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縣烈士陵園

泗洪縣烈士陵園

泗洪是革命老區,地處淮北蘇皖邊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這裡是淮北根據地的中心區,也是敵我雙方爭奪的重點地區,戰事頻繁,鬥爭激烈,反覆拉鋸的局面僵持較長時間。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泗洪人民在中國的領導下,為了民族的尊嚴,人民的利益,為了徹底推翻三座大山,建設美好的家園,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無數先烈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現知姓名的泗洪籍烈士有2800人,外籍烈士195人,還有在胡橋、江橋、青陽、馬公等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幾百名不知姓名的英雄,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而長眠在泗洪大地上。為了緬懷先烈,教育後人,1954年泗洪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縣城南郊,拓地500餘畝,闢建烈士陵園。將分散在境內的150多座烈士墓先後移人陵園奉葬。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泗洪縣烈士陵園泗洪縣烈士陵園

泗洪烈士陵園是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單位。泗洪烈士陵園建於1954年,位於縣城南郊,山河西路21號,占地面積500餘畝。現知姓名的泗洪籍烈士有2800人,外籍烈士195人,還有不知姓名的在胡橋江橋青陽、馬公等抗日戰鬥中犧牲的幾百名民族英雄,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而長眠在泗洪大地上。這裡有為建立皖東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犧牲的中共皖東北特支書記、淮北民主根據地奠基者江上青烈士;有寧死不屈的淮北抗日女英雄喻尊霞烈士;有為推翻“三座大山”而奮鬥終生的民族革命勇士、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75團團長張永遠烈士;五河縣副縣長曹化東烈士

建國以來,先後興建人民烈士紀念塔紀念館碑廊,原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國防部長張愛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分別為塔、碑、亭題詞。1991年增建烈士陵園北大門及附屬建築。2003年建成烈士紀念館,分為南北兩館,館藏文字、圖片、圖表、照片、實物、文體、人物雕塑等珍貴資料。

建國五十多年來,前來謁陵、祭掃、瞻仰的社會各界人士數百萬之多。其中現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布赫劉延東彭小楓等,也有許多國際友人。兒童入隊、青年入團、成人入黨在革命紀念塔前宣誓已成為一項傳統。

陵園布局

(圖)泗洪縣烈士陵園泗洪縣烈士陵園

整個陵園的布局以泗洪縣烈士紀念碑亭為中心,碑亭建於1984年7月,為仿古建築,六角飛檐,亭頂用綠色琉璃瓦苫蓋,六根圓柱以石鼓為基,撐起整個碑亭。泗洪縣烈士紀念碑就樹立於六角亭中央。碑的正面為張愛萍同志手書的泗洪縣烈士紀念碑,背面為泗洪縣人民政府敬撰的碑記。亭頂內部結構為木質檁條銜接,松鶴延年等彩畫點綴其間;中央一幅彩雲托日極為突出,象徵著烈士精神如旭日東升,永垂不朽。碑亭四周矮牆環繞,矮牆外下側黃楊綠籬如翠帶纏於腰間,亭基東、西兩側為南北走向護欄,遊人可由此拾階而上。

紀念碑亭東為陵園簡易大門(現稱東大門),建於1957年,磚瓦結構,內有耳房,門額上的泗洪縣烈士陵園為著名書法家周慧韶手書。陵園大門建於1991年,大門及其兩側附屬廂房,均為仿古建築,大門為綠色琉璃瓦,廂房為灰色小瓦苫頂。大門上方黑色大理石上刻著泗洪烈士陵園六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尉天池題寫。大門與建設路相連,門前隔橋即為東西向的山河路,交通方便,道路通暢。

東大門與碑亭之間,一棵雄壯的刺柏高高聳立,樹體龐大,似針若刺的枝葉翠綠繁茂,與刺柏相伴的有一棵薔薇,每逢春夏日,薔薇遍放鮮花,順著刺柏婀娜的肢體傲視青雲,火紅的花朵在墨綠的枝葉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這棵刺柏自建園栽植至今,連同過去時日,已有近百年樹齡。為了保護它的生長,陵園職工們在樹的四周砌起了花牆,將它命名為"血染江山"。滿身鮮紅的薔薇依偎在刺柏懷抱里,正像烈士的英靈躺在祖國的懷抱中,顯得安逸、祥和。

碑亭的南面,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有一座紅柱灰瓦的藍門樓,門前有走廊和台階,這就是建於1957年的革命紀念館,面積50平方米,後被拆除,新館現在正在建設中。

陵園景區

(圖)泗洪縣烈士陵園泗洪縣烈士陵園

陵園北大門建於1991年,大門與建設路相連,門前隔橋,即為東西向的山河路,交通方便,大門及其兩側附屬廂房,均為仿古建築,大門為綠色琉璃瓦,廂房為灰色小瓦苫頂,大門上方黑色大理石上鐫刻“泗洪烈士陵園”六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尉天池題寫。整體風格莊嚴、肅穆。

穿過筆直的林蔭大道,見到的是烈士紀念亭。整個陵園的布局以該亭為中心。該亭建於1984年7月,為仿古建築,六角飛檐,亭頂用綠色琉璃瓦苫蓋,六根圓柱以石鼓為基,撐起整個碑亭,亭內立紀念碑一塊,正面向東為張愛萍上將手書“泗洪縣烈士紀念碑”八個金色大字,背面為泗洪縣人民政府敬撰的碑記。亭內結構為木質檁條銜接,有“松鶴延年”等彩畫點綴其間;中央一幅“彩雲托日”極為突出。象徵烈士精神如旭日東升,永垂不朽。

碑亭向西為紀念廣場,廣場四周植滿蒼松翠柏,兩側中央,聳立著巍峨高大的烈士紀念塔,該塔建於1957年,塔基由六級台階構成,基高一米,塔高10。3米,塔基周圍12根水泥柱,柱面有鐵鏈環扣,塔的正面鐫刻原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手書“人民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左右兩側為江蘇省人民政府省長惠浴宇手書“光榮屬於為革命而犧牲的烈士們”、“革命烈士的光輝永遠照耀著全國人民勝利前進”。背面刻於立碑時間字樣。

(圖)泗洪縣烈士陵園泗洪縣烈士陵園

塔的南北兩側是新建的革命烈士紀念館。該館由中科院院士建築界權威齊康教授設計,整個建築風格為現代仿古建築,兩館分別與紀念塔呈45度角南北對稱,紀念館局部兩層,框架結構,總面積為2600平方米。高度為13.6米,館展圖片資料344件,油畫11幅,雕塑18座及部分實物。北館以土地革命時期泗洪人民鬥爭以及江上青烈士生平事跡展為主,南館以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生平事跡展為主。

抗日女英雄喻尊霞漢白玉塑像,喻尊霞被譽為淮北劉胡蘭式的女英雄,泗洪人民尊敬的稱她為“泗洪自由女神”。塑像基座高145.28厘米,寓意烈士殉國的時間,即1940年5月28日。基座寬125.23厘米,寓意烈士出生時間,即1920年5月23日。塑像高2米,寓意烈士殉國時才20歲。基座正面為原中共黨員皖東北黨委書記、衛生部副部長楊純同志的親筆題詞:“抗日英雄喻尊霞烈士犧牲六十周年紀念”。背面是泗洪縣人民政府敬撰的“喻尊霞烈士簡歷”。歌頌烈士生平戰鬥事跡的大型泗洲戲《青陽紅霞》唱響淮河兩岸。

碑廊建於1984年,高6.5米,前有3級台階,總面積為220平方米。碑廊為仿古建築,廊頂用黃色琉璃瓦苫蓋飛檐挑角,古韻濃濃。廊內共豎石碑10座,南北各5座。南廊中,居中一座為“紀念泗宿縣革命烈士碑記”碑,旁列兩座,均為“泗宿縣革命烈士英名錄”碑,上面鐫刻烈士英名。

北廊中,居中一座正面為陳毅、張雲逸1945年雙十節敬志的碑文,碑文是:你們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為民族解放為民主自由,為民生幸福,英勇奮鬥而犧牲,這是中國人民的光榮,也就是我黨我軍的光榮,你們的革命精神永遠燦爛於人間。碑的背面鐫刻著1944年9月,陳毅同志為彭雪楓同志撰寫的五言祭師《哭彭雪楓同志》。北側第一座為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主任劉瑞龍,於1945年撰寫的“淮北解放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碑記”。北側第二座碑為1943年10月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為朱家崗戰鬥殉國烈士撰寫的“朱家崗戰鬥殉國烈士紀念碑”碑記。南側兩座碑均為“泗洪縣烈士英名錄”。

墓區簡介

(圖)泗洪縣烈士陵園泗洪縣烈士陵園

在紀念塔西有一片花園,花園中央為一株大雪松,園內植有迎春、薔薇等花卉,一年四季,花香不斷。花園的西側,與紀念塔、紀念碑亭、東大門在一條直線上的是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的奠基者,中共皖東北特支書記江上青烈士的墓冢。該墓原葬於泗洪縣孫園鎮崔集村境內,1983年遷入縣烈士陵園。1984年修建水泥墓,墓基為台階式,墓為少數民族帳棚式,墓高3.8米,直徑7米,墓周有護欄,墓前立碑,碑正面為張愛萍同志親書的江上青同志之墓,背面為江上青烈士傳略,落款為劉玉柱、楊純、周村一九八三年二月謹立。

在江上青烈士墓北側,為紅軍老戰士、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七十五團團長張永遠烈士墓,1957年遷葬於陵中,原為土墓,1984年修建水泥墓,墓呈少數民族帳棚式,墓基為台階式,基高2.2米,直徑3米,墓四周有護欄。

江上青墓南側,為淮北石樑河暴動的領導者,靈風縣副縣長曹化東烈士的墓冢,1957年遷葬於陵中,原為土墓,1984年重修水泥墓,標準同於張永遠烈士墓。

江上青、張永遠曹化東三座烈士墓在-直線上。墓前有一條瓷磚鋪設的通道。

三座烈士墓西為烈士墓區,墓區南北長120米,東西寬50米,烈士墓冢由南向北,分四路排列,錯落有致。墓地長滿蒼松翠柏,四季常青,烈士英靈與松柏相伴,永垂不朽。

烈士墓區南、西、北三面及碑廊、廣場南北兩側為杉樹林和翠竹林,杉林橫豎成行、竹林一片翠綠,整個陵園已成常青樹的海洋。

烈士墓冢

(圖)泗洪縣烈士陵園泗洪縣烈士陵園

泗洪烈士陵園中,安葬著150多位烈士的墓冢,他們中有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奠基者、中共皖北特支書記、安徽省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秘書、第六抗敵指揮部、第五戰區第五游擊區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皖東北日報》的創辦者、皖東北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江上青烈士;有四師十一旅三十二團團長、華東野戰軍九縱七十五團團長、九縱副參謀長(未上任)張永遠烈士;有皖東北石樑河農民暴動的發動、組織、領導者、靈鳳縣副縣長曹化東烈士;有青年抗敵協會會員、青陽區第二民運工作團團員、抗日女英雄、淮北的劉胡蘭喻尊霞烈士;

青陽鎮青抗協會會員、泗洪民運工作團團員、中共鹽城縣委委員、城區區委 書記、泗南縣公安局審訊股長、青陽市市長許朗烈士;有四師騎兵團戰士、四次肩負迎送陳毅軍長重任,屢建奇功,淮海戰役中創造騎兵打坦克奇蹟,被華東野戰軍授予一等功臣稱號的王廣華烈士;有中國人民志願軍二十九軍某部班長、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與黃繼光邱少雲齊名的戰鬥英雄張懷英烈士;有在泗洪境內各次戰鬥中犧牲的戰鬥英雄們。在墓區南側,有一座烈士公墓,墓中安葬著1941年"崔莊事變"中國民黨一四二師四二五團起義官兵和新四軍四師幹部共十一人,他們是屠鳳鱗、孫興魁、王國純、葛波玉、劉書貴朱雲祥、劉振瑜、劉福慶、劉志隆、李天民、朱治君,1982年4月5日,泗洪縣人大常委會、縣人民政府、縣政協、縣委統戰部為公墓立碑,碑上鐫刻著十一位烈士的英名。

文化傳承

(圖)緬懷先烈緬懷先烈

四十多年來,泗洪縣烈士陵園已成為人們瞻仰、祭掃的勝地,成為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成為泗洪縣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已接待中央、省、市領導,國際、國內各界人士,學校師生等達數百萬人次,少年入隊、青年入團、成年人人黨在烈士墓前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者數以萬計。由於建陵時間較長,不少建築年久失修,特別是烈士紀念館,不僅面積少,而且破損嚴重,許多珍貴資料、烈士遺物,中央、省、市領導、著名書法家瞻仰時留下的墨寶等無法布展。為此,在請示各級領導批准後,中共泗洪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興建泗洪縣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館、陳列館,並列入2002年為民辦20件實事之一。兩館已於2002年7月19日破土動工,工期160天,年底前竣工,2003年清明節正式開館。

新建的泗洪革命烈士紀念館、陳列館,由中科院院士、建築界權威齊康提出構想並繪圖,由揚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設計,建築風格為現代仿古式建築。兩館高11米,局部兩層,總面積為2660平方米,總造價為450萬元。

新的紀念館除了布展張愛萍、鄧子恢、楊純等老一輩革命家和各級領導以及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費新我、任政、單曉天、徐穆如、胡問遂、江振華、尉天池等書贈、挽 聯和題詞外,還將廣泛徵集烈士遺物,著作、詩詞、書法作品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書法家的作品等,以豐富紀念內容。

地理位置

(圖)泗洪縣烈士陵園泗洪縣烈士陵園

縣城南郊,山河西路21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