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涵
關林朝聖大典文化內涵豐厚,歷史久遠、三教共尊、影響巨大、廣入民心。除學術研究價值外,以“忠義仁勇”為核心的精神價值及其各種延伸意義,至今仍不失其道德規範、精神信仰的深厚的文化價值。對關羽的信仰崇拜,是全世界華人的普遍信仰,故此,以關羽崇拜為主旨的朝聖大典對世界華人具有增進認同感,增強凝聚力的積極作用。洛陽關林的朝聖大典既有歷史的久遠積澱,又有自己獨特的儀式、程式和相關物如音樂等,應當作為重要項目予以保護。從1994年開始,洛陽市已舉辦了七屆關林國際朝聖大典活動。
歷史淵源
關林相傳為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前為祠廟,後為墓冢,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南7公里的關林鎮.明萬曆年間始建廟、植松。清乾隆時又加以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關林總面積約百畝左右,古柏蒼鬱,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氣象幽然,為洛陽市著名的古建築及遊覽勝地。 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冢。1780餘年來,關林因厚葬關羽首級而名聞天下。這裡峻宇連甍,古柏森然,淄素入廟,視為嚴宮,形成了濃厚的關公文化氛圍。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成占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遠的朝拜關公聖域。兀立於廣場上的“千秋鑒”樓,為舊時“燈影鑼鼓話興亡”的所在;分立於大門兩側的明代石獅,赳赳而踞,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極富封建意味的大門鑲嵌著81顆金色門釘,體現了關林的崇高地位和關羽的身後榮耀;立於儀門左右重達3000餘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400餘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威揚六合”匾額為慈禧太后御筆,端莊厚重,彌足珍貴;連線儀門和拜殿的石獅御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甬柱頂雕石獅104尊,百獅百態,圓潤生動,毫無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