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山路

泉州中山路

泉州中山路是條傳統商業街,貫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線"保護的重要地段,其建築風格體現了泉州多種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價值。泉州中山路憑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2010年被列入第二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名錄。

概述

上世紀泉州中山路上世紀泉州中山路

孫中山先生在全世界華人中享有極高的威望。多少年來,人們用不同的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革命到處奔波,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其影響至深至遠。現在,中國各地許多城市都有紀念這位世紀偉人的“中山路”。這些“中山路”承載著滄桑歷史,展現著時代風貌。

始建

泉州市中山路泉州市中山路

中山路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初,上個世紀的20年代初,泉州賢達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長期閉塞的落後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線貫通;隨後,為了永久紀念孫中山先生,全國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統一命名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稱“中山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中山路上,羅馬式鐘樓、大上海理髮店、原為施琅後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橋慈濟宮、秀才讀書的泮宮,同樣散發著古城特有的魅力。

泉州市中山路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00一年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它長達二公里多,路兩邊的連排式騎樓建築,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也是中國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長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是泉州從古代向現代轉折過渡的歷史見證。

“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後一句說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中山路濃縮南國建築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從泥土路到石頭路,再到泉州市區的第一條名為七賢的水泥路,最後是1922年正式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經歷80多年的風風雨雨。

遺產保護優秀獎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與保護”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這是我省建築物首次獲此殊榮。評審團充分肯定項目“一英里延伸保護”創造了新的典範,地方政府的發起及私人團體積極參與是社會共同保護遺產的典型。權威性的材料和細膩的現代元素,確保了遺產原貌修復的順利完成。

徜徉中山路上,羅馬式鐘樓、大上海理髮店、原為施琅後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橋慈濟宮、秀才讀書的泮宮……多少古老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長達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類商品令人眼花繚亂,商業氣息與文化氛圍奇妙地交織在一起。它那騎樓式建築是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體現著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珍視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文化名街

泉州中山路泉州中山路

泉州市政府及有關部門以此為契機,已精心規劃好它的未來,並於2004年3月底又投入資金改造中山路路面及地下排澇工程等,竣工後顯得比以前更寬闊、更整潔、更具有閩南建築風韻

第二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泉州中山路與無錫清名橋、重慶磁器口、上海多倫路、揚州東關街、天津五大道、蘇州山塘街、齊齊哈爾昂昂溪羅西亞大街、北京菸袋斜街、漳州古街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第二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泉州中山路與無錫清名橋、重慶磁器口、上海多倫路、揚州東關街、天津五大道、蘇州山塘街、齊齊哈爾昂昂溪羅西亞大街、北京菸袋斜街、漳州古街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維修與保護

為了保護這條著名的中山路古街歷史風貌,泉州市政府於2000年啟動實施“中山路整治與保護”項目。整治工程設計總原則的制定,主要以保護中山路的建築原有尺度,使用傳統的地方材料與施工工藝為主導思想,充分考慮立面、騎樓內地面、天棚、店鋪牌匾廣告、綠化以及市政方面的統一協調,以“洗臉式”“嵌牙式”的整修方式,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使中山路恢復了歷史原貌,使人們流連其間,感受到古城老街風采依舊的溫馨氣息。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一條珍珠項鍊串起古城歷史 “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泉州中山路形成歷史悠久,至上世紀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騎樓建築,全長約2.5公里,蘊含著豐富的建築文化,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作為我市老城區第一條拓寬的道路,中山路這一歷史文化街區的完整保護,讓老城區“十字形城市框架”得以完好保存,許多市民都對中山路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他們從本社《泉州晚報》和《東南早報》等媒體上得知中山路衝刺中國“十大名街”時,紛紛參與投票、建言保護工作。今年65歲的老文史工作者楊清江自小就住在中山路旁,對這條老街有著說不盡的感情。他認為,中山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一個活的城市標本,一種生命力的象徵,讓古城的輝煌歷史不斷延續。

“中山路就像一條璀璨的珍珠項鍊,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跡,走在這裡就像翻閱一本厚重的書籍,可以通讀古城的歷史。”作為一名老泉州人,周焜民談起中山路兩側的文物史跡如數家珍,從北向南有泉山門、威遠樓、子城麗正門、留府埕、府文廟、天后宮……

周焜民說,老城區眾多重要的文物史跡都在中山路兩側,從城市布局而言,中山路在這座古城的地位不言而喻。事實上,中山路這條老街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宋元時期它就是泉州最熱鬧的街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就此而言保護好中山路就是保護泉州的“城標”。

立面整治

“城市建設管理年”十個景觀整治項目之一

市區溫陵路立面整治規劃設計方案基本確定

昨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作為“城市建設管理年”的十個景觀整治項目之一,溫陵路沿街立面整治的規劃設計方案基本確定。

整治規劃設計範圍為溫陵路南起泉州大橋,北至環城北路與少林路交叉口,全長約3.7千米,包括道路兩側建築立面整治設計和道路景觀整治設計兩方面的內容。

□泉州晚報記者 陳凌鷺 實習生 莊旭 文/圖

方便市民八個節點重點改造

此次規劃方案通過對現狀的仔細調查和研究,在溫陵路選取八個節點進行重點改造設計。這八個節點分別為:少林路與溫陵路交叉路口、仁鳳街口、漢唐天下南側護城河路口、釋雅山公園大門入口、小商品街主入口、小商品街次入口、中醫院大門入口、東湖公園入口。這些節點的改造,不僅將使溫陵路成為一道景觀長廊,同時也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休閒小品 走累了您就歇一歇

溫陵路每側道路整治規劃範圍約20米,包括綠化帶、非機動車道、人行道。規劃主要對部分人行道鋪地、緣石坡道、休閒小品、綠化、路燈、停車位等提出整治方案。

在人行道的設計中,把“人”的因素作為立足點。根據人行道的寬度及相鄰建築物的商業氛圍或周圍公共綠地的休息氛圍適當布置行人休憩空間。在每個休憩空間的“小節點”結合樹池造型,設定一排花池,形成半圍合空間,行人休息坐椅、公話亭、垃圾箱以及書報亭點綴其間。這樣的休閒空間,如同“珍珠”把整條道路串成一條動靜交錯、疏密相間的“項鍊”。

舊貌新顏 老建築換上新羅裳

溫陵路建築立面的整治,立面形象較差或外牆損害嚴重的,將重新設計立面進行改造,立面形象較好的則基本保持建築原貌,採取清洗、用相同材質修補或整體更換面層等措施。

立面整治中加強空調外機位、廣告牌、門店牌匾、防盜網的規範設定整理。將拆除建築外牆面對本建築及相鄰建築採光、通風、消防等有影響的廣告,經核查的違章廣告也將拆除。在外牆面上布置外露的空調外機的建築,將根據每棟建築的立面風格設定相應的空調外機位,其數量須滿足現有及將來放置空調外機的需求。

▲溫陵路少林路交叉處

溫陵路與少林路交叉處的安全島是重點改造的節點之一,該地塊呈三角形狀,邊長約50米。規劃將其設計成街心綠地,中心用不同高度的灌木疊落出一個多層次的圓形花壇,在其中豎立一尊體現南少林文化的石雕,其餘空地設計為草坪,並在草坪上點綴一些色彩豐富的灌木群。

改步行街

已列入第二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泉州中山路,即將啟動13年來的首次大整修(詳見本報3日、4日報導)。雖然規劃部門已為中山路開出5劑“良方”,力圖恢復這條名街昔日的風貌,但關於中山路開發與保護的討論,從未終止。

本報在海都閩南網海角社區和新浪微博發起的討論中,絕大多數網友認為,中山路整修,應突出閩南特色,著重修葺特色建築;而開發方面,一種聲音最為響亮,那就是學習廈門等其他城市的做法,提升中山路的商業業態,將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

交通難題未解改步行街有點難

幾年前,將泉州中山路設為步行街的呼聲就已經此起彼伏,其間也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關於這方面的建議,甚至有建議將塗門街至鐘樓,作為泉州步行街的一段試點路段。

不過,泉州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目前條件還不成熟,“主要是交通方面難以解決”。

他說,中山路改步行街,首先要顧及交通分流,周邊沒有可承接遊客或市民的大型停車場。

其次,中山路周邊小巷居民車輛通行難以解決。“看看中山路兩側后街,如西側,塗門街至壕溝墘路面,目前僅容單輛車出入。而東側,如百源路至南俊路段,距離又太遠,根本沒辦法解決泉州中山路兩側小巷居民的交通需求。”該人士認為,只有在泉州市政府東遷後,中山路改造才能找到突破口。

“泉州應有一條屬於自己的步行街,最好選在中山路,這才不枉費中山路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頭銜。”泉州市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說,雖然目前條件不成熟,但市政府東遷後,可結合周邊改造,設定停車場,將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

廈門中山路改步行街的三要素

去年9月全線改為步行街後,成為遊客到廈門必逛的線路之一。廈門中山路改造為什麼能成功,昨日,記者採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廈門分院副總規劃師王冬冬。

“廈門中山路的優勢是地理位置好,能與旅遊相結合。”王冬冬說,廈門中山路對面便是輪渡和鼓浪嶼景區,遊客遊玩鼓浪嶼後,便會到中山路逛逛,這是廈門中山路成功的原因之一。

其次,這條街不是主幹道,改成步行街對周邊道路交通分流影響不大,且與中山路平行的大同路、定安路等,相當於中山路的店面后街,可分流周邊居民的交通壓力,這是廈門中山路成功改造為步行街的關鍵因素。

第三,雖然中山路的商業氛圍與廈門其他地段相比沒有競爭力,但有許多特色店鋪駐紮,如黃則和等廈門名小吃。

“泉州是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而泉州中山路又是這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冬冬認為,泉州可多挖掘中山路的資源,結合今後泉州城的建設,將泉州中山路改為特色步行街。

————報網互動————

中山路整修網友最希望突出閩南特色

泉州中山路即將大整修的訊息見報後,本報在海都閩南網海角社區和新浪微博,發起“中山路整治應注重哪些方面?”的投票。

其中,“突出閩南特色文化”排第一位,占80%,“特色建築的修葺”排第二,占62%,“商鋪的整合”位列第三,占44%。另外,網友們還關注停車的便利、道路的拓寬修整等方面。

商業打拚

泉州市中山路是“南北一條街”作為泉州一個重要象徵和標誌,自唐朝以來,雖多次整修,但仍歷經風雨洗禮,飽受歲月滄桑。

儘管以前中山路不像現在被裝飾點綴得富麗堂皇,充滿濃郁的商業“氣味”,但二十幾年前,它絕對是泉州僅有的一條壟斷性商業旺街,一個個簡易的木板門內陳舊的店鋪,雖然擺著並不多的商品,但每天依然迎迓絡繹不絕的人群,店主“小本”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似乎沒有現代人特有的精神壓力和“火藥味”極濃的商業打拚!

從現代人的眼光看,當時的商品是“土”了一點,但既便宜又正宗,根本找不到假貨,老百姓在此購物時“直來爽去”,極少出現欺詐行為,因此,中山路無疑成了人們心馳神往的購物所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