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波蘭最後一次擁有這片土地是在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是第二共和國1920年從烏克蘭、白俄羅斯(在波蘇戰爭後獲得)和立陶宛(直接獲得)得到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才失去這片領土。在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這些領土大體與寇松線以東的波蘭領土相當。其中,寇松線是1919年12月由同名英國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作為波蘭東部邊界的,波蘭人一開始接受該線,但隨後又在波蘇戰爭中越過該線。1939年9月,在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占領了這些領土,並將其併入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這三個蘇維埃加盟共和國中。隨後西方盟國在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中承認蘇聯擁有這些領土。蘇聯解體後,分到波蘭原領土的三個國家獲得獨立,並依然保留這些土地。
詞源
根據薩穆埃爾·博古米爾·林德編成的《波蘭語詞典》,Kresy是指在波蘭東部邊界旁的領土。韃靼人部落在下第聶伯河的“荒野”定居。可能是在文岑蒂·波爾於1854年寫的詩Mohort和《我們的土地之歌》(Pieśń o ziemi naszej)中,第一次在文學領域出現Kresy這個詞。波爾稱這是處在德涅斯特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土地,是韃靼人邊疆上的土地。20世紀初,Kresy這個詞的含義擴展為處在利沃夫-維爾紐斯線以東的土地,包括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東部省份。在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Kresy相當於寇松線以東的地區。現在這個詞指的是第二共和國(1918年-1939年)時的東部領土。
歷史
波蘭立陶宛聯邦
16至18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東部邊界是在那時的基輔省的下第聶伯河上。在1569年盧布林聯合後,“荒野”併入波蘭立陶宛聯邦。那些地方地處東烏克蘭,人員稀少且大都講俄語。本條目中提到的“波蘭前東部領土”(即第一張地圖上的灰色區域)當時處在聯邦中部,未與其他國家接壤。
被奧地利和俄羅斯瓜分
1772年,普奧俄三國開始瓜分聯邦。瓜分波蘭共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772年),俄羅斯帝國吞併了因弗蘭提省、波洛茨克省北部、姆斯季斯勞省和明斯克省南部(大約9.2萬平方千米,130萬人),奧地利帝國吞併了整個加利西亞地區,扎莫希奇附近的部分地區和小波蘭北部(大約8.3萬平方千米,265萬人)。1793年第二階段中,俄羅斯占領了德魯亞-平斯科-茲布魯奇線以東的白俄羅斯及烏克蘭地區,具體包括基輔省、布拉茨瓦夫省、波多爾省部分地區、沃利尼亞省東部、布列斯特省、明斯克省和維爾紐斯省部分地區(大約25萬平方千米)。第三次瓜分發生在1795年,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地區一直到布格河和涅米羅夫-格羅德諾線以東的地區(大約12萬千米)皆落入俄國手中。
波蘭歷史上的這個時期(特別是在該國東部),充斥著波蘭人發動的起義(十一月起義、一月起義)、對波蘭人的迫害、強迫搬遷、流放和除籍。波蘭的東部邊疆屬於歐洲最後廢除農奴制的地區:1848年被奧地利瓜分的地區廢除農奴制,1861年俄羅斯瓜分波蘭也廢除了這一制度。
1919年3月
1919年3月對這片領土來說是戰亂頻發的時候,這時也是波蘭重新獨立,形成新邊界的時候。那時,波蘭為形成其東部邊界,與烏克蘭、蘇聯和立陶宛各打一仗。結果,波蘭獲得了寇松線以東,先前受俄羅斯統治的領土。這片領土隨後形成了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東部省份,包括利沃夫省東部、新格魯代克省、波萊謝省、史坦尼斯拉維夫省、塔爾諾波爾省、維爾紐斯省和比亞韋斯托克省東部。
戰間期的前東部領土
前東部領土為多民族地區,主要包括波蘭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根據波蘭的研究,波蘭人是該地區的最大民族,在人口統計學上也是該地區城市裡德最大民族。該地區其他少數民族包括立陶宛人(在北部)、猶太人(分布於該地區的市鎮中)、捷克人(在沃利尼亞)和俄羅斯人。
人口母語調查
母語
利沃夫省;58%波蘭語、34%烏克蘭語、8%意第緒語
新格魯代克省;53%波蘭語、39%白俄羅斯語、7%意第緒語、1%俄語
波萊謝省;63%“其他語言”或波萊舒克方言、14%波蘭語、10%意第緒語、6%白俄羅斯語、5%烏克蘭語
史坦尼斯拉維夫省;69%烏克蘭語、23%波蘭語、7%意第緒語、1%德語
塔爾諾波爾省;49%波蘭語、46%烏克蘭語、5%意第緒語
維爾諾省;60%波蘭語、23%白俄羅斯語、8%意第緒語、3%俄語、8%其他語言(包括立陶宛語)
沃倫省;68%烏克蘭語、17%波蘭語、10%意第緒語、2%德語、1%俄語、2%其他語言
比亞韋斯托克省;67%波蘭語、16%白俄羅斯語、12%意第緒語、3%俄語、2%其他語言
人口
利沃夫——312200人
維爾紐斯——195100人,
史坦尼斯拉維夫——60000人
布列斯特——50700人
格羅德諾——49700人
魯夫內——41900人
博雷斯瓦夫——41500人
盧茨克——35600人
塔爾諾波爾——33 900人
作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結果,1939年9月17日,波蘭東部領土被蘇聯吞併,東部領土東部的大部分波蘭人被流放到蘇聯的其他地方,流放地區包括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
占領
納粹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這份條約有一則秘密的條款,就是要寇松線成為德國和蘇聯的分界線。蘇聯在9月17日入侵波蘭,很快就到了商定的西部邊界。9月22日,兩個侵略者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現布列斯特)舉行聯合勝利閱兵式,以慶祝他們的成功。第三帝國和蘇聯9月29日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確定了雙方的邊界,也確定了他們的友好關係。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共產黨政府成立,並馬上宣布想要加入蘇聯。
波蘭軍隊和政府對蘇聯的進攻並無準備,直到12月18日的三個月以來,都無法確定波蘇之間戰爭的正式形態,甚至也不能給士兵下達明確的指令。
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後,德軍在第一周內就向東推進了大約一千多千米,俘虜了蘇聯的軍隊。這新被占領的土地的部分被納入大德意志,剩餘的則交給了帝國委員部。
1944年1月,蘇軍來到了過去的波蘇邊界(1939年9月17日前的邊界),到6月末,他們完全重新占領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他們應擁有的領土。
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中,波蘇之間的新邊界形成,這實際上無視波蘭流亡政府的反對,承認了蘇聯在1939年入侵波蘭時吞併的領土的大部分歸其所有。
波茨坦會議承認“盧布林波蘭人”是“國家聯合臨時政府”的統治勢力,暗示承認將波蘭人撤出前東部領土,但是波蘭西部邊界的爭議尚無結論。同盟國決定將德國位於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的領土(不包括前東普魯士的北部,那裡成為了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交由波蘭代管,而波蘭一直占領這片土地,直到現在,領土邊界最終在和約中公開。
關係
1943年1月,11000名蘇聯游擊隊在東部領土活動,也就是說在白俄羅斯,每1萬人只有最多3.5人是蘇聯游擊隊,即使將在1941年撤出白俄羅斯的人口不算在內,其所占比例也是少得可憐(最多每1萬人有5至6人)。這種差異性無法完全解釋為是因為德軍對當地人的殘暴對待,無法完全解釋為是因為1941年德軍的閃電戰攻勢,也無法完全解釋為是因為當地當時存在的社會問題。有明顯跡象表明,這是蘇聯當局的決定,蘇聯當局不考慮在波蘭東部興起的親蘇聯軍隊,並且讓波蘭地下軍隊在1941年至1942年間不受影響地在這些地方發展下去,這種情況與當時蘇聯跟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領導下的波蘭流亡政府建交有關。某些軍事組織受到蘇聯游擊隊和波蘭國民軍的注意,並被這些實力利用,在某種角度來看,波蘭人成為了1942年恐怖活動的替罪羊。1943年4月蘇聯和波蘭流亡政府斷交後,形勢發生變化。在這時,波蘭國民軍成了敵對勢力。
精銳士官軍
1943年5月末,精銳士官軍(Uderzeniowe Bataliony Kadrowe)在國民軍總部的許可下,將兵力(200人)集中在維什科夫。德國人隨後發現了它,並包圍了波蘭人。隨後雙方爆發小規模戰鬥,其中波方4人戰死,8人被俘。德方估計有15人戰死,22人被俘。其他沒有被抓住的人兵分兩路,向北方的比亞韋斯托克專區前進。1943年6月11日,斯坦尼斯瓦夫·皮耶丘爾(“拉德茨基”)少校領導下的精銳士官軍中的第4營在帕夫雷村(別爾斯克-波德拉斯基村)附近與德軍交火。25名波軍士兵和40名德軍士兵戰死。1943年7月,活躍於比亞韋斯托克專區的精銳士官軍成員組成5個營。總之,在一系列與德軍展開的小規模戰鬥(包括1943年波蘭地下軍隊突襲東普魯士行動)中,200名士兵有138名陣亡。如此重大的傷亡比例遭到了國民軍總部的批評,他們稱精銳士官軍不顧年輕波軍士兵的死活。1943年8月17日,塔德烏什·布爾-科莫羅夫斯基下令,精銳士官軍併入波蘭國民軍。不久,所有營都被轉移至新格魯多克。
新格魯代克省
別爾斯基游擊隊的行動目標是納粹黨和他們的同盟者,譬如白俄羅斯志願警察、還有那些背叛或殺死猶太人的當地居民。他們也實施破壞行動。納粹政權懸賞10萬帝國馬克逮捕圖維亞·別爾斯基,並在1943年多次發動肅清該地區游擊隊的行動。部分游擊隊組織傷亡較大,旦別爾斯基游擊隊安全逃至森林中更為偏遠的地方,並繼續保護他們手中的非戰鬥人員。在波蘭國民軍改編新格魯多克地區的軍隊時,精銳士官軍的成員組建了一個營,被編入國防軍第77步兵團,由博萊斯瓦夫·皮亞塞茨基指揮。1944年2月,該營擁有大約700名士兵(部分資料稱該營人數大約500人)。該營參與暴風雨行動,在利達和維爾紐斯與德軍交戰(參見維爾紐斯起義),在這些戰鬥中該營傷亡很大。
維爾紐斯省
在前線被轉到遠的地方後,游擊隊員的後勤狀況不斷惡化,因為資源用盡了,直到1942年4月都沒有大量物資從前線運來。最艱巨的問題是,無線電無法與其他地方聯絡,直到1942年。[11]因此,幾個月來,波蘭游擊隊實際上都在放任自流。對游擊隊最為困難的時候是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那時他們彈藥、藥品和補給都嚴重不足。游擊隊的行動大部分都不協調。伊扎克·魯德尼茨基在1942年至1944年間活躍於維爾紐斯猶太人區的地下活動中。1943年2月,他加入了白俄羅斯游擊隊馬爾科夫旅的維爾紐斯營,這個營當時大多數人都不是猶太人,魯德尼茨基在這個營必須與反閃米特主義鬥爭。除了在1943年4月一次深入維爾紐斯猶太人區的突襲中與地下運動領導人阿巴·科夫內爾會面外,在戰爭結束前,他都與他的游擊隊員呆在納羅奇森林,與德軍和他們的同盟者戰鬥。陸軍維爾紐斯第5旅由齊格蒙特·申傑拉日(烏帕什科)指揮,在南維爾諾省與德軍和黨衛軍交戰,但屢次遭到蘇聯紅軍空投在此的蘇聯游擊隊的襲擊。1944年4月,齊格蒙特·申傑拉日遭到立陶宛警方逮捕,並被交到蓋世太保手中。烏帕什科在4月末在一些到現在仍未知的情況下,逃走或被釋放了。在反擊行動中,他的旅俘虜了幾十名德軍軍官,並給蓋世太保寫了幾封恐嚇信,但到現在仍不知道這些行為是否或如何使得蓋世太保釋放申傑拉日。1944年6月12日,波蘭國民軍總司令塔德烏什·布爾-科莫羅夫斯基將軍發出命令,要求準備將維爾紐斯從德國人手中解放出了的計畫。波蘭國民軍維爾紐斯區和新格魯德克區計畫在維爾紐斯落入蘇聯手中前,控制這座城市。
戰狼
波蘭國民軍維爾紐斯區指揮官,“戰狼”亞歷山大·克日扎諾夫斯基決定重組波蘭東北部的所有游擊隊組織,來為從城內外進攻做準備。維爾紐斯第5旅兩個分別由“馬克思”和“拉科齊”指揮的班在杜賓吉艾與立陶宛警察交戰。開始日期被定在7月7日。大約12500名國民軍士兵襲擊德軍衛兵,試圖攻下市中心大部分地區。郊外街頭上激烈的戰鬥直到7月14日才停下來。在維爾紐斯東郊,國防軍與蘇聯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巡邏團合作。克日扎諾夫斯基將軍希望將所有的游擊隊組織併入重建的波蘭第19步兵師。但是,推進中的紅軍在7月15日入城,內務人民委員會開始拘捕所有波軍士兵。8月,維爾紐斯地區全波蘭國民軍總指揮“戰狼”亞歷山大·克日扎諾夫斯基下令所有6個旅處在他的指揮下,以準備暴風雨行動——針對駐紮在波蘭的德軍的全國性起義計畫。在利門行動中,第5旅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先頭部隊合作,在維爾紐斯郊外的茲維日涅茨與德軍交戰。但是,因為害怕被內務人民委員會逮捕並立即槍決,齊格蒙特·“烏帕什科”·申傑拉日決定不服從上級命令,將其部隊撤至波蘭中部。利門行動獲得成功,城市被波蘭士兵解放,但隨後波蘭指揮官被蘇聯人逮捕,其大部分士兵被送往蘇聯古拉格或其他拘留點。申傑拉日未因擅離職守送往軍事法庭審判的原因並未確定。這很有可能是“戰狼”將軍自己將申傑拉日的軍隊移出戰場的,因為克日扎諾夫斯基將軍不想惹怒紅軍,而“烏帕什科”與蘇聯游擊隊發生衝突已經很久了。無論如何,在10月進入波德拉謝和比亞韋斯托克地區後,該旅在“比亞韋斯托克國民軍地區”仍與撤退的德軍戰鬥。在這個地區被蘇聯占領後,烏帕什科的部隊留在森林中,烏帕什科決定等待俄波會談(由波蘭流亡政府舉辦)的結果。與此同時,部隊得到整編,拿到了足夠的裝備將600人完全用機槍和自動手槍武裝起來。在英美政府撕毀與波蘭簽署的協定,試圖承認所謂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為波蘭臨時政府後,烏帕什科重新開始戰鬥——加入自由和獨立組織,反抗一個新暴君。但是,在比亞沃維扎森林成功發動幾次針對內務人民委員會軍隊的行動後,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些行動將會讓他的部隊被徹底消滅。
二戰後
二戰後,波蘭東部領土被併入蘇聯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這三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前蘇聯慶祝吞併了這些領土,這些領土的吞併在現在獨立的白俄羅斯被譽為是“白俄羅斯的統一”。
1939年對波蘭的進攻被蘇聯稱作是“對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的解放”。 在蘇聯解體後,這些領土是現在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他們保留了共和國這一行政區劃,也保留了1945年與波蘭的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