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學科:泥炭地質學
詞目:泥炭沼澤
英文:peat mire
釋文:地表土壤經常過濕或有薄層積水的地段,其上生長著大量沼澤植物,其下則有泥炭的形成和積累。泥炭沼澤的生成、發展以及泥炭的積累是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總起來說,潮濕的氣候,平坦或起伏和緩的地形,排水不暢的水文狀況,繁茂的植被,以及穩定而持久的或緩慢下沉的構造條件等諸因素的相互配合,是造成有利於泥炭聚積的自然條件。
根據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現代泥炭沼澤可分為內陸泥炭沼澤、近海泥炭沼澤、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澤和紅樹林泥炭沼澤等類型。從植物遺體堆積到形成泥炭層,需要經過複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因此,泥炭沼澤的覆水情況和水介質特點直接影響著沼澤中的植物組合、植物分解程度和泥炭的性質(如灰分、瀝青含量等)。充分濕潤的條件有利於草本泥炭沼澤的發育。
在排水條件好的情況下,木本泥炭沼澤較發育;滯水少氧的情況下,植物死後的分解程度差;反之在活水多氧的條件下,植物死後就容易分解。覆水條件穩定則植物組成變化小;但在覆水條件多變的情況下,則會出現分解程度不同的草本植物遺體和木本植物遺體相互交替的泥炭層。
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泥炭沼澤,因地下水和地表水帶進的礦物質多,有利於植物大量繁殖,但也容易造成泥炭中灰分較高;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的泥炭沼澤,由於礦物質少,所形成的泥炭一般灰分較低。也有人認為礦物質的成分會影響煤質,如氧化鈣含量高時,泥炭中的瀝青含量較低;而由大氣補給的泥炭沼澤一般氧化鈣含量較低,瀝青含量較高。
形成途徑
水域泥炭沼澤化
即由河流(河漫灘、廢河道)、湖泊等水域轉化而成的泥炭沼澤。
陸地泥炭沼澤化
由草甸、森林、凍土區等演變為泥炭沼澤。
蘚類泥炭沼澤
以泥炭蘚為主的沼澤類型,屬典型的貧營養(高位)泥炭沼澤。它是泥炭沼澤發展到高位沼澤階段時產生的,但也可能直接在礦質土壤上發育。該類沼澤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礦物養分貧乏,因此主要生長蘚類植物,常有蘚丘形成。
蘚類植物持水量大,地表潮濕無積水。蘚類植物有尖葉泥炭蘚、中位泥炭蘚等,其他伴生植物很少,喬木幾乎消失,偶見枯死的落葉松“站桿”。蘚類泥炭有機質含量高,分解度低,呈強酸性反應(pH值35~45),腐植酸含量低。
草本泥炭沼澤
指由多種苔草、蘆葦、蒿草、水木賊、睡菜、沼萎陵菜、甜茅等草本植物組成的泥炭沼澤。多分布在湖濱、溝谷、河漫灘以及階地上的各種窪地中。以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為主,地表常年積水或季節積水,沼澤水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
基本介紹
土壤為泥炭土或泥炭沼澤土。泥炭層一般較厚,最厚可達10米,具有多種草丘微地貌和植物群落。是中國主要沼澤類型之一,主要分布在若爾蓋、新疆博斯騰湖區、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拉薩河谷地、天山、阿爾泰山和三江平原。
形態特徵
從形態特徵來看,主要有下列幾種:
(1)點狀草丘,呈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不大,散布在沼澤水分多變化的地段,地表有薄層常年積水,在沼澤邊緣最多,是由烏拉苔草、灰脈苔草、臌囊苔草等形成的;
(2)團塊狀草丘,較點狀草丘稍大,形如團塊,是由嵩草形成的,也分布在沼澤的邊緣,丘間常年積水;
(3)壟網狀草丘,位於團塊狀草丘帶的外側。由於水分條件稍好,呈季節性積水,嵩草大量生長,草丘互相連線,形成縱橫交織的壟網狀,丘間為彼此不連通的濕窪地,猶如網眼一般;
(4)片狀草丘,嵩草草丘彼此連線成片,草丘密度約70~80%,地表稍有起伏。片狀草丘有極少的不規則的濕窪地,似溝穴,呈濕潤或臨時積水狀態,它分布在一些沼澤的最邊緣,丘上多草甸植物;
此外,還有壟狀草丘等。在東北地區的沼澤邊緣多分布著以苔草為主的點狀草丘,當地民眾稱“塔頭”;青藏高原沼澤中多分布著以嵩草為主的各類草丘。
分布地區
草本泥炭沼澤主要分布在若爾蓋、新疆博斯騰湖區、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和西藏拉薩河谷地,阿爾泰山、天山、三江平原則多零星分布。草本泥炭沼澤的類型較多。
若爾蓋高原沼澤區以木里苔草和藏嵩構成的沼澤類型占主要地位,發育了團塊狀和壟網狀草丘。團塊狀草丘高20~40厘米,徑長一般為50~70厘米,草丘密度為20~40%;壟網狀草丘高30~60厘米,丘壟寬窄不一,丘間濕窪地大小也不等,草丘密度為50%左右,丘間窪地為季節性積水。有2~3米厚的泥炭層。伴生植物有垂頭菊、驢蹄草、水毛茛、矮澤芹等。開花季節,綠色的草叢中點綴著黃色花朵,群落外貌特別鮮艷。此外,還有毛果苔草、烏拉苔草為優勢種的草本泥炭沼澤類型。
在長白山、大小興安嶺溝谷和三江平原階地上的深窪地,零星分布著烏拉苔草-灰脈苔草為主的草本泥炭沼澤。伴生有毛果苔草、狹葉澤芹、睡菜、驢蹄草、小葉樟等。
蘆葦泥炭沼澤
蘆葦為禾本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大,一般為1~3米,莖的直徑也較大。蘆葦的適應性很強,但最適宜在常年積水較淺的河邊和湖邊生活,可形成植株高、生長茂密、面積大的蘆葦沼澤。
生長的蘆葦植物莖稈含豐富的纖維素。它是造紙工業的優質原料。蘆葦殘體堆積於水下,可以形成泥炭層。中國新疆博斯騰湖產出的蘆葦泥炭,厚度為1~2米,具工業價值。
紅樹林泥炭沼澤
生長的植物主要為抗鹽性的紅樹林植物,其中主要有紅樹科秋茄樹、紅茄苳、木欖、海蓮以及紫金牛科桐花樹等。沼澤內土壤多為濱海粉砂軟泥和淤泥,含鹽量較高。土壤性質、含鹽量以及潮水淹浸時間長短影響紅樹林群落的成帶性分布。紅樹死亡後,分解很差,有的可積累成紅樹林泥炭。中國的紅樹林沼澤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沿海,在廣西和台灣也有少量分布。
礦質泥炭沼澤
水和營養鹽類由地下水、地表徑流補給、營養物質比較豐富的泥炭沼澤。
酸性泥炭沼澤
位於水位線以上、水源由雨水和大氣降水補給、營養不足的泥炭沼澤。典型植物為水蘚。
貧營養泥炭沼澤
又稱高位泥炭沼澤。是泥炭沼澤發育的高級階段。
通常是在地下水位線以上形成的,水源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水內礦物質含量低,礦化度也較低(很少達到50毫克/升),水呈酸性一強酸性;有的可由風的吹揚帶來塵埃或有鳥類糞便,但總的是養分貧乏,主要發育貧營養植物,並以蘚類植物占優勢。該類沼澤的巨觀特徵是泥炭積累較厚,沼澤中部呈凸起形狀,並有蘚丘發育。
中營養泥炭沼澤
又稱中位泥炭沼澤。是富營養(低位)泥炭沼澤向貧營養(高位)泥炭沼澤發育的過渡型沼澤,水源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降水混合補給為主,水的礦化度中等(一般不超過80mg/L),水為微酸性;由於養分相對減少,沼澤內既生長著富營養植物,如苔草、油樺等,又生長著貧營養植物,如狹葉杜香、甸杜、苔蘚植物等。其特徵是由於泥炭層增厚,泥炭沼澤表面變得平坦或略微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