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6平方公里,海拔1850 米,年平均氣溫13.5 ℃,年降水量1163.7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600畝,人均耕地0.55畝,林地9382.5 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1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為主。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開展文化科技知識培訓,發展棕櫚,種植面積達500畝,提高糧豆作物科技含量;發展養殖業:發展生豬350頭、肉牛150頭、發展肉羊300頭,改變傳統養殖模式;改善人居環境,建設村內公廁,建立健全民眾文化娛樂設施;改善水利、交通等條件;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5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1730元增加到2000元。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600 畝(其中:田793 畝,地807 畝),人均耕地0.5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9382.5 畝,荒山荒地9130 畝,其他面積389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
2009年全村畜牧業銷售總收入18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39%。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3萬元,占總收入的40.6%;畜牧業收入184萬元,占總收入的26.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615頭,肉牛162頭,肉羊236頭);漁業收入32萬元,占總收入的4.59%;林業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4.3%;第二、三產業收入161萬元,占總收入的23.1%;工資性收入151.2萬元,占總收入的21.69%。農民人均純收入117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31人(占勞動力的23.64%),在省內務工316人,到省外務工15人。該村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467戶飲用井水。有62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61.4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1 戶(分別占總數的53.38%和53.38%)。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93 畝,有效灌溉率為49.56 %。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5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個,人畜混居的農戶98 戶,占農戶總數的15.96 %。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00.00畝(其中:田793.00畝,地807.00畝),人均耕地0.55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9382.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0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3890.00畝。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1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000個(勞均1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1個,黨員總數45人,黨員中男黨員40人,女黨員5人。 團員33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19戶,共鄉村人口3357人,其中男性1871人,女性1486人。其中農業人口3357人,勞動力1530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2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98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洛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浪堤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8.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339人,中學生148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無支柱產業、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村內道路大部分沒有硬化,無村民文化娛樂場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開展文化科技知識培訓,發展棕櫚、泡核桃、茶葉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3150畝、1300畝、15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生豬2700頭、肉牛1000頭、發展肉羊2100頭,改變傳統養殖模式;改善人居環境,建立健全民眾文化娛樂設施;硬化村內道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200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1881元增加到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