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二怪

泉城二怪

明朝初年,(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北京之後,設光祿寺為禮儀祭拜之地,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祿寺研製了一個以稷(小米)為基底的粥,命名為茶湯。在祭祀拜天之時,賜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 1457年(明代天順元年),德王是英宗次子,為關切次子,英宗命光祿寺將此膳食技藝傳到濟南德王府,德王府與秦府私交甚好,將茶湯技藝傳至秦府,秦府將其改善為山東茶湯。並又在茶湯的基礎上,運用府上的膳食文化,在小米麵里加入姜與胡椒,演化出了香辣的小米粥,並稱之為甜沫。周圍鄰居都聽說秦府有兩個很怪的食物,有個茶湯但不是茶,有個甜沫但不甜。於是,“泉城二怪”開始流傳開來。

背景

秦老太以茶湯起家,秦氏家族做茶湯的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並已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把茶湯開發成代表濟南的特產,會不會受歡迎呢?”有了這個想法後,秦文又想把濟南人愛喝的甜沫也做成方便裝。就這樣,“泉城二怪”概念初具雛形:將茶湯和甜沫結合在一塊,打造一款“茶湯非茶,甜沫不甜”的伴手禮。

簡介

在歲月傳承的特產美食中,泉城流傳著二怪:一怪是茶湯,叫茶不是茶。茶湯,以小米為主料炒制而成,因如沖茶一般,沸水一衝即熟,故名[茶湯]。濟南特產秦老太茶湯是中國茶湯的代表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秦府歷經九代,秉承祖先遺訓,創新傳統工藝,精選龍山小米,泉水浸潤,石磨製粉,薪火炒制,讓傳統宮廷膳食以現代工藝呈現並遠播天下。取藍花瓷碗放入茶湯,開水一衝,米香氤氳,色如淡金,細膩滑爽,入口絲絲甜潤,回味悠長。秦老太茶湯2012年榮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食通鑑歲月,匠心之作榮耀呈現。
一怪是甜沫,味道卻不甜。甜沫,是一種鹹粥,粥做好後主人會問“再添么兒”,指的是添加冬粉、蔬菜、豆腐絲之類的輔料,後來人們諧音成“甜沫”,因此甜沫口味是鹹的,不是甜的。

發展歷史

【第一代秦守經】德王府的腆膳官董空壺與秦府私交甚密,將很多膳食傳到秦府,其中即有茶湯的製作方法。秦府主人秦守經得此真傳。

【第二代秦連】茶湯在傳入秦府後,很快就成為秦家日常必需膳食,早、晚必備。秦府上下本就注重膳食養生,多有長壽者。秦連遵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儒家飲食思想,精心調製,使之成為秦府日常膳食。

【第三代秦立信】秦立信用心頓悟,發現以龍山小米製作的茶湯尤為香甜,自此秦府茶湯皆用龍山小米製作。

【第四代秦鳳鳴】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秦鳳鳴改良了泉水潤米工藝,讓泉水的清冽激發出小米的清香。秦鳳鳴將茶湯裝入瓷壇,密封其口,貼上秦府大紅禮貼,達官貴人、商賈富戶、親戚朋友收之甚喜。

【第五代秦玉 瑞】家族的智慧在口耳相傳和心裡神會中,不斷傳承。秦玉瑞集先祖工藝,總結了泉水潤米,薪火炒制,石磨製粉三大關鍵手藝。

【第六代秦會川】民國期間,戰亂頻繁,第十六代傳承人秦會川為保護茶湯這一傳統膳食避免湮沒於戰火,開始將茶湯的製作工藝傳授給秦府附近信得過的老鄰居,並開始向周邊流傳。越來越多的人家學會茶湯的製作,形成了逢年過節做茶湯的傳統。但所有會製作茶湯的人家都尊秦府茶湯為首。

【第七代秦東符】第八代傳承人秦東符。改革開放後,秦家為將茶湯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能夠品嘗到純正的秦府茶湯,從秦老太茶湯第七代傳承人秦東符開始,便萌生了將茶湯推向市場的想法。

【第八代秦笛、秦皓】秦東府帶領秦笛、秦皓正式將秦府流傳的茶湯命名為秦老太茶湯,攜手將茶湯發揚光大,並沿襲甜沫製作工藝,推出了正宗的濟南甜沫。

【第九代秦泊涵】秦泊涵傳承並發揚著祖輩的輝煌的膳食工藝,用更新的思維方式書寫著這舌尖上的史詩,踐行著打造濟南特產名片的歷程。

製作工藝

泉城二怪為了保證其獨特的味道,在製作流程流程方面,嚴格遵守著一下的工藝流程:精細選料,泉水潤米,石磨磨粉,薪火炒制,配料融合。

存米與篩選

存於陰涼通風的米庫里,保持新鮮

早上4點,用石碾脫殼。保留了完整的胚芽。

然後用細篩去除小米中的砂石等雜質

洗米三步走

第一遍,洗米,去除塵土與穀殼

第二遍,濾米,將最柔軟細膩的小米濾入米缸

第三遍,醒米,使水充分浸潤於小米內部

潤米

將米用泉水浸泡4個小時,這稱之為潤米,提高米中水分激發原香

凌晨5點30開始,日出而地寒,隨之漸暖,可以使小米柔和的吸收陽光,香氣飽滿

晾曬

將淘洗乾淨的小米、芝麻平鋪於葦席上,利用陽光自然乾燥。

小米晾曬時,乾燥的程度也是有講究的。八成乾最佳。太乾,過細,則不易沖均勻;太濕,炒制易結塊。

磨粉

石磨,低溫、低速研磨,小米中的蛋白質、油脂等分子結構得到保存。每一遍磨製的米粉要過蘿篩(約80目),篩出的粗米粒再回石磨磨製一遍,直至能過籮篩為止。

炒制

小米麵的炒制

先大火,鍋熱後倒入適量生面,用木鏟勤翻快炒,使小米香迅速提煉。後降至小火慢炒,保證所有米受熱均勻,蒸發多餘水分。

炒制的時候注意觀察小米麵的顏色變化和香味,隨著顏色的逐漸加深,香味溢出。待有8成熟即可快速出鍋

芝麻的炒制

生小火,入料,木鏟勤翻,等芝麻粒不再沾鍋鏟的時可減少翻動頻率,儘量將芝麻在鍋內完全攤開,確保受熱均勻。芝麻粒略微泛金黃色,能聞到香味時即可關火

花生的炒制

準備乾燥細沙,置鐵鍋內,保持中火,用木鏟翻炒,受熱均勻後放入帶殼花生一同翻炒。待有“噼啪”聲響起時改文火繼續翻炒,聲響最盛時停火出鍋。篩去細沙,剝殼取花生米,再去紅衣,得白淨果仁。

黃金配料比例

茶湯:兩湯匙小米麵、一湯匙白砂糖、半湯匙芝麻、半湯匙核桃仁、半湯匙葵花籽仁。

甜沫:兩湯匙小米麵,冬粉,半湯匙花生,當季蔬菜,半湯匙白鬍椒,半湯匙姜粉,半湯匙胡椒粉,經多年研究配出完美比例,各食材互相搭配,相得益彰

加水:快速加入280ml的開水於青瓷碗,使香氣與熱度最大化的保留在碗中,順時針湯匙攪拌,讓物料與小米糊融合在一起,使其成粥。

選料

茶湯選料

以五穀之首小米為基底,只有龍山的龍米才能做出上好醇香的茶湯,因為龍米富含極高質量的米油,經過炒制,開水沖調,能使米香融入湯中,香飄四溢。秦老太每年九月中旬去採購當季剛下的新米,一般選用遲熟品種,生長期120天左右,色澤金黃,富含蛋白質更高

黑芝麻:選用山東的黑芝麻,顆粒飽滿,色澤光亮

葵花子:選用濟南本地的葵花子,個兒大,子飽滿,皮薄味香

核桃仁:選用濟南當地的紙皮核桃,皮薄仁大,打碎沖開後,核桃油能與米油完美結合

蓮子:選用濟南荷塘蓮子,顆粒飽滿、清香甜潤、微甘而鮮

甜沫選料

白鬍椒粉:原用濟南當地胡椒粉,第七代傳人秦東符,選用印度尼西亞的白鬍椒粉,採用德國低溫研磨技術,最大程度上保留胡椒的原香

萊蕪小黃姜:此姜雖小但是辛辣有勁,只有萊蕪的小黃姜磨成粉混入甜沫中,才能與印尼白鬍椒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將甜沫的辣味發揮到極致。

當季蔬菜:按季節選濟南新鮮蔬菜,因時而選,順應天時。

品嘗方法

品茶湯

1.沖調(加入半碗90度以上的開水,加多了味道過於寡淡,加少了,不容易成糊狀)

2.加料,攪拌(按自己喜好加料,然後湯匙順時針攪拌至粘稠,無麵疙瘩)

3.三勺起湯:

第一勺,舀湯層表面,由於開水沖調,使龍米米油,芝麻油,核桃油停留在表層,第一勺品三油之香。

第二勺,再往下舀一勺,舀起各種物料,趁著嘴裡米油香氣還未散去之時,將各物料送入口中,品物料之香。

最後一勺,將底部的茶湯舀起,品茶湯之香

品甜沫

端,觀其色(端著甜沫碗看一看,熱氣騰騰的金黃甜沫中有嫩綠的蔬菜,白色的豆腐皮、透明的冬粉,紅色的豇豆,看上去色彩豐富

順,聞其味(順著碗邊聞一聞,醇香的小米,微辣的胡椒粉,新鮮的蔬菜,香嫩的豆皮,讓人慾罷不能)

轉,品其香(轉著碗邊喝一圈,微鹹略辣,帶著米香,透著花生與菠菜的樸素質感,五香十足,回味悠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