一人外出勞務),大力發展農業主導產業。有序組織產業大戶外出參觀,學習先進技術和致富本領。以村為單位組建了以經濟能人、產業大戶、優秀青年為主的“升級晉檔”活動聯幫服務隊,與農戶分別簽訂了增收責任書,形成了村村抓晉檔、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格局。聘期技術專家開展技術講座、開辦培訓班。有序組織富裕勞動力外出務工,積極為返鄉能人就地辦廠辦企業創造發展平台。止目前,全年共培養黨員科技示範戶203戶,培養黨員致富帶頭人44人,已舉辦產業專題培訓會15場次,邀請大戶現場講座11場次,累計參訓人數達1200人次。共培植年飼養量超過1萬頭的畜牧強村4個,建成中型生豬養殖場2個,建標準化圈舍49個,發展畜牧養殖大戶102戶,新建村畜牧產業協會1個,實現畜牧產值2700萬,人均增收500元;蠶桑發種4200張,發展露地蔬菜500畝,新發展柑桔園700畝、豐產密植茶園750畝;勞務輸出5000餘人,技能培訓387人次;新辦了紅岩村頁岩磚廠和馬家莊村明華煤礦,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民工就業1200餘人;新發展烤菸500畝,培植烤菸大戶23戶;在沿江5個村實施漢江綠化和“丹治”工程2300畝,培植精品綠化點1400畝,栽植以小雜果為主的經濟林示範園400畝,為生態旅遊和人均增收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6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3589元,人均淨增686元,高於全縣平均水平。今年,動員鎮內黨員能人大戶投資500萬元,成立了富硒魚養殖合作社,充分利用庫叉發展大水面特色養殖,現已投放網箱200個,養魚250萬尾。另征地10畝建仿生態池,養娃娃魚1萬尾。三年內兩項產業總產值將突破億元。

三、狠抓基礎設施,最佳化鄉村環境

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以通村公路、電網改造、人畜飲水、漢江綠化、丹治工程五個項目為支撐,鋪設石家、菜園、小紅光、馬家莊、中沙、楸園、洞河、紅岩8個村通村公里34.5公里;對香爐、馬家莊、雲峰、紅岩、菜園、小紅光、石家、中沙、聯豐、田榜等10個村128桿/公里進行了高低壓改造;新建石家、田榜、紅岩、香爐、聯豐、洞河6個村人畜飲水工程8處,鋪設管道21000米,解決了近1600餘戶5000餘人的人畜飲水困難。以漢江綠化和“丹治”工程為突破口,以前河、紅岩、楸園、小紅光、菜園為主,共栽植生態林和經濟林等8900畝,栽植苗木249.5萬株。以生態移民、千村搬遷扶貧、特色民居、沼氣池四項建設為重點,新建特色民居83戶,實施震災和安居工程63戶,危房改造70戶,五改三建50戶。新建村級垃圾填埋場5處。一個“人在畫中,村在綠中”的環境正在逐漸形成。

四、科學管理嚴考核,立足長效促規範

強化管理。圍繞管理民主,成立村民監督委員會,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定黨建目標責任述職考評實施辦法,健全述職述廉、議事決策和工作落實機制,推行重大決策事前公示,並嚴格按照“五議兩公開一審結”制度開展村級事務。截止目前,全鎮沒有因公益事業建設越級上訪事件發生。以村級規範化建設為突破口,加大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建設力度,充分發揮已建成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作用,已建成標準化村級、社區活動室10個。

完善制度。建立了《洞河鎮村級工作目標考核制度》、《村幹部管理制度》和《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行政問責辦法》等制度,將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的開展與鎮村幹部工資、年終評優樹模、幹部晉升實行三個掛鈎。

嚴格考核。按照《紫陽縣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考核驗收辦法》考核指標要求,對各村級黨組織進行逐項考核評分定級。2009年全鎮以總得分330.7分位於全縣前列,評定出年度晉升兩個檔次的村1個,占全鎮總行政村數的7.7%,晉升一個檔次的村10個,占全鎮總行政村數的76.9%,未晉升檔次的村2個,占全鎮總行政村數的15.4%。

嚴格獎懲。對去年兩個晉升兩個以上檔次的村級黨組織由鎮黨委獎勵現金3000元,對當年評比中位居本鎮末位的兩名村黨支部書記由鎮黨委進行誡勉談話,對一名位居本鎮末位並且工作造成重大失誤的支部書記進行調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