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氣象站

泰山氣象站

泰山氣象站,位於泰山之巔的日觀峰,1932年8月1日始建開始觀測,1936年1月1日,作為我國第一個永久性高山氣象站落成並投入使用。《氣象雜誌》稱其為“亞洲地勢最高、設備最齊全”的高山氣象台,代表了當時我國高山氣象觀測的最高水平。現已成為具備地面氣象觀測、航空氣象觀測、酸雨觀測、大氣化學觀測、大氣電場觀測、都卜勒雷達觀測等多種觀測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高山氣象站。

泰山氣象站,1932年始建時設在海拔1532.7米的玉皇頂,1936年移至位於玉皇頂東南方不遠處海拔1534米的日觀峰, 1932年8月1日,泰山與峨眉山測候所代表我國參加了第二次國際極年觀測計畫,成為中國第一批高山氣象站,1936年1月1日,我國第一個永久性高山氣象站——泰山氣象站落成並投入使用。中國氣象學界泰斗竺可楨先生親自選定台址,欣然道“行將見東嶽之上矗立一具有各種新設備之氣象台也”,蔡元培先生親筆題寫奠基紀念碑,邵元沖先生題寫“日觀峰氣象台”台名。《氣象雜誌》稱其為“亞洲地勢最高、設備最齊全”的高山氣象台,代表了當時我國高山氣象觀測的最高水平。
程純樞先生為代表的11位泰山氣象觀測者,以“未奉訓令,即炮火臨門,亦不敢擅自行動也”的責任精神,為國家和人民積累了五年零四個月寶貴的高山氣象觀測資料,並為抗擊日寇提供了大量的航空氣象觀測資料。
1937年12月28日,日寇入侵泰安城,日觀峰氣象台的觀測工作被迫中斷。
1953年10月1日,華東軍區在日觀峰氣象台原址重建氣象站,時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泰山氣象站”。至此,掀開了泰山氣象事業發展新的一頁。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在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新中國的泰山氣象工作者不畏風雨雷電、嚴冬酷暑,點煤油燈、燒柴火爐,艱苦奮鬥,堅守崗位,開展氣象觀測業務。為此,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歷時一年,拍攝了新聞紀錄片《風雲前哨》,真實紀錄了20世紀70年代泰山站氣象工作者的群體形象,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國氣象人蓬勃向上、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
1978年後,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中國氣象局、山東省政府、山東省氣象局和泰安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泰山氣象事業迎來了加快發展的春天。泰山站陸續擴建了觀測場,建設了713測雨雷達,安裝了衛星地面接收站、自動氣象站和寬頻網,氣象觀測實現了自動化。泰山站供水、供電、供暖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職工的工作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現如今,泰山站已成為具備地面氣象觀測、航空氣象觀測、酸雨觀測、大氣化學觀測、大氣電場觀測、都卜勒雷達觀測等多種觀測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高山氣象站,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