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屬於淡水魚。
識別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腹部圓,頭較短,略呈錐形。吻向前突出,末端圓鈍。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唇厚,無乳突,唇後溝中斷,其間相距較寬。口角須1對,短小,萁長度稍比眼大。眼小,位於頭側上方,距鰓蓋後緣較距吻端為近,眼間較寬,稍隆起。鼻孔稍近眼前緣。鰓膜連於鰓峽。鰓耙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齒主行前3枚齒末端稍呈鉤狀,其餘末端圓鈍。背鰭稍長,無硬刺,外緣顯著內凹,第一根分枝鰭條顯著延長,其長度大於頭長,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短。胸鰭長,外緣內凹,呈鐮刀狀,後伸可達或超過腹鰭起點。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約與背鰭第二根分枝鰭條相對,後伸其末端遠超過肛門而達到臀鰭起點。臀鰭外緣內凹,其起點距腹鰭較距尾鰭基為近。尾鰭深叉形,上、下葉等長,末端尖。尾柄長,側扁。肛門距臀鰭起點較近。鱗片較小,胸部鱗片顯著變小。側線完全,較平直。體背部深灰色,略帶淺棕色,腹部白色。背鰭和尾鰭為灰黑色。胸鰭、腹鰭和臀鰭淡黃色。
生活習性
喜生活於河流底層,是一種小型魚類。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支流的數量較多,在一些江段常形成漁業。生長較慢。主要攝取底棲動物為食,如搖蟻幼蟲和水生昆蟲的幼蟲以及藻類等。
目前情況
長鰭吻鮈的體質量與體長的關係式為W=8×10-6L3.1577;用Shepherd技術擬合vonBertalanffy生長方程的各參數為L∞=530.5mm,K=0.21a-1,t0=-0.5a;根據Pauly經驗公式得出自然死亡係數M=0.24,以長度變換漁獲曲線法估算總死亡係數Z=2.67,捕撈死亡係數F=2.43;種群補充模式表明,長鰭吻鮈每年5—9月為主要補充期,開發率E=91.2%,長鰭吻鮈處於資源過度利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