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業在我國古代的金屬加工工藝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並產生過巨大的社會影響。今天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使用的“模範”、“熔鑄”、“就範”等辭彙,就來源於古代鑄造業的術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陶范法、失臘法兩大傳統鑄造工藝。
|
最初的鑄造技術是使用石范。由於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隨著制陶業的發展,很塊就改用泥范。在近代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裡,泥范鑄造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之一。
泥范鑄造的工藝:
在製作複雜造型的青銅器時,古人還採用了分鑄法作為基本工藝原則。或者先鑄器身,再在上合范澆注附屬檔案(如獸頭、柱等);或者先鑄得附屬檔案(如鼎的耳、足等),再在澆注器身的時候鑄界成一體。
|
我國在商代早期就有了泥范鑄造,商代中期達到鼎盛時期。用這種方法,古代工匠們創造出了象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樣的曠世珍品。
我國古代泥范鑄造的又一個傑出成就,是疊鑄法的早期出現和廣泛套用。所謂疊鑄是把許多個范塊或成對范片疊合裝配,由一個共用的澆道進行澆注,一次得到幾十甚至上百個鑄件。我國最早的疊鑄件是戰國時期的齊刀幣。這種方法由於其生產率高,成本比較低至今仍在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