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波蝕棚(wave cut bench)在地殼穩定的條件下,海蝕崖長期受攜帶泥沙的激浪的磨蝕,不斷後退,並在其前方形成一個向海微斜的近似平坦的基岩台地。其上常覆有沙、礫等海積物,或殘留有較堅硬岩石形成的海蝕柱或海蝕殘丘等,其寬度隨海蝕崖的後退而加大,與波浪作用強弱有關,一般在岬角處波浪作用較強,海蝕台寬度也較大。低潮時部分出露海面,高潮面沒于海面之下。海蝕台表面不很平坦,除存在海蝕柱,礁石等地貌形態外,還常存在浪蝕溝,甌穴以及海水溶蝕形成的窪地等微起伏形態。由於陸地上升或海面下降,海蝕台被抬升後即形成海蝕階地。此地段海岸風景美麗,但對航行不利。
海蝕地貌
海蝕地貌是指海水運動對沿岸陸地侵蝕破壞所形成的地貌。由於波浪對岩岸岸坡進行機械性的撞擊和沖刷,岩縫中的空氣被海浪壓縮而對岩石產生巨大的壓力,波浪挾帶的碎屑物質對岩岸進行研磨,以及海水對岩石的溶蝕作用等,統稱海蝕作用。
岬角
岬角(promontory)是伸入海、湖中的尖角形陸地。常見於半島的前端,是由劇烈的海蝕作用形成。如我國山東的成山角,非州南端的好望角。
海蝕崖
海蝕崖(sea cliff)又稱浪蝕崖。基岩海岸受海蝕作用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斷層面、節理面或層理面形成的陡壁懸崖。在海蝕崖與高潮海面接觸的地方常有海蝕穴形成。我國北方基岩海岸帶都有發育完好的海蝕崖。
海蝕柱
海蝕柱(sea stack)是海蝕台上殘留的錐狀或柱狀基岩。蝕拱頂下塌而成。我國遼東半島以及山海關秦皇島和北戴河附近的基岩海岸帶,海蝕台上都有殘留的海蝕柱。有的形成海蝕蘑菇。
海蝕穴
海蝕穴(sea cave)是海蝕岩岸與海面(一般是與高潮海面)接觸處受海蝕作用形成的斷續凹槽,又稱海蝕槽。其中深度大於寬度的海蝕蘑菇稱海蝕穴或海蝕洞;深度小於寬度的稱海蝕龕或海蝕壁龕。多位於海蝕崖和浪蝕台前緣陡坎的基腳處。我國北方的基岩海岸帶可以見到不同高程的海蝕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標誌之一。
海蝕龕
海蝕龕(sea chasm)又稱海蝕壁龕。指海蝕岩與海面接觸處受海蝕作用形成的深度小於寬度凹槽。
海穹
海穹(sea arch)又稱海蝕拱橋。指岬角兩側基腳處的海蝕洞穴受波蝕作用,不斷擴大加深以致穿通所形成的拱橋狀地形。我國北方北戴河金山嘴附近有典型的海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