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最初多以高蹺、竹馬,以後逐漸發展成單台、懸台社火。按類型可分為抬社火、地社火和騾馬社火三種。現主要以抬社火和地社火為主,抬社火分為三種有懸台、轉芯和小芯三種,小芯即為平台社火,輕便易裝,選10歲左右兒童2—3人。畫臉譜、著戲裝,三至四人一抬,可遊街轉鄉。轉芯裝有鐵制或木製轉軸。曲拐處精做“扇面”或古兵器樣。備站“角色”,行走旋轉,別有情趣。懸台有中型和大型之分,中型懸台一般組裝二至三層,大型懸台一般組裝四至五層,懸台社火有的高達10米以上,一般選8—16兒童若干名,裝扮成全本戲角色,由數十名青壯年男子用木槓肩抬表演。
特色
近幾年來懸台社火已將人抬改為人力車、拖拉機或汽車運載,運行更加方便,表演更為精湛。其融生活與藝術於一體,富有原始、質樸、粗獷、熱烈的藝術個性,極具渲染力,是洋縣古代舞蹈藝術發展延伸的結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他新的內涵,使其富有堅實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基礎,所以經久不衰。洋縣社火在1959年慶祝建國十周年文藝活動中,以懸台社火《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先後赴省、京組裝表演,受到朱德、習仲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譽滿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