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式民居

泰式民居

一九八七年,經文物專家鑑定,泰州民宅、民居建築被定名為“泰式民居”,與江西景德鎮的“贛式民居”,安徽歙縣、黟縣的“徽式民居”,江蘇吳縣的“蘇式民居”相提並論。這是泰州古文明史的物質載體,一筆不可複製的人文資源。

綜述

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伊始,將江南等地居民移遷泰州,並修復州城,建設州治,疏浚河流,鼓勵農墾。此後的六百四十多年中,泰州從未遭受兵燹之災。於是大量不可移動的文物,尤其是建築物得以倖存。直到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明清泰州古城風貌猶存。城區街河並行,古建築隨處可見。為長江中、下游地區保存明清古民居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建築風格

總體特點

泰式民居的圖片 泰式民居的圖片

泰州地理上屬於吳頭楚尾,也就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接軌碰撞的地區,因此泰州的民居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渾、簡樸。既有北方民居封閉的建築格局,又有江南宅第活潑的 藝術風格。特別是明初,因泰州受兵災,曾從蘇州遷移大量居民,這些移民也帶來了蘇州民居的建築風格。泰式民居與江西景德鎮贛式民居,安徽歙縣黟縣徽式民居,江蘇吳縣蘇式民居遙相媲美,並稱為江南四大民居。與徽派民居相比,泰式民居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高大的馬頭牆和精美的磚雕;與蘇式民居相比,泰式民居沒有高低錯落、粉牆黛瓦,而是青磚黛瓦;就是與揚州民居相比,雖然兩地在文化習俗上很近,但是建築風格差異巨大,“楊州之盛實徽商開之,揚蓋徽商殖民地也。”故揚州多徽派民居,興化過去徽商也多,所以興化也多徽派建築。同時受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浸淫,泰州民居不事張揚,較少裝飾,因此,泰式民居具有“樸素,簡單,實用”的特點。

從群體上看

泰州很多民居都藉助了以院落為中心的交往空間。房屋基本上一律朝南,結構布局大致相同,有連三進,有四合院,大門朝東,後門朝西,家家皆有大門堂,很有氣派。以中國傳統的“間”作為民居的基本單位,由“間”組成“屋”,“屋”圍住天井組成“院落”。通常沿軸線漸次展開,以堂、院為中心分若干進院落,登高鳥瞰,有比較豐富、完整的“第五立面”。有的富商的宅院甚至有幾條軸線。但泰式民居中少有四合院,通常由廳堂、穿堂、堂屋、正房構成,沒有廂房,原因是泰州屬季風影響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東西廂房在夏季十分炎熱。小型的民居只有一個天井,大中型民居則有多個天井和庭院。廳堂是泰州傳統民居中家庭生活的場所,是家庭活動的中心,也是聯結全宅的中心點。庭院天井是泰式民居中不可缺少的組成內容。前後兩進之間用兩道圍牆相連成小天井,構成一個又一個小院落。天井小,占地少,但能夠滿足採光、通風、排水的各方需要。每進之間可分可合,前後相連而又各自獨立,封閉中更顯得分外寧靜。功能主要包括:通風換氣,接受日照,解決採光;排泄或收集雨水,通過水池和綠化的設定來調節小氣候,滿足室外納涼、休息、活動的需要。

從單體上看

泰式民居大多青磚、黛瓦,屋頂大多為硬山頂,檐口平直,鏤空屋脊,具北方凝重之氣。廳堂和正房有前廊、廊頂為卷棚頂。單體建築起一種承載精美雕飾以及圍合群體院落空間的作用。

所謂硬山頂,也叫硬山式屋頂,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這種頂的建築叫做硬山頂勾連搭式建築,其顯著的特徵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兩坡出水,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這是一種等級比較低的屋頂式樣,低於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

從細部看

門、窗、檐、柱及柱礎等製作精美。為了顯示門第的高貴或財富的豐厚,富有人家的宅院大門構築考究,門楣的磚雕細緻,技藝精湛,抱鼓石各具特色,石鼓上的浮雕雕刻細膩,刀法嫻熟。

屋脊

泰式民居為硬山頂,蓋灰色的蝴蝶瓦,硬山屋面“囊金疊步翹瓦頭”,有條柔和的曲線,這是泰式民居的一大特色,屋脊的兩端必有山尖翹起呈45°角。屋脊用磨磚壘疊成清水脊,翹起處中間空隙,以汪磚砌成小塊堆砌各種圖案,既美觀,又減輕了屋脊負荷,更能抵抗風暴襲擊,據說還能避邪。

人們將屋脊又稱作淮脊,從上面俯瞰,整個屋面如一展翅欲飛的大鵬,屋的兩端設鴟(俗稱獸頭)或雀尾(山尖頂端形狀)。這種格局的形成,由《淮南子》中傳說演化而來,相傳可能驅邪避災。由於此物非常兇猛,所以巷道兩側人家為趨吉避凶,避免正門相對,更忌諱大門與對方人家屋山尖相對,因此習慣將山尖頂處沿山牆向上砌一馬頭牆叫“太平山”。對屋脊和山尖的製作十分講究,山尖高聳,如鳥雀朝天,常飾以灰塑,圖案畢肖動人,十分美觀。

牆頂端封檐結頂,以防雨水浸入。檐口行水處,底瓦和面瓦終端均設有瓦當,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貓頭”,其功能既利水排出,又增加美觀,既可防止鳥雀築巢,又避免雨水浸入。千百年間各式瓦當裝點其中,“福祿壽喜”“文昌化解”等等千姿百態,魚龍變化。

同時為增加牢固性和藝術性,往往在屋脊中央和兩頭山尖上飾以灰塑,灰料以草木灰加水石灰製成,顏色純青,又叫“青灰”。灰雕內容一般以鳳戲牡丹、松鼠葡萄、三星共照等為題材,中間再配以花卉雲錦。

外牆

泰式民居的外牆用青磚三順一丁包皮砌,不用石灰粉刷。兩山牆順水處製作講究,凡挑出處無磚不磨,以顯其廣博堅固。山牆和前後牆從下到上逐步內縮,形成收勢,至封檐處再行挑出,山牆和前後檐前兩磚挑出處與牆基垂直,這種做法既減輕了牆體的本身體重,給人以穩重富厚的感覺,更增強了房屋本身的穩固性。

街巷每個拐彎處必定折去牆角,拐角抹邊。俗稱“左右逢源”。拐角處上方逐步挑出如銀錠堆積,叫“和氣生財”。主要是為了方便行人行走和生意人挑擔轉彎。

泰州自古為重視教育之地,對紙張非常敬重,不允許隨便丟棄,所以往往在牆上開洞,刻上“敬惜字紙”,警世民居,同時方便市民丟棄字紙。市民丟棄字紙,便放置於洞中,早晚有人收拾。

房屋結構

泰式民居一般採用穿斗或抬梁式框架木結構,檁、梁、柱節點緊密配合,堅實牢固。砌造時先豎屋架後砌牆。柱頭有卷殺,柱下墊木礎。牆體只起擋風避雨和分隔空間的作用,如果拆去磚牆,能把整個屋架抬走,具有很強的抗震性能。

同時嚴格遵守定製,不論主人官階多高,資財多富,一律三間一進,結構五架梁,為增大室內的進深,就在五架梁前後加一個軒廊或一個單步梁,所以泰式民居沒有一間是七架梁。

所謂穿斗式結構,就是一種只靠柱承力的建築結構。它沒有梁,這是和抬梁式最大的差別。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幹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抬梁式流行於北方,穿斗式流行於南方。

大門

古民居對門牆的砌建十分考究,這是注重門面的傳統觀念,門牆一般飾以磚雕,門框寬大,大門厚實。門前的屋檐下,用青磚磨成仿木椽的磚砌體,左右兩邊建有八字形牆,以增壯觀,門對面照壁上有較為精美的磚雕。每磚必磨5個面,砌建時,磚面絲絲配合,磚磚之間不見縫口,不見灰縫,稱之“乾架”。磚雕內容有漁樵耕讀、三國戲文、五福捧壽、吉祥如意或以圖案構成某地吉祥之意,如“筆、錠、柿、橙”圖案暗喻“必定事成”等等,匠心獨運,異彩紛呈。

大門外大多裝刻有花紋的石質圓形或長方形石鼓,石鼓之上安大門,防潮又防盜。

海陵明代住宅擷要

稅東街明清住宅。位於稅東街112號。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37-1620)。宅主蔣科,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宅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西側一組明代建築,前後三進,第一進楠木廳,硬山屋面,圓作,面闊三間13.75米,進深六檁抬梁式結構,前帶菱角軒9.75米,脊檁高6.35米;第二進穿堂,穿斗式,一明兩暗布局,脊檁下有抱梁雲、山霧雲等雕刻構件;第三進柏木樓,兩層,硬山屋面,面闊三間16米,進深七檁8.65米,下層高3.36米,上層高3.35米,通高9.3米,梁枋與樓板用柏木製作。東側一組為清代建築,有大門、方閣、廳屋、花園等。東西兩部分間有火巷相隔。占地面積1570平方米,建築面積605平方米。1982年公布為江蘇省第三批文保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