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藝復興
15世紀時,政治、宗教動亂和英國入侵使法國分裂為三部分:英國占領下的北部地區;以第戎為中心,佛蘭德斯為領地的勃艮第;太子查理偏安一隅的布爾日。法蘭西君主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愛和庇護藝術,終使佛蘭德斯文藝復興浪潮沿塞納河南下,並在第戎、里昂、阿維尼翁擴展開來。作為哥特藝術的故鄉,法國早就在建築上賦予過宗教藝術最崇高的表現力,此時,儘管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如醉如痴,藝術家們卻能不忘傳統,熔法國、佛蘭德斯、義大利藝術的動人之處於一爐,產生出自己的傑作。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古城堡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古城堡
法蘭西的浪漫風情向來具有歷史淵源。要想更好地觸摸這個民族的浪漫靈魂,得到法國西部羅亞爾河谷兩岸的古堡群走走。這些古堡保留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氣息,那個年代似乎比其他任何時期更具浪漫和傳奇色彩。
羅亞爾河是法國第一大河,
她最美的一段便是中遊河谷。河流兩岸有許多精緻的小山丘,古老的城堡掩映在綠樹叢中。英法百年戰爭時期,當時的法國王室曾經逃到羅亞爾河谷避難,因此羅亞爾河谷也被稱作“帝王谷”,不少古堡都留下了王室的奇聞軼事和美麗傳說。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河谷沿線長達250公里上的350座歷史文物全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維蘭迪城堡:愛情花園
維蘭迪城堡建成於1536年。佛朗索瓦一世的財政大臣主持建造了這個城堡。他曾擔任多年駐羅馬的外交使節,因此學習了很多義大利的園林藝術。以愛為主題,這個城堡以它美麗的花園著稱。深受義大利園藝的影響,城堡花園是非常典型的規則園林。以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體現簡潔大方的皇家園林藝術,在城堡中的每一個房間,人們都能欣賞到絕不相同的風景。
建築師在每個細節上都做了巧妙的修飾,以避免因追求幾何對稱而造成的建築視覺上的單調和乏味:牆面繪畫正好映照在城壕上,經過精心計算,排在中央處的整列窗戶偏離整個建築的中軸線,最佳地利用了光影效果……夕陽落山前的兩個小時是遊覽城堡和花園的最迷人的時刻。
整個花園共分四部分, “觀賞園”是整個花園中最漂亮的地方,尤以“愛園”最為出名。在“愛園”,藝術家以花語闡釋人們的感情生活,表達了四個愛情主題。“悲情之愛”以男人決鬥時所使用的匕首或劍的鋒刃為圖案,中間種植著紅色的花,象徵著決鬥中四濺的血液;“溫柔之愛”像星星點點的火焰一樣分割出許多象徵溫柔之愛的心形圖案;“熾熱之愛”雖然是心形圖案,但卻是一顆顆破碎的心“輕浮的愛”位於四角的扇子象徵著輕薄,扇子之間擺放著代表虛假愛情的牛角。
香波城堡:王的城堡
在法國,人們喜歡把香波城堡和陰柔的舍儂索堡封為法國古堡里的一王一後。香波堡是羅亞爾河谷所有城堡中最宏偉也是最大的一個,它是法國歷代的國王、貴族精心打造的一座度假用的狩獵行宮。
香波堡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極致,是法國文藝之父“弗朗索瓦一世”在1519年下令興建的。過去羅亞爾河邊上的城堡,大多是軍事防守性城堡和城牆。而新建起來的香波堡規模宏大,森林占地5440公頃,全部用圍牆圈起。香波堡里有數不清的雕刻和數不清的木質壁板裝飾。
從正門步入主堡,立即置身於一個明亮寬敞的大理石宮殿之中,正對著著名的“雙鏇梯”,兩組獨立的樓梯相互交錯地圍繞著一個共同的軸心盤鏇而上,同時上下樓梯的人,可以相互看見,而不會碰面。
舍儂索城堡:貴婦之城
舍儂索城堡建造在羅亞爾河支流——歇爾河上,橫跨整條歇爾河。即使在世界範圍內,這樣的跨河城堡也極為少見。舍儂索城堡因歷任主人都是法國歷史上有名的貴婦而更具美麗和傳奇色彩,擁有“婦人城堡”的美譽。
舍農索城堡始建於1513年,曾一度成為法國多個王朝的重要活動中心之一,這與卡特琳·布理高勒密不可分,她是諾曼第財政長官托馬·波耶的妻子和財政大臣紀堯姆·布理高勒的女兒。卡特琳夫婦去世後,弗郎索瓦一世國王將城堡變成皇家財產。
亨利二世登基後,將城堡送給了年長他20歲的情人黛安娜。在她的精心打造下,舍儂索城堡成為法國當時最瑰麗、最現代的城堡。後來,亨利二世逝世,遺孀卡特琳娜便從黛安娜手中重新奪回了舍儂索城堡。入住後,卡特琳娜決定擴建城堡,一條60米長廊若干年後躍然立於羅亞爾河支流歇爾河之上,成了舍儂索城堡的點睛之筆,把舍儂索城堡以及城堡生活推向奢華的頂峰。
18世紀時,舍儂索城堡迎來了第五位女主人——路易絲·杜賓。杜賓夫人美麗、溫柔,她在這裡接待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啟蒙者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15世紀時,政治、宗教動亂和英國入侵使法國分裂為三部分:英國占領下的北部地區;以第戎為中心,佛蘭德斯為領地的勃艮第;太子查理偏安一隅的布爾日。法蘭西君主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愛和庇護藝術,終使佛蘭德斯文藝復興浪潮沿塞納河南下,並在第戎、里昂、阿維尼翁擴展開來。作為哥特藝術的故鄉,法國早就在建築上賦予過宗教藝術最崇高的表現力,此時,儘管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如醉如痴,藝術家們卻能不忘傳統,熔法國、佛蘭德斯、義大利藝術的動人之處於一爐,產生出自己的傑作。
15、16世紀法國雕塑的普遍特點是極強的裝飾性,它們是為建築而創作的,並與建築物的線條融為一體,這在古戎(1510—1572)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體現。羅浮宮的《女像柱》、《帶鹿的黛安娜》和楓丹白露王宮的裝飾浮雕,都造型精美,線條典雅,樣式主義的肉感帶上了古希臘高貴的形。如果說他29歲時的作品《德伯雷茲墓》在細節上尚有佛羅倫斯的些許影響,那么,10年之後的巴黎聖潔者噴泉浮雕《仙女》已是最古典不過了。流暢的曲線,被水浸濕的衣裙使古代秀美修長的女人體得以重視。另一位雕塑大師彼隆(1534—1590)26歲便以亨利二世聖心碑反映出法國藝術的主要傾向。兩年之後,他在亨利二世陵上再顯身手,墓上的王后跪像給人以義大利式的美感,下面的死者臥像則具北方精神和哥特習慣。宗教感情、忠實信念、對人生短促的慨嘆,都得到簡潔有力的宣洩。掌璽大臣彼拉格亡妻墓是彼隆的晚年之作,上面的彼拉格跪像深沉雅逸,浮雕《基督下架》的手法更強勁近乎痙攣,是義大利古典題材與法國傳統的完美結合。
在羅瓦爾河谷中以手抄本插圖和教堂玻璃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國藝術在15世紀下半葉卓有成就,圖爾的富蓋(1420—1480)所繪的謝瓦利埃《祈禱書》和《默倫雙聯祭壇畫》使法國藝術別開生面。《聖母子》嚴格多變的幾何形和色彩的抽象化既反映了畫家卓越的想像力,也標誌著法國趣味向古典主義發展。 他的另兩幅代表作《查理七世》和《德于格爾森像》則證明這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不管在手抄本上,還是在木板上,不管是使用膠彩還是油彩,都同樣得心應手。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勃艮第最出色的雕刻家斯呂特(1350—1406)在無畏者菲利浦陵上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尚波莫爾修道院正門上的《供養人與聖母子》、該院群雕《六先知》都是他慷慨激昂之作,深刻的心理描寫使他成為15世紀藝術中寫實主義潮流的主要代表。
圖爾的雕塑家們完成了從復興向古典的過渡,柯隆波(1431—1512)的《聖喬治屠龍》以及他在南特大教堂和弗朗索瓦二世陵的雕像都以不失高雅的強勁力度表明這位藝術家不僅具有高度表現力,而且還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
現已可以肯定“穆蘭城畫師”是波雷沃斯特(1502年在穆蘭),
其作品《勃艮第的馬德萊娜與聖馬德萊娜》、《祈禱的兒童》在心理刻畫和對形的講究上,都達到罕見的高度。
義大利的兩位大師羅索(1495—1540)和普里馬蒂喬(約1504—1570)接受了法國楓丹白露王宮的內部裝飾工作,為之竭忠盡智,付出了全部心血。他們設計和參與製作的壁畫、掛毯、浮雕以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是如此精美,以至於連義大利都為之黯然失色。羅索獨出心裁地設計出一種將壁畫和灰泥邊飾結合在一起的新形式。作為壁畫框線,圍繞中心畫面的灰幔和高浮雕人體不再單純起裝飾作用,而是對畫中含意的補充。他們使畫面向四周擴展開來,有時甚至把兩面三刀側的窗戶也包納其中。更妙的是他們還把一幅幅畫連成一氣,並通過隱喻和象徵的手法使古代神話同弗朗索瓦一世的豐功偉績合為一處。
普里馬蒂喬於1531年來到法國楓丹白露帶來了帕爾莫桑樣式主義的超逸曼妙。1540年羅索去世之後,他承擔了全部工程的領導工作。該宮壁畫《百合花裝飾的大象》、《巴爾奈斯》、《金雨》清新流利,最能體現其風格。1552年前來協助他工作的學生阿巴特(1509—1571)畫風更加灑脫,其作品《普羅塞比娜被掠》、《西皮翁禁慾》使老師的修長人體帶上了爽快悅目的筆觸。
在楓丹白露畫派中最別具一格的畫家卡隆(1521—1599)本人就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戲劇導演,並與繁星派詩人過往甚密,廣博的文化素養使他脫穎而出。他從1540年起在楓丹白露作畫,在極其重視透視與構圖的同時,運真的景物描繪和強烈的寓意使作品具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味道,將北派的流暢線條與南派的明暗表達相融合,使法國樣式主義別開生面。《三頭政治下的屠殺》以奇特的景物安排和淒冷的筆調描寫新教徒遭受殺戮的慘狀。他對特殊的自然現象頗感興趣,喜愛描繪作為災禍降臨預兆的血雨腥風,造成焦慮恐怖的畫面氣氛。在《蒂布爾的女卜者》一畫中,他讓奧古斯都大帝單膝跪地,虔誠而驚奇地聆聽關於聖母子出現的預言。大批古羅馬著名建築、雕塑,包括象徵皇權的神座被納入畫面,各種幾何形狀按照透視疊放在一起。他對神座的精細刻畫。近乎平塗而成的黑人,以及一揮而就的雕刻基座,造成出人意料的奇特對比效果,表現出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精神。
古贊父子是楓丹白露畫派中亨有盛譽的畫家。老古贊的代表作《潘多拉魔瓶的夏娃》把從來都以狼狽而逃模樣出現的人類始祖畫成安詳高雅的女神,風景的恬靜幽深加強著主題的神密感。小古贊的《最後的審判》以羅馬式建築作為環境,以上下4層的無數人物形象再現米開朗基羅西斯廷祭壇畫的宏偉場景,在處理人、景關係和紛亂複雜的場面上得心應手。
《埃絲特蕾姐妹》的作者已不得而知。畫中裸體的卡芭利埃爾、埃絲特蕾是國王亨利四世的寵姬,1599年因難產身亡。畫面表現兩姐妹正在大床的帷幕之中梳妝打扮,房間深處一位衣著華麗的婦女正在大壁爐前縫紉。人物手捏乳房的動作暗示著貴妃期望懷孕得子。畫家對細部描繪的熱衷,以及遠近人物大小懸殊的誇張手法,都極好地體現出北派的寫實傳統。同時,畫家又巧妙地義大利文藝復興在解剖和透視上的成就,人物的手畫得尤其精彩,富有變化並極具神情。人體雖無劇烈動作,卻塑造得結實充分,細緻動人。這種以人物的靜止狀態起到象徵作用的手法將在下一世紀的法國繪畫中得到發展。
楓丹白露畫派傑出的佚名作品還有《獵神黛安娜》、《慈愛》。
它們通過加以女性化的米開朗基羅式人體和長頸長身的女神形象代表著該時代風格。表現出相當誘人的新鮮感。《維納斯的梳妝》則是稍晚一些的作品,它標誌著法國畫家對技巧的純熟運用,對於微妙明暗關係和人體肉感的表現已與義大利樣式主義難分伯仲。
此時的法國肖像畫有令人讚嘆的成就,成為法國畫派以精湛的寫實功力消化外來影響的結晶。其天才代表是弗朗索瓦·克洛埃(約1505—1572)。從父親處學到的佛蘭德斯繪畫技巧構成了克洛埃藝術的主調,對意大荷蘭、德國藝術的注意更使其博大精深。老克洛埃的名作《弗朗索瓦一世像》中對手的刻畫要比畫中其他部分精彩得多,使得美術史家推斷它應為小克洛埃的手筆。1541年,小克洛埃繼其父擔任宮廷畫師,畫了大批黑、褐炭筆素描肖像,人物神情各異、性格畢現,線條的洗鍊生動實為歐洲的藝術奇葩。油畫《弗朗索瓦一世像》、《奧地利的伊莉莎白》在畫風的穩健、工細以及每一局部的完整和筆觸的精緻上,都不愧為法國畫派的代表。國王甲冑和坐騎的金絲銀線、王后佩戴的顆顆珍珠、薄如蟬翼的複雜花邊,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整幅作品又並不因此失去宏偉之氣。精美的服飾反襯出氣宇軒昂的騎者和沉靜嫻雅的女性,並使他們帶上略微抽象的宮廷象徵主義。克洛埃的風俗畫《沐浴的普瓦提埃黛安娜》亦有同樣特點。它嚴守寫實風格,既和義大利的奇思遐想不同,又與該時代的知識主義迥異,終於在古典的高貴和現實趣味,裝飾性的追求和藝術的表現之間尋得了平衡,具有名符其實的法國氣派。
自1530年起駕馭法國藝壇的神話寓意畫在16世紀下半葉亨利四世登基,重修楓丹白露王宮時,再次得到發展並出現高潮。杜布勒依(約1561—1602)、杜伯瓦(約1542—1614)和弗雷米奈(1567—1619)是當時最出色的3位畫家,被藝術史稱為第二代楓丹白露畫派。杜布勒依在任首席宮廷畫師時所畫的《古時的獻祭》構圖奇兀,以不合常規的位於畫面邊緣的人物組成環形,加強著奇蹟出現的突然性,對於形的推敲令人讚嘆。繼他之後的宮廷畫師杜伯瓦為該宮留下了《克洛琳德的故事》、《戴阿熱納和沙麗克蕾的故事》,以及黛安娜長廊的壁畫。他的主要特點在於對光的表現,色彩的激烈有時達到令人略感生澀的程度。弗雷米埃的代表作則是1608年完成的該宮教堂天頂畫。與前兩位畫家不同,他更喜愛結實的造型效果和誇張、幻想的手法。這3位畫家在楓丹白露的大量創作構成了國際樣式主義的最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