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的秘密

洞察力的秘密

《洞察力的秘密》一書既有嚴謹的科學研究,又不乏生動的案例和風趣的語言。它向我們揭示,洞察力不只是“我發現了!”這種靈光一閃式的頓悟,更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洞察力可以改變世界,達爾文憑藉洞察力提出進化論、沃森和克里克靠洞察力發現DNA,我們尋常人也需要用洞察力去解決那些困惑我們的事,從而使工作和生活效率更高。然而關於洞察力的激發方式和阻礙洞察力得以發揮的因素,我們卻知之甚少。作者剖析了抑制洞察力的因素,例如,有些機構聲稱重視員工的洞見和創造性思維,鼓勵具有突破性的發現,但實際上卻通過過濾機制阻礙那些具有破壞力的想法,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洞察力的秘密》是中信出版社SMART系列的第三本,前兩本是《理性動物》和《盲點》。
《洞察力的秘密》一書的作者是一位傑出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決策專家,他摒棄了傳統的實驗方法,即用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而改用現實環境中的人作為研究對象——科學家、商務人士、消防員、警察、軍人、家庭成員、朋友,還有他自己,並且收集了120個現實案例來闡釋和佐證他的研究。
在這本書中,讀者不僅能讀到很多“靈光一現”的洞察力故事,更能習得洞察力會在哪些心理環境和現實環境中被激發的方法。比如:諾貝爾獎得主們為什麼能做出尋常人覺察不到的重大發現?18個月大的嬰兒能分得清媽媽、爸爸和他自己的鼻子嗎?達爾文是如何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獲得啟發,進而提出進化理論的?戈特利布醫生是如何發現愛滋病的?馬可波羅斯是如何識破伯爾尼·麥道夫的龐氏騙局的?

作者簡介

加里·克萊因(Gary Klein),巨觀認知有限責任公司(MacroCognition LLC)的高級科學家,致力於自然決策領域的研究。1969年獲得匹茲堡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在職業生涯的初期,他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在職業生涯的第二階段,他主要為政府提供服務,擔任美國空軍的研究心理學家;在職業生涯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在1978年,他創立了一家克萊因聯合研發公司(Klein Associates)。曾著有《直覺的力量》(The Power of Intuition)等書籍。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丹尼爾·卡尼曼 《思考,快與慢》作者
加里·克萊因是恰當運用套用心理學的絕妙人物,也是一個一流的觀察家。他觀察那些運用自己的技能並有優秀工作表現的人,在此基礎上將自己的觀察以獨特的視角呈現出來。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異類》、《引爆點》作者
加里·克萊因是一個將理論和觀察——嚴謹的思考和對現實世界不辭辛苦的觀察——睿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傢伙,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及。
徐瑾 《金融時報》中文網財經版塊主編、專欄作家、《凱恩斯的中國聚會》作者
洞察力絕不僅僅是運氣,而是一項可以追求的修煉,也是一種激發人類好奇心與創造動力的“魔力”。克菜因的研究揭示出我們都有獲得洞察力的潛能與提升空間,因為“這種魔力就隱藏在我們的大腦里,並持續地進發”。

名人推薦

加里·克萊因是恰當運用套用心理學的絕妙人物,也是一個一流的觀察家。他觀察那些運用自己的技能並有優秀工作表現的人,並將自己的觀察以獨特的報告視角呈現出來。
——丹尼爾·卡尼曼 《思考,快與慢》作者
加里·克萊因是一個將理論和觀察——嚴謹的思考和對現實世界不辭辛苦的觀察——睿智與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傢伙,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及。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異類》、《引爆點》作者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洞察力修煉:如何成為福爾摩斯? IX
第一部分 是什麼激發了我們的洞察力?
第一章 往寶馬車裡彈菸灰的人是車主還是偷車賊? 3
一場偶然的研討會成就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8
不知名的金融分析師花10年時間揭穿龐氏騙局 12
第一個發現愛滋病的人 16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關於洞察力的故事 20
第二章 洞察力是一道難解的謎題 23
洞察力可以讓我們的想法和生活更精彩 32
用自然主義而非實驗的方法研究洞察力 35
激發洞察力的5類策略 41
第三章 觸類旁通:你會吃到花椰菜還是小金魚餅乾? 45
從塔蘭托戰役預見到珍珠港襲擊 45
18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具備移情能力 50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啟發達爾文創立進化論 53
第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答案 57
第四章 巧合事件與好奇心驅使:諾貝爾獎得主們是如何做出重大發現的? 63
20世紀最重大的天文學發現——脈衝星 64
青黴素、X射線與太陽能電池的發現 70
胃潰瘍的致病因素和諾貝爾物理學獎 74
毒氣、蚊子與黃熱病 81
第五章 自相矛盾:千萬別對“這肯定有問題”的警示視而不見 87
懷疑的態度幫助他們洞察到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 88
找出讓霍亂疫情肆虐的罪魁禍首 100
光速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108
第六章 急中生智:在棋局不利的情況下,如何反敗為勝? 111
通過點燃另一場火而成功逃生 112
化敵為友,從岩縫中成功逃生 119
當時間績效卡遇上“好時之吻”朱古力 120
土倫之戰,拿破崙帶領法國軍隊以弱勝強 123
第七章 探索洞察力從何而來的3種方法 127
從數據出發:洞察力不只是茅塞頓開 127
制勝的一拳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洞察力 131
從科研文獻出發:洞察力可以克服決策偏見 135
從故事出發:全新的認知模型和研究架構 138
第八章 洞察力的邏輯 143
第二部分 是什麼抑制了我們的洞察力?
第九章 人類所犯下的種種愚蠢的錯誤 157
生活中的愚蠢舉動 162
第十章 孿生子悖論:為什麼有些人洞察力不凡,有些人抱殘守缺? 169
被錯誤的觀念所裹挾 171
缺乏必需的經驗 177
態度消極,不做深入探尋 180
固守死板的推理方式 182
兩個初出茅廬的研究者何以解開了DNA的奧秘? 184
第十一章 無能的系統:谷歌自作主張地為我們過濾掉了哪些信息? 197
誰能解救被綁架的3個女孩 198
系統設計得越刻意,越容易扼殺洞察力 210
第十二章 組織機構為什麼一邊倡導創新,一邊抹殺員工的創造力? 213
完美主義是創新的天敵 213
嚴苛的流程管理制度將創新思維拒之門外 222
蹣跚前行的科學家和學者們 237
第十三章 被思維定式困住了的洞察力研究者們 241
第三部分 提升自身、他人和組織的洞察力
第十四章 如何提升我們自身的洞察力? 255
不可忽視的矛盾與“擺動犯規”警告 256
創意源自不同想法的融會貫通 261
批判性思維更適用於身處逆境的企業或個人 263
洞察力的產生是否需要醞釀的過程? 266
第十五章 糾正他人錯誤認知的最佳方法 271
診斷他人的困惑之處並“對症下藥” 271
將洞見轉化為有力的行動 275
利用自相矛盾的情形來糾正錯誤的認知 280
一個困擾了我15年的決策難題 286
第十六章 幫助組織機構實現“兩個箭頭”的平衡 289
強化組織的創新機制和能力 290
適度弱化組織的創意過濾機制 296
增強組織機構開展創新行動的意志力 298
找到平衡兩個箭頭的辦法 310
第十七章 洞察力捕手:爸爸的鼻子在哪裡? 315
“反達爾文主義”的零號蜥蜴 317
精明家庭主婦的購物策略 322
他是怎么知道或做到的? 326
一個關於鎖和鑰匙的小故事 331
第十八章 洞察力的魔力 335
致謝 349

後記

古希臘人十分崇拜人類獲得洞察力的能力。斯科特·博克頓在研究創新這一主題的時候指出,在古希臘的宗教萬神殿中,就有9位象徵著創造精神的女神。知名的哲學家,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人曾造訪供奉這些女神的神社,這些女神是他們的繆斯,是他們的洞察力的來源。我們去博物館參觀,或者聽音樂,其實就是在延續這種傳統,因為英語中的博物館指的是“繆斯的地方”(place of the muses),音樂指的是“繆斯的藝術”(art of the muses)。我們雖然沒有繼承古希臘人的宗教信條,卻延續了他們對於洞察力的敬畏。
雖然我總是想要破解關於洞察力的謎題,但我並不想輕視人類獲得洞察力那一刻的驚奇之感,不管是我自己的洞察力,還是他人的洞察力。這些都是奇蹟發生的時刻。這就像是魔法師走上台來,手裡有一隻事先藏好的兔子,但是洞察力閃現了,沒有任何預警,沒有人能夠預料。這個忽然想出的主意,之前從來沒有人想到過,甚至連往這個方向想的人都不存在。
洞察力有一種魔力,這種魔力來源於人類留意到事物之間的觸類旁通與巧合事件的能力,來源於人類的好奇心,來源於人類發現矛盾的能力,來源於人們在絕境之中所迸發的創造性能力。這種魔力就隱藏在我們的大腦里,並持續地迸發。
我本沒打算要寫一本書的,但是洞察力的話題縈繞著我,最後我禁不住講了一個長長的故事。幸運的是,我有一群良師益友,他們幫我一起探索如何來講這個故事。

序言

洞察力修煉:如何成為福爾摩斯?
“這是華生醫生,這是夏洛克·福爾摩斯先生。”
“你好,我看得出,你去過阿富汗。”
“你怎么會知道的?”
“這沒什麼。”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對於偵探小說迷來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面,甚至有點兒火星撞地球的味道,福爾摩斯漫不經心地準確指出素未謀面的華生去過阿富汗,這個橋段也幾乎給福爾摩斯系列故事定了調,因此在不同版本的福爾摩斯影視作品的演繹中升華,無論是熱門的英倫“卷福”,還是劉玉玲的女版“華生”。當華生初見福爾摩斯時,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遭遇一個洞察一切的人——或者說,另一個物種?“福爾摩斯,,們的洞察力從何而來?
回到現實,福爾摩斯的洞察力顯然少不了柯南.道爾的文學誇張,洞察力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是程度有別。比如新聞中出現過不少類似案例:看似平靜如常的一天,兩名警察開著警車做例行巡查。途中在等紅燈時,他們前方有一輛全新的寶馬車,司機的動作偶然間引起那個年輕警察的注意:只見他深吸了一口煙,然後將菸灰直接彈在了車內。年輕警察覺得這一舉動不可思議,什麼人會這樣對一輛新車?肯定不是車主,也不是車主的朋友,最大的可能是偷車賊。故事的結尾如他所判斷,壞人也受到了懲罰。
美國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很喜歡這種類型的故事,甚至促使他從事了對洞察力的研究。他的新著《洞察力的秘密》中有不少這種案例,從普通人到天才人物,從揭穿金融危機騙局的局外人到無意間有重大發現的科學家,“故事的主角都是聰明人,他們能夠注意到一般人所忽視的東西……這些獲得了洞察力的人的故事,仿佛是一劑新鮮的解藥。當我整理類似這位年輕的警察做出敏銳判斷的故事的時候,心情總是特別愉快”。
克萊因是誰?國內對其人其事介紹不多,但他其實值得關注,無論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還是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都曾引用過克萊因的研究成果。他1944年出生於紐約,擁有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不僅在美國是備受矚目的心理學家,更在決策研究領域享有盛名,在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有很多開創性研究,主張“自然決策”,發明了“事先驗屍”等決策工具與方法,據說還曾領導重新設計白宮戰情室。他此前出版的《權力的源泉》(Sources ofPower)、《直覺的力量》(The Power of Intuition)、《街燈與影》(StreetLights and Shadows)等著作,反響都很不錯。
在一個有太多選擇的時代,洞察力顯得尤其重要,有人甚至將在現代社會獲得更好的表現總結為一個公式,也就是“表現提高=減少錯誤+增加洞察力”。洞察力對於工作和生活、個人與組織都非常有意義,一方面可以過濾很多無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們關注要務。但是,人類對於洞察力的了解可謂“毫無洞察力”。洞察力如何產生?什麼因素在阻礙洞察力的發揮?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提高洞察力?這三個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全面的解答。
克菜因將上述三個問題視為“三團迷霧”,他從2009年開始著手研究,最終成果就是這本《洞察力的秘密》,英文版於2013年出版,中文版201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顧名思義,這本書主要關注洞察力,從洞察力的產生方式、阻礙因素到提升方式都有涉及。
有趣的是,即使克萊因自己的研究也一路充滿波折,一方面案例之間有時候看起來毫無聯繫,有時候又彼此矛盾,另一方面相關文獻也難以全面揭示論點。於是,他的“洞察力研究”也亟待提升洞察力,他曾用三個途徑來接近真相,即從數據出發、從科研文獻出發、從故事出發。
先看數據,這對於任何研究都是基礎,數據顯示洞察力可能並不如人們構想的茅塞頓開那么簡單輕巧。根據克萊因的觀察與分類,洞察力之源有5個可選的解釋:觸類旁通,巧合事件,好奇心驅使,自相矛盾,急中生智。在他收集的120個案例之中,觸類旁通的題材最為常見,急中生智則與科研人員對於洞察力的研究吻合,“82%的案例中用到了觸類旁通的辦法;38%的案例中,用到了自相矛盾的辦法;10%的案例中,巧合事件的辦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7.5%的案例中,用到了好奇心驅使的方法;25%的案例中,用到了打破僵局、急中生智的辦法”。要提醒大家的是,洞察力的產生往往不是單一模式在起作用,不少案例中涉及不止一種模式。
其次,克萊因閱讀了很多科研文獻,這些文獻提供了很多幫助,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困惑。任何研究都是累積的進步,洞察力的研究也有先例,其中以英國人格雷厄姆·華萊士最為出名。華萊士曾經與經濟學家哈耶克是同事,在《哈耶克傳》中有提及,屬於哈耶克幾個難得露面的同事之一,戲份類似路人乙角色。和克萊因一樣,他同樣也屬於國內了解不多但實際非常重要的學者,甚至被克萊因評價為“現代英國思想自由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不僅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共同創始人,也是費邊社成員。更為重要的是,雖然當時有不少人對創造性思維都感興趣(如威廉.詹姆士和亨利·柏格森),但華萊士對此研究看起來更早、更全面,他在1926年就出版了“第一本現代意義上關於創造性思維的專著”,也就是《思維術》。
華萊士對於創造性思維給出了清晰的結論,他提出了創造性思維的四個階段:準備階段、醞釀階段、頓悟階段以及驗證階段。這個四階段論迄今仍舊被廣泛引用。克萊因也不得不承認華萊士的影響:“時至今日,這一模型仍然是該領域套用最廣泛的模型。可以說,如果你在洞察力這個領域做研究,那么你是繞不開華萊士的。”但是如果華萊士80多年前就對洞察力做了系統深入的研究,那么後人如克萊因還能貢獻什麼?克萊因認為華萊士的理論確實有一定的可信度與說服力,卻經不起細緻的推敲,比如華萊士認為,洞察力的產生必須經過準備階段,但洞察力的案例顯示並非如此,比如開篇所談年輕警察就是偶然被堵在路上,也不處在準備的狀態,而且也談不上有豐富的經驗。
聰明的讀者可以看出,很多對洞察力的預先假設都經不起推敲和檢驗,“與其說數據幫我們找到了好的洞察力,倒不如說很多幻想因此破滅”。克菜因在瓶頸期中靈光一閃,拋棄了原有劇本,重新關注起故事本身,反覆研讀案例,希望摒棄偏見。他在不同案例的自相矛盾的路徑中找到最後的答案,那就是人根據新的信息量,會在意識中增添一個新的錨點或者拋棄原有的脆弱錨點。換言之,獲得洞察力之後,人們的“錨點”也會改變——這對於克萊因也是一樣,這本《洞察力的秘密》本身就是一個尋找洞察力的故事。當拋棄自己關於數據以及文獻的原有劇本之後,他也獲得了對於洞察力理解的新錨點。
當我們了解是什麼因素在阻礙洞察力後,我們就開始獲得提高洞察力的可能,在不同的道路上也應該採取不同的策略,“自相矛盾的道路需要我們對意外事件保持開放的心態,就算這個意外事件與我們之前的知識和想法完全相悖,還是應當認真地思考它。在相互聯繫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對陌生的可能性進行大膽猜想。急中生智的道路則要求我們批判性地分析假設前提,找出任何局限我們思維的陷阱”。
換言之,洞察力的獲得往往要根據路徑決定,什麼時候應該迂迴、什麼時候應該放棄都有技巧。對於機構和個人,阻礙洞察力的因素不同,革新難度也會大為不同:對於個人而言,同理心與傾聽都很重要;但是在組織之中,扼殺洞察力往往是為了減少錯誤,這就成為一個系統因素。
洞察力絕不僅僅是運氣,而是一項可以追求的修煉,也是一種激發人類好奇心與創造動力的“魔力”。克萊因的研究揭示出我們都有獲得洞察力的潛能與提升空間,因為“這種魔力就隱藏在我們的大腦里,並持續地進發”。我不知道克萊因為什麼沒有提到福爾摩斯,也許因為他不是真實的人物,但是福爾摩斯的觀念其實對於洞察力有借鑑意義,他的這段話倒是可以深入揭示洞察力的本質:“從一滴水,邏輯學家就能推測出大西洋或尼亞加拉河的存在,而無須親眼見到或聽說過這些。因此,所有生命是一個大鏈條,只要看到其中一個環節,就能知道整個生命的特性。”
徐瑾
《金融時報》中文網財經版塊主編
專欄作家
《凱恩斯的中國聚會》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