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類學理論問題研究

法人類學理論問題研究

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關係 少數民族習慣法對國家法的補充 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協調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9月1日)

叢書名: 貴州民族學院學術文庫
平裝: 22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105101887
條形碼: 9787105101887
ASIN: B003B1Z852

內容簡介

《法人類學理論問題研究》只能說是筆者8年來學習、思考法人類學理論問題的總結,也是6年多來田野調查經驗的歸納。田野調查的材料永遠都不會過時,理論性的歸納和總結卻非常容易過時,而且不足之處是難免的。在學科發展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為法理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專業的研究生提供一本參考書是作者的目的。書中使用的社會學理論都是成熟的對法人類學研究有啟示的內容。法人類學是法學、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三個學科的交叉學科。對一個學科的研究者而言是常識性的概念或原理,對另一學科的研究者而言可能就非常陌生。法人類學是實證性的學科,只有具備田野調查的實踐經驗才能夠理解相關的理論並歸納出新的概念、理論和方法。法人類學的基本知識來源於西方,需要批判地吸收使之中國化,僅看西方經典著作的字面含義是不行的,還必須感知其精神。由於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我國還沒有專門研究法人類學基本理論的專著。

作者簡介

相強,男。漢族。1964年7月生,內蒙古寧城縣人。法律人類學博士。貴州民族學院法學院教授。貴州省省管專家,享受貴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貴州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中共貴州民族學院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貴州民族學院監察室主任。貴州世居民族研究書心主任。曾經掛職擔任貴州省雷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西方法人類學研究的特徵
第二節 西方法人類學研究史簡介
第三節 西方的研究對我國的啟示
第二章 中國法人類學研究的歷史及未來趨勢
第一節 古典進化論學派對我國法學研究的影響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法人類學的發展
第三節 未來中國的法人類學研究
第三章 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的概念探析
第一節 西方學術界關於習慣法的基本觀點
第二節 我國學術界的觀點
第三節 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含義
第四章 文化模式與少數民族習慣法規範
第一節 習慣法規範是文化模式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節 習慣法規範傳承並發揮作用的原理
第三節 從文化模式角度審視村規民約
第五章 少數民族習慣法的結構功能分析
第一節 結構功能主義思想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 結構功能主義方法的運用
第六章 文化相對主義視角的少數民族習慣法
第一節 文化相對主義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價值
第三節 文化相對主義的相對性
第七章 少數民族習慣法田野調查
第一節 文化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含義與地位
第二節 科學的田野調查方法的形成
第三節 少數民族習慣法田野調查的準備與實施
第八章 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關係
第一節 法律多元
第二節 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衝突
第三節 少數民族習慣法對國家法的補充
第四節 少數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協調
第五節 國家法的滲入與少數民族習慣法的變遷
第九章 雷公山地區苗族習慣法淵源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政治歷史背景和主要調查經過
第二節 議榔立法
第三節 祖先流傳下來的規範
第四節 村規民約
第五節 宗教禁忌
附錄一:台江縣反排寨當代苗族習慣法民族志
附錄二:者述村布依族習慣法民族志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