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媧媓宮

泉州媧媓宮

泉州媧媓宮位於豐澤區東海街道寶山社區生態路,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座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神像的宮廟,是我國道教傳統文化中一位不可或缺的女神。 “女媧”宗教文化信仰歷史上從河北省邯鄲市涉縣隨著“晉人衣冠南度”溯源入閩供奉至今,香火旺盛。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入八閩大地,曾經被“破四舊”打入“冷宮”的宗教文化信仰也隨之逐漸復甦。女媧娘娘神像由原主事莊銀元從涉縣媧媓宮祖廟請來泉州媧媓宮供奉於寶山社區後坑村內,90年代後另選址於現在的位置,現泉州媧媓宮註冊主事為胡明進道長。

基本信息

簡介

泉州媧媓宮泉州媧媓宮

泉州媧媓宮位於豐澤區東海街道寶山社區生態路,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座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神像的宮廟,是我國道教傳統文化中一位不可或缺的女神。
“女媧”宗教文化信仰歷史上從河北省邯鄲市涉縣隨著“晉人衣冠南度”溯源入閩供奉至今,香火旺盛。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入八閩大地,曾經被“破四舊”打入“冷宮”的宗教文化信仰也隨之逐漸復甦。女媧娘娘神像由原主事莊銀元從涉縣媧媓宮祖廟請來泉州媧媓宮供奉於寶山社區後坑村內,90年代後另選址於現在的位置,現泉州媧媓宮註冊主事為胡明進道長。

構造

泉州媧媓宮占地面積約三十畝,是經政府登記在冊的道觀,是弘揚我國道教傳統文化的活動場所,泉州市電視台、《東南早報》等新聞媒體均作了相關報導。目前,泉州媧媓宮已經納入泉州宗教文化旅遊路線圖,並被福建省列入地方歷史文化古蹟的研究單位,彰顯泉州宗教文化,歷史文化名城的光彩,在閩南地區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泉州媧媓宮香火延續數十年不斷,信徒遍布閩南地區,女媧信仰遠播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台等地區。台灣分靈宮觀每年均來尋根,延續香火祭拜敬奉。泉州媧媓宮,是為祭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著名的女媧而修建的,它是由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媧媓宮祖廟割香而來的。據《淮南子·覽冥訓》、《路志》、《獨異志》等典籍記載,傳說女媧曾摶土造人,送子繼嗣,“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從此人類和萬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贏得人世間對她的崇敬與懷念。對於以人倫道德為核心的封建文化統治下的漢民族,便視女媧為有蓋世之功的女性神聖,於是為之建宮立廟,永世享受人間的崇拜。涉縣媧媓宮祖廟始建於北齊,迄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初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時(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宮。據這裡碑文記載,當初規模很小,僅有“神廟三楹”。另據《涉縣誌》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以鄴為都城(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鄴至晉陽,往來於山下,“遂起離宮,以備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釋氏,喜刻經像”,在這裡較大規模地修建了媧皇宮,並在山麓開鑿石室,內刻佛像,以後又將佛經“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陸續修建了不少宮宇,清代又曾大規模重修,歷代迭次修建後漸而成為占地1.5萬多平方米的一組建築群。

女媧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幾千年來,一直受到她的華夏子孫們的景仰、崇敬。在中國神話里,女媧是創造一切生命的“萬物之母”,是傳說中許多女神化身的原型,也是永遠活在中國文化里的“原型母親”。根據文獻記載與考古遺蹟發現,女媧以原型母親至高無上的母性大愛,母儀天下之康泰,厚澤萬世之靈魂。至今已發現女媧活動的歷史遺存,在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山西、河北、甘肅、湖北等地有近30處。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和鳥獸魚蟲,可是惟獨沒有人類,天神女媧就按照自己地模樣摶黃土創造了人類。由於大地非常廣袤,摶黃土造人又累又慢,女媧就將一根藤條伸到泥潭中,然後舉起沾滿泥漿的藤條向大地揮灑,這泥點濺落到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正當女媧為自己的發明高興時,一場災難卻突然降臨。原本一片祥和的宇宙,瞬時間變了模樣,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媧看到自己創造的人類遭受如此大的災難,難過極了,她決定挺身而出拯救人類。可是怎樣才能補好殘破的蒼天呢?女媧想起涉縣鳳凰山一帶是最好的鍊石補天之地,於是迅速來到這裡,開始煉五色石修補蒼天。果然,天上的窟窿很快就補好了。可是,女媧怕天會再崩塌下來,就斬下一隻大龜的四隻腳,以鳳凰山為中心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撐了起來。從此“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後人為了紀念女媧,就在女媧鍊石補天的地方建起了媧媓宮。唐宋以後,民間即有女媧祭祀活動,《癸已存稿》卷十一載:“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節,言女媧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民間的神話傳說演化為民間的祠祀,又影響到民間風俗,這說明了女媧文化的源遠流長。女媧文化,也就是博大包容的生命之愛,是人類大愛文化的內在核心與根本。女媧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源頭。雖然它來源於神話傳說,但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延和世俗化演變,已經參與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現實世界中人們的一種美好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它之所以具有歷久彌新的生命力,主要在於其獨特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訴求。女媧文化體現和張揚了中華民族崇尚的“創造、民本、和諧、奉獻”精神。其精神核心與先進性別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追求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汲取其文化精髓,對於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性別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摶土造人、鍊石補天、創置婚制、製作笙簧、化生萬物的齊天功德,在西漢的《運斗樞元命苞》中,女媧與伏羲、神農一起被稱為中華人始之初的“三皇”,也被後世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神、愛神、樂神、美神。泉州媧皇宮主殿供奉女媧娘娘金身神像,偏位供奉九天玄女、三觀大帝、文昌帝君、玉皇三公主、關帝爺、慈航觀音等神明。在中國道教文化體系中其法承龍虎山正一道,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為標誌。張陵子孫世居江南,他們信奉的天師道、龍虎宗源遠流長,在江南地區有較大的影響。歷代天師既然在道教中居於十分顯要的地位,龍虎宗自然獲得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事實上,元代龍虎宗的發展,不僅遠遠超過它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也大大超過其他任何符籙派別。除其祖山龍虎山地區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發展規模顯得尤為突出。正一道一既修道法仙術,又習劍技,或鋒銳無倫的劍氣;或驚天動地的符法;或神妙莫測的幻術。正一道弟子清心寡欲,超凡脫俗,傾心於悟道和劍法,頗有一點神仙瀟灑,正所謂“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順其自然,自我完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這是道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媧媓宮作為泉州道教文化傳播的活動場所,每月都有固定的祭祀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是九天玄女娘娘誕辰、三月十五是媧媓娘娘的誕辰之日,及九月十五等日,泉州媧媓宮舉行眾神慶壽之儀,祭祀儀式按部就班,有敬天、謝地、拜壽、消災、解運等程式。早晚修真功課是泉州媧媓宮道職人員每日必須進行的活動,內容有:《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說常清常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三清誥》、《玉皇誥》、《后土誥》、《金容誥》、《玄天誥》、《三官誥》、《真武誥》、《聖母誥》、《祖天師誥》、《三茅誥》、《北五祖誥》、《郭祖誥》、《薩祖誥》、《靈安真君誥》、《妙化申真人誥》、《七真誥》、《南五祖誥》、《普真誥》、《普化誥》、《靈官咒》、《土地咒》、《三皈依》。《修真晚課》內容包括:舉“十方救苦無上天尊”三稱、《開經偈》、《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太上感應篇》、《斗姥誥》、《天皇誥》、《北極誥》、《五斗誥》、《天罡誥》、《周天誥》、《文昌誥》、《丘祖懺悔文》、《小贊》、《青華誥》、《靈官誥》、《三皈依》等等。泉州媧媓宮最早供奉於寶山社區後坑村內,由於香客逐年增加,原來的後坑媧媓宮已經容納不下,許多香客建議擴建,並慷慨解囊踴躍捐資,購置面積約三十畝建宮。新建後的泉州媧皇宮依山勢分上下兩組建築,上有主殿媧媓殿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道職人員生活處建築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山門內放生池呈半月形,寬63米,直徑33米;規劃中計畫建設九天玄女殿、文昌帝君殿、三觀大帝殿、觀音殿、梳妝樓等建築,但由於資金不足的問題,規劃中的偏殿等部分建築尚無法繼續,但宮殿位置土地均已平整完畢。泉州媧媓宮鎏金匾由香港愛國人士施子清先生題字,懸掛於主殿大門之上,氣勢宏偉,金碧輝煌。女媧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母親,所以建泉州媧媓宮,除了正常的道教傳統文化,也為了開展女媧紀念活動,其直接影響是宏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其與自然抗爭的奮鬥精神,廣布恩澤的仁愛精神,飲水思源的報本精神,這合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紀念女媧是獲取一種精神力量建立一種價值取向。泉州媧媓宮地處位置的桃花山脈自然條件優越,植被繁茂,鬱鬱蔥蔥,其建築依山就勢,巧借天然,東頻森林公園、後渚古港,山海交融,風光秀麗,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文化底蘊深厚,江海交匯處的無限風光一覽無遺,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著實令人神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