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即姜科姜屬類植物,之所以被稱為洋火姜,一是東洋(日本)也生長這個東西,二是其初生花芽部形若“洋火”(即火柴)頭。其實本來的植物名稱叫茗荷或蘘荷[Zingibermioga(Thunb。)Rosc。],也稱陽荷、蘘草、野薑。植株高1.5米左右,莖稈粗壯、根系發達、生長旺盛,根莖淡黃,針形或狹長橢圓形葉片,花序色黃苞片鮮紅或紫紅。
生長環境
屬於耐蔭性植物,野生多,現已有大量栽培。
分布範圍
在日本和我國湖北、四川、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貴州等地均有生長。
藥用價值
富含多種胺基酸、蛋白質和纖維素,嫩根莖含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等物質。花序部
可作蔬菜食用,曾是風靡日本市場的抗癌保健野生蔬菜;根莖可入藥,“性溫,味辛淡,忌鐵”,具有活血調經、鎮咳祛痰、消腫解毒、消積健胃等功效,可治療便秘,糖尿病等病症,素有“亞洲人參”之美譽。
洋火姜,作一種地方性特色蔬菜,風味獨特,堪稱美味菜餚。食用方法:一是涼拌,洗淨後用開水焯
至半熟或在火上烤至半熟,加鹽或醬油、味素等拌勻;二是炒食,與肉炒或單純炒食之;三是泡醃,製成泡菜或醃菜。
歷史由來
過去,大約在清朝晚期,封閉的中國人看到發達的大洋彼岸的東西都很稀奇、崇拜,向人家學習稱“洋務運動”,用人家東西就帶個“洋”字,如“洋火”(火柴)、“洋瓷盆”(搪瓷盆)、“洋油”(煤油)、洋芋(土豆)等,不勝枚舉。總之,這裡的“洋”字具有特定時代印記,它標明“從洋(國)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