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境內呈張開翅膀形狀:東起百鳥堂山,南至舊柳塘村,西至鹿洞水庫,北到烏田藍村。東西相距15.6公里,南北相距9.6公里,墟鎮位於南部。整個地勢東西北高,中南部低,由東北向中南傾斜;東西北部以海拔300米以上的山脈相互環抱形成盆地;全鎮以梯形山嶺地形地貌為主要特徵。波羅河由北向南流貫穿全境,將整個鎮一分為二。
自然資源
波羅屬低亞熱帶濕潤氣候,春天雨水充沛,夏天氣候溫和,秋天干燥涼爽,冬天有短期霜凍,年平均氣溫為18。6度,年平均雨量為2100毫米。加之山地土質肥沃,宜種銀杏、水晶梨、板栗、日本甜柿、竹筍等經濟作物,現已種下銀杏4100畝,板栗、水晶梨300畝,竹筍5000多畝,成活率都在98%以上,現仍有25度以下山坡地13萬畝宜種面積,丞待開發利用。
波羅鎮礦產資源豐富,礦產有銅、鈣、鐵、磁、瑩石、矽、方介石、石英石礦品種,境內有鉛鋅礦儲量約50萬噸,數量大,品位高,現已開採2萬多噸,主要分布於沿沙、烏田、建棠等村委;瑩石礦約30萬噸,現已開採1萬多噸,主要分布在更古村委,鐵礦250萬噸,磁鐵礦100萬噸。
波羅地處小河岸邊,區域水系流入小北江,常年流水,形成一種山外三面環山的格局,小水電蘊藏量大,境內可建大型電站3座,裝機容量可達6000千瓦,已建成1座裝機容量2000千瓦二級電站,效率可觀,仍有4000千瓦裝機容量的一級站正待開發。
波羅鎮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有耕地面積1.71萬畝,山地面積27萬畝,其中有林面積14.2萬畝,活立木儲蓄量達17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松、杉,其他雜木資源也相當豐富。
波羅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以稻穀、玉米為主,土特產有竹筍、冬菇、木耳等。三高農業發展迅速,蔬菜外地運頻繁。
歷史沿革
波羅鎮從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有建制,自明、清、民國至今,行政地域名稱先後變為:三山圖、鶴子圖、三山鄉、波羅公社(1961年初從大灣公社劃分)、波羅區、波羅鄉、波羅鎮。
通過波羅人民長期不懈的辛勤勞動,隨著地區經濟的逐步加強,推動了波羅各項事業的進步和發展,科學、文化等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波羅逐步發展成為大灣公社(大灣鎮)西北部金融貿易,農工業產品交易中心,時勢的發展要求,於一九五六年從大灣公社分離出來,設立波羅公社,經上級批准於1983年撤社設區;於1987年撤區設鄉,於1995年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2014年全鎮下轄9個村民委員會(不設社區居民委員會),1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369人,其中機關人口599人。
經濟
民國以前,工業只有農村一些手工業。建國後,墟鎮有車縫站、糧油加工、五金加工等,農村有泥水、木匠等個體行業。80年代以來,興辦了煉鐵廠、木材加工廠、水電站等工業項目;個體工業迅速發展,有運輸、飲食、建築、家電維修、機動車維修、養殖場等。截至2014年,有個體企業200多個。
民國以前,以傳統種植玉米、水稻為主;因農業技術落後,造成農作物產量低。建國後,通過大興山塘水庫、水利建設,改良土壤、推廣良種、加強病蟲害防治,大力發展高產、高質、高效的“三高”農業,全鎮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調整,農業科技含量不斷增強,農產品由自給型向商品型市場過渡,大批專業戶在農業中起到帶動作用,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截至2014年,全鎮已形成筍竹、蠶桑、種樹為主的三大產業基地,通過基地建設,更好地帶動全鎮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
波羅鎮土地肥沃,農民長期以來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隨著市場的發展,觀念的更新,波羅人民逐步走上了依靠“三高”農業脫貧致富的道路。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均收入由95年的639元增長到98年的1300元,增長203%。中、高檔家私、電器逐步進入了農民家庭。
交通通訊
波(羅)石(牯塘)二級公路的破土動工,改善了波羅的交通面貌,為波羅鎮公路向網路化、等級化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通過當地黨委政府的多方努力,通訊面貌可望得到逐步改善。
文化
波羅鎮民情純樸,有波羅地名由來、歐洞喜打匪等民間傳說。有民間獅隊、舞獅,民間舞蹈和民間音樂大多與調神、打醮等道教儀式有關。由於地處三縣交界,跨縣婚嫁活動較為活躍,方言兼有客家語、山佬語、妙子聲。
風景名勝
英德大峽谷(蝴蝶谷):位於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峽谷長約15公里,谷深300多米,谷底溪澗穿流,奇峰林立,2條100多米的瀑布飛流而下,氣勢磅礴,是一處名副其實的山水畫廊,幾近原始森林地帶,自然植被繁茂,動植物種類繁多。
英德大草原:位於石門台國家級自然保區的百鳥堂至大荒田,地勢起伏不超過10米,青草無邊,酷似塞下草原光風,是自駕游探險之勝地。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