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郭鄉

河郭鄉

河郭鄉(Heguo Xiang)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西部。北臨南和縣賈宋鎮,東鄰和陽鎮,南界永年縣,西部與沙河市和邢台經濟開發區相鄰。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3萬多人,轄27個行政村。 邢臨高速公路(邢台至臨西)穿境而過,距京深高速公路2千米、邢黃鐵路線上的邢台南站位於此。是省級南和經濟開發區和邢東新區的一部分,是邢台市規劃的大宗物流和鋼製品基地。河郭鄉東部已被列入南和縣縣城規劃區。 河郭鄉歷史悠久,有澧河、百泉河流經,孔村、西里一帶發現有商代遺址,漢代被稱作鴛鴦交谷之地,唐代有小江南之稱,南北朝時是觀音菩薩女性化身興林國妙善公主(三皇姑)的出生地, 也是後趙右侯張賓和著名畫家白壽章的故里,大型民俗“抬黃槓”是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村漢代安定侯墓群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西漢“溫酒器”被載入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河郭鄉歷史悠久,孔村、西里等地皆發現有商代文化遺存,商周時期是邢國國都通往沙丘宮和齊國首都臨淄的必經之地,義勇武安王廟碑稱此地為“齊晉之孔道”。
河郭鄉由原河郭鄉和西里鄉於1996年合併而成。河郭明清時稱河頭郭,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曰:“順德府有百泉,自邢台東南注南和之河頭郭村”。

當時百泉河從河郭村穿過,設八個分水閘,下設八條分水渠,環村而下,村在內,河在外,以村為城,以河為郭,此村位於八河渠之首,故名河頭郭。西里鄉原為南和縣明清十三里之一,因位於城西,故名西里。
清代和民國時期,設立為河郭鎮。

1933年-1942年,河郭鎮為南和縣五區之一。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入南和,國軍29軍劉汝明部143、119師發起河郭戰役,抗擊日軍侵略,撤走後,日本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河郭鎮慘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南和縣設4個行政區,其中一區為河郭。

1958年南和縣調整為4個人民公社,下轄15個管理區,西里管理區、河郭管理區均屬城關人民公社,是年,南和、任縣、平鄉、廣宗、巨鹿合併為巨鹿大縣,今河郭鄉在當時設為巨鹿縣南和公社河郭管理所和西里管理所。

1961年分別改為河郭公社與西里公社。

1984年分別改為河郭鄉與西里鄉。

1996年河郭鄉與西里鄉合併為河郭鄉,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3萬餘,轄27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河郭鄉行政代碼130527202:,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3萬餘,轄27個行政村。 .

村莊代碼村莊代碼村莊代碼
梁牌村 201 郭牌村 202 盧牌村 203
仝牌村 204 趙牌村 205 樊牌村 206
橋西村 207 郄莊村 208 刁莊村 209
康莊村 210 北豆村 211 南豆村 212
東徐旺村 213 西徐旺村 214 南徐旺村 215
張相村 216 迓祜村 217 孔村 218
西里村 219 西鄭莊村 220 左村 221
辛莊村 222 南張莊村 223 南裴莊村 224
瓦固村 225 劉義屯村 226 崗頭村 227

人口數據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 )

總人口 2918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8734
14783 14400
家庭戶戶數 7144 家庭戶總人口 29162
家庭戶男 14763 家庭戶女 14399
0-14歲(總) 7976 15-64歲(總) 19562
0-14歲男 4180 0-14歲女 3796
15-64歲男 9908 15-64歲女 9654
65歲及以上(總) 1645
65歲及以上男 695 65歲及以上女 950

政府機構

河郭鄉現有五個職能機構:即財經辦公室、人口與計畫生育辦公室、黨政綜合辦公室、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

經濟發展

產業園區

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園是省級經濟區南和經濟咖開發區一區的三個園區之一,位於河郭鄉,緊鄰邢台市區,按照與市區“貼近、融合、藉助、共贏”的發展思路,規劃面積約12.8平方公里。園區規劃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齊全,園區建設已全面實現“七通一平”。

園區圍繞鋼製品及裝備製造主導產業輔以輕工業定向招商。以汽車配件、制管、煤礦機械、高低壓配電設施、機械加工與配件、精密機械製造等為主的鋼製品及裝備製造主導產業優勢凸顯;

啤酒、中高檔糕點、速凍食品、掛麵為主的食品業發展快速;藉助邢黃鐵路邢台編組站,邢臨高速交通優勢,商貿物流產業蓬勃興起;成功引進台灣安佑集團,500強企業東風潤滑油、冀中能源合作項目等入駐園區。

重點發展方向:先進裝備製造業,向現代工程機械裝備、新能源工程機械裝備、大型冶金礦山設備、高檔數控裝備、汽車製造等領域。

農業現狀

河郭鄉民風淳樸,水肥土豐,有百泉河、溜子河、狼狗河、南澧河過境,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南和任縣不求天”的真實寫照,自古屬於百泉灌區的稻米之鄉,是古代南和縣四大糧倉之一的西豐倉所在。南和縣有四窪兩堤一沙地,其中河郭鄉有四大窪地之一的西里蝶形窪地和兩大河堤之一的百泉河故道河堤,早年曾在左村建有左村水庫一座,水庫牌大麯酒還留在一輩人的記憶里。河郭鄉種植結構以傳統的小麥、玉米為主,且產量均達到萬噸以上。隨著鄉黨委、政府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棉花等經濟作物比重逐漸增加,全鄉棉花種植面積達900多畝,皮棉產量60噸左右;大棚蔬菜等一些先進農業技術逐步得到推廣,在辛莊、張莊、皮莊、瓦固、劉義屯南五村初步形成了大棚蔬菜種植基地。養殖業方面,左村養雞大棚達20多個,雞飼養達10萬多隻,另外奶牛、山羊養殖在該鄉也嶄露頭腳,形成了養殖業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農業基礎設施方面,全鄉共有深淺機井900多眼,鄉里4萬畝土地實現了有效灌溉。

名勝古蹟

河郭鄉有悠久的文化傳統。瓦固村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三皇姑的出生地,左村出土的西漢時期“溫酒器”被載入中國文化精華大辭典。

張賓墓

位於南和西大門河郭鄉的南和鼎 位於南和西大門河郭鄉的南和鼎

張賓墓位於南和縣治西四公里處,張相村東南1公里處,原墓地呈長方形,南北長40米,東西寬30米,總占地面積為1200平方米。
張賓(?一322),字孟孫,趙郡南和縣人。父親張瑤做過中山太守,本人做過中丘王帳下都督,屬於寒門出

身的士人。“右侯”是石勒提拔他為右長史後對他的尊稱,不是封爵,他的封爵是濮陽侯。《石勒載記》附傳說他“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他的作用主要是出點子。在石勒創業過程中,張賓的貢獻最重要的有三件大事,即:並王彌,滅王浚,據襄國。

據《方輿彙編,順德府古蹟考》記載:“南和縣西八里張相,後趙右侯張賓的故里。”據史書記載,南和張相村原名白佛村,因張賓出生於此村,後官職做到宰相,死後葬於故里,人們為了紀念張賓,白佛村遂改名張相村。張賓墓封土於1965年被拉平,原墓地已成為耕地。在墓地上發現繩紋瓦片,瓦檔等遺存物。一九八四年七月,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泉大石橋

位於南和縣河郭鄉橋西原百泉河上,建於明代,因橋為石結構拱形建築,共五孔,所以又稱為“河郭五孔橋”。
南和縣河郭村在明清時稱為“河頭郭”,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曾記錄:“順德府有百泉,自邢台東南注南和之河頭郭村。”當時百泉河從河郭村穿過,設八個分水閘,下設八條分水渠,環村而下,村在內,河在外,以村為城,以河為郭,此村位於八河渠之首,故名河頭郭。乾隆版《南和縣誌》記載:“百泉橋,城西十里河頭郭村,路達郡城。舊在孔村,後永樂十三年(1415年)河北徙,移今處。成化七年(1471年)鄉民王賢砌石為橋,有教諭林廷榮石刻,宏治五年(1492年)知縣門寧重修,見大學士李東陽水利記。雍正十二年(1734年)鄉民糾眾重修,增拓前制。”百泉大石橋石橋拱形結構,東西走向,條石鋪面,兩側有欄板,橋西端北側,曾豎有橋碑一塊(欄板、橋碑在1958年人民公社修水閘時拆走)。全長54.1米,寬5米,高4.2米,兩端引橋長11米。橋有五孔。在第2、3、4孔的拱頂部南北兩側共雕有鎮水獸6個,每個長約45厘米,寬約40厘米,雕刻精緻,造像逼真,保存完好。獨具特色的是橋石上有很多石雕和銘文。

左村漢墓群

河郭鄉名勝古蹟 河郭鄉名勝古蹟

左村古漢墓群位於南和縣治西南約十公里的左村村南200米處。
古漢墓群有三座古墓,村東南編號為一號墓,村西南編號為二號墓,村正南編號為三號墓。
一號墓:位於左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該墓在1976年冬社員平整土地時,無意中發現,曾出土文物有:拉鏈銅溫酒器一個,銅鏡4個,銅虎頭灶一個,銅香爐一個,鎏金銅鼎一個,鎏金博山爐一個,鎏金長頸壺一個,共17件,現保存於邢台市文化局文物科,同時,還出土了殘陶片,這些文物經省級鑑定為西漢時期的遺物。


二號墓:位於左村村西南方向約150米處,1982年冬季社員拉掉封土,暴露出墓室兩個,兩側北端墓室未動,西側南端墓室已被破壞,出土文物有:青銅劍兩把,燈台一個,博山爐一個,玉壁三件。現已收歸館藏。
三號墓:位於左村村正南方向約200米處,該墓保存完好,封土高8米,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
左村古墓,歷代文獻均無記載,僅據一、二號墓出土的文物鑑定為西漢古墓,當地民眾稱之為:“土疙瘩”、“金馬駒疙瘩”等等。
從一、二號墓出土文物看,此地為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墓主人身份較高,隨葬品較貴重,系有較高價值的墓地(據其歷史、科學、藝術三價值考)尤其是出土的拉鏈銅溫酒器,經河北省文物局鑑定為國家一級珍品,並載入全國編印的《中華文物精華辭典》中。
此漢墓群一九九五年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塘墓

南和縣治西三公里孔村北街路南為高氏祠堂,該祠堂於一九四六年被民眾拆毀。祠堂門口東側留有高唐墓表一座。一九八一年祠堂院落賣給了高五月,高蓋房時,將墓表拆掉,現保存在高家院內。墓表高1.5米,寬2.1米,厚0.40米,呈長方形,青石質。墓表陽面為陰刻楷書。共42行,每行201字。表文記敘了高氏祖的變遷:高氏原籍山西洪洞縣,於明永樂年間遷居到此。同時也記敘了高唐生平、官職及家庭情況。

皇姑庵----瓦固村,三皇姑的故鄉

白壽章故居---左村

千年古槐---位於崗頭村,原為槐樹和柏樹同體共生,後柏樹死亡,僅留槐樹

白佛寺----張相村

歷史名人

張賓

張賓(?—322年),字孟孫,東晉後趙趙郡南和(今邢台南和)張相村人(乾隆十四年《南和縣誌》),一說邢台內丘人。十六國時期後趙大臣、著名謀士和政治家。張賓胸懷大志,謀略過人,輔助石勒建立後趙,並訂立各種國家制度,被石勒任命為大執法,專總朝政,位冠僚首。張賓為官清廉,謙虛謹慎,任人唯賢,禮賢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後,朝廷追封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載其“算無遺策、機無虛發”,為五胡十六國第的謀士。

白壽章

白壽章(1897~1973),原名錫庚,宇壽禪,南和縣河郭鄉左村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大師,其作品繼承國畫的傳統意蘊,又推陳出新,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同時,他還是一名教育家,在美術教育崗位執教40餘年,桃李無數,有成績優異者更繼承先生的衣缽,成為日後美術界的棟樑之才,如已故的河北美術協會主席田辛甫,即是白壽章的高足。他的書畫功力頗深,花鳥畫用筆潑辣奔放,揮灑自如,以書入畫,簡練概括,繼承我國文人畫的優長,具有瘦勁清麗的個人風格。書法以草書見長,宗法二王、孫過庭,兼取文徵明、黃慎諸家之長,亦有明顯的個人風格。有《白壽章書畫選》出版。

侯宗賓

侯宗賓(1929年1月-),河北南和張相村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屆中紀委副書記。曾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陝西省省長。

三皇姑

三皇姑,原名妙善,南和縣河郭鄉瓦固村人,在南北朝北周時期,今邢台市南和縣一帶曾建有百里為王的小國---興林國,妙善是其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她篤信佛教,拒招駙馬,曾在南和白雀庵修行;為醫父王所患怪病,她獻出手眼。妙善圓寂後被神化尊為觀音菩薩。從此,原來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慈航大士男觀音菩薩形象為中國妙善漢族仕女形象所代替,隨即在全國形成觀音信仰熱。

高塘

高塘,南和縣河郭鄉孔村人,清乾隆庚辰舉人,歷任山西祁縣縣令、酋陽州知州。他審理的案件善於明辨是非,能夠伸張正義,深受當地百姓讚揚。

程萬里

程萬里,字圖南,號羽鳴,清順德府南和縣劉義屯村人。為人淳樸敦厚,謙遜隨和,與物無忤。乾隆丁亥年(1767)進士,授河南桐柏縣知縣,歷任廣東潮州府推官,在任多有善政。曾在南和城外建“蓬蒿園”,設館課徒,從其學習者甚眾。

王友仁

河郭鄉孔村人,曾任西里鄉孔村支書,1958年被評為全國勞模,出席全國農業先進代表大會。

劉思說

劉思說 (1888-1967),河郭鄉西里村人,當代學者名士,南和六君子之一。

非遺文化

抬黃槓

南和抬黃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遊藝活動。這種活動是一種集人、馬、槓、箱等於一體的民間遊藝活動,參加人員多、馬匹多、儀式隆重。歷史淵源悠久,自東漢年間已經流傳兩千餘年。

抬黃槓活動主要在河郭周圍二十幾個村之間進行,時間半月左右,整個活動觀看者達十幾萬,參與者數千人。黃槓共32槓,由家族世系保存,戰馬32匹,黃槓套路共二十四式,包括四門斗底、三環套月、十二倒肩等。最精彩的的篇章是野雞旋窩。人歡馬叫、萬馬奔騰,達到藝術高潮。

張相柳編

柳編、草編行業主要集中在南和縣河郭鄉一帶,形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是世代相傳,傳授方式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記載。有家傳和師傳普及全村。

河郭鄉在南和縣西南部,距邢台太行山很近,向西三、五里就是邢台狗頭泉,那裡有上百眼清泉,一年四季泉涌不斷,而其間有溜子河、浪溝河、南澧河三條河流從河郭經過,河郭一帶地勢低洼,到處是蘆葦、水塘及縱橫交織的河流,各支流兩岸多生長茂盛的柳樹、蘆草,人們為了生計,於是就充分利用有利資源,開始了柳編、草編生活。柳編最主要的材料——柳條,柳條砍下後捋去皮,趁濕手工編成,如果不能及時完成,風乾後的柳條要在水中浸泡幾天,具有柔韌性以後方能編制各種成品。柳編對濕度要求很嚴,一般情況下,需要到地窯中完成。柳編製品品種多樣,有簸箕、笸籮、籃子、簍子、帽子等,草編主要有草拍子、鍋蓋、草帽、草扇、涼蓆等,以前是農村家庭必備的家用工具或生活用品,它的實用價值可想而知。

民間傳說

抬黃槓

河郭鄉民俗社火--抬黃槓 河郭鄉民俗社火--抬黃槓

南和縣城北,自古就有兩個友好村,一個河郭,一個賈宋。每年正月二十一日,河郭村的人,總要抬著黃槓,到賈宋村去玩社火;賈宋村的人也像招待親戚一樣熱情款待他們,相傳,這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與官兵打仗時留下的規程。

張角帶領黃巾軍在巨鹿起義後,漢靈帝劉宏驚慌失措,派中郎將盧植到巨鹿來鎮壓,劉備、關羽、張飛在半路上投靠了盧植,跟著官兵來動巨鹿,盧植帶領主力攻打廣宗(界橋之戰)去了,關羽帶領一部分兵卒進軍南和,在南和城北擺開戰場。

關羽屯兵縣城,黃巾軍部將黃龍駐紮在張路村,兩軍相距十八里,你來我往經過數次交鋒,關羽絲毫沒占上風,還損兵折將。這天關羽聽到探馬來報說黃巾軍的糧

草快用完了,於是他帶領人馬趁夜深人靜偷襲黃巾軍寨,快到張路村時,關羽停下馬來,見村里靜悄悄沒有動靜,心生懷疑,親自勒馬到村頭向里張望,只見在月光下,黃巾軍寨里隱約可見糧草如山、糧屯遍布,再向農戶一打聽,一個農夫對他說,黃龍帶領部分黃巾軍向南去了,關羽大吃一驚,以為中了調虎離山之計,黃龍率軍抄其後路去了,於是趕緊撥馬向回撤。

當他調轉馬頭,剛走到賈宋村邊,就見遠處迎面過來一隊人馬,兵強力壯,氣勢高昂,並帶有許多輜重。關羽猶如驚弓之鳥,不敢戀戰,催馬繞道就跑,沒跑多遠,探子趕來報導,“黃巾軍營中確實空寨,糧草都是土堆偽裝,前邊隊伍,正是送糧的百姓和黃巾軍”,關羽聽了又氣又急,迴轉馬頭下令驅散百姓搶奪軍糧,決不可讓黃巾軍得到糧草。官兵與送糧人員交起手來,霎時間刀光閃閃、殺聲震天、天昏地暗、塵土飛揚。正在激戰間,忽然從賈宋村里衝出黑壓壓一群人,手持長矛鋼叉,直奔關羽殺來,不一會,官兵被打的丟盔卸甲,拋投鼠竄,就連關羽的馬屁股,也被戳了兩個窟窿,多虧他跑得快,不然小命就在這裡歸西了。

原來這些日子黃巾軍只顧打仗,沒來得及籌措糧草,營中給養確實不多了,為了掩飾空虛,黃龍讓兵卒在村前堆起一溜土堆,用席圍上,寫上糧屯號碼,跟漏填糧垛一樣,擺下迷惑計。同時派人到河郭一帶富庶村莊籌集糧草。河郭一帶的百姓聽說黃巾軍缺糧,紛紛捐獻,很快收起米糧百擔。為了把米糧安全送到黃巾軍手裡,與黃龍商定,一方面由村民抬送米糧,一方面由黃巾軍將士護送迎接。當送糧人員走到賈宋村邊,恰巧碰上關羽,雙方就戰了起來,賈宋村民聽說官兵攔截黃巾軍糧餉,一起湧出村來,向官兵猛烈撲殺

,官兵被到得哭爹喊娘,死傷百人,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一日。

打這兒以後,河郭和賈宋的村民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成了患難的朋友。每年這一天,河郭的村民,都要仿照原來送糧時的樣子備下三十二槓,表示送糧,三十二名騎著高頭大馬的勇士和三百二十名村民、兵丁,以示護送,浩浩蕩蕩到賈宋村去感謝支援之恩,這叫做送槓。賈宋村的人,也以同樣多的人數來迎接,這叫做接槓。兩村在交接的時候。還要按照太平道的規矩,舉行莊重的儀式:雙方相對跑在村口,隨著槓首的指揮進行交接。

年復一年,日久天長,這種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喜聞樂見的社火:人要化妝,麻藥掛彩,槓上披紅掛綠裝飾的五彩斑斕。加上鑼鼓響器,吹吹打打,十分熱鬧,所有人員,按照槓譜要求,踩著鼓點,載歌載舞,規模宏大,變化萬千。

抬黃槓

送黃糧

送給黃巾做糧餉

黃巾吃了打豪強

......

這種抬槓的風俗,一直流傳到21世紀。

三皇姑

相傳,三皇姑系南北朝時期興林國君妙莊王的三女兒,名妙善。其父妙莊王為南和縣河郭鄉瓦固村人,南北朝時建立興林國,定都朝平城。其母寶英,南和縣郄莊村人,小名郄武燕。妙莊王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元(一說妙顏),三女妙善即三皇姑。傳說當年正宮娘娘夢花懷孕,於農曆二月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嬰,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

三女長大成人,妙音、妙元都招了駙馬,享起了榮華富貴,唯有三皇姑篤志行善。三皇姑生性聰明伶俐,她不學描龍繡鳳,而在宮中秘修禪事。十六歲時,妙莊王要將她許配給宰相李龍之子李炳,她執意不從,夜逃皇宮,至南楊莊村。後來,南楊莊為紀念三皇姑逃婚避難這個日子,將四月初二立為醮會。三皇姑打扮成村姑模樣輾轉前行,於九月十九日來到了白佛村白雀庵,昄依了佛門。訊息傳到宮裡,妙莊王給老尼師下了一道秘旨,要事事磨難三皇姑,以使其回心轉意。三皇姑天天挑水、推磨、搗米、做飯、打柴、敲鐘,受盡磨難,但矢志不渝。

正宮娘娘曉知三女昄依佛門,事事受磨難,憂心忡忡,山珍海味食不香,玉床衾被難睡眠。常背著妙莊王,偷偷到白雀庵看女兒。三皇姑有時也思念母親,就偷偷跑回皇宮。時間長了,從興林國首府經過郭平、南韓村東,踏出了一條蛇形小道,俗稱“白佛小路”。

白雀庵西南側白佛寺內有個黃龍和尚,趁三皇姑外出打柴時,酸言淫詞調戲,儘管三皇姑不理,但仍被造謠說她不守清規戒律。謠言傳至皇宮,妙莊王下旨火焚白雀庵。霎時間白雀庵濃煙滾滾,烈煙騰騰,五百僧尼冤魂升天。玉皇大帝得知,派太白金星用通天避火繩搭救三皇姑脫離火海。

三皇姑被救出後,決心到太行山修練。來到邢台地界雙樓村歇腳時,將灌進鞋裡的泥土倒了倒,平地立刻從南到北隆起三座山,老百姓叫它“三台山”(今堯山)。為避妙王,三皇姑於農曆九月十八日走太行山,來到蒼岩山,眼望崇山峻岭,百感交集,放聲慟苦,感動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派了一隻斑斕猛虎馱她上山。她登上蒼岩山巔,住下來潛心修練,日日淨手焚香禮佛,虔心悟道。轉眼九年,於農曆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壇,眼觀萬里。

妙莊王火焚白雀庵,氣病了國母,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惡夢頻繁,患了一種怪病——人面瘡。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醫,不知所患何疾。三皇姑不計舊惡,化一“和尚”點化妙莊王,並親獻手眼治好了“人面瘡”。

妙莊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來到蒼岩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將其封為“全手全眼”觀音,因過分激動說成了“千手千眼”。帝王都是金口玉言,話音剛落,三皇姑聖像展現空中,果然長出了千手千眼。從此,名剎寺院就添了尊端莊慈祥的“千手千眼”觀音,“千眼遍觀世界不平事,千手遍護受苦受難的庶民百姓”。

妙莊王傳旨全國能工巧匠重修白雀庵,增建“千手千眼”觀音殿。據說,這位菩薩“有求必應,神通廣大”。老百姓都把她當作保護神,只要虔誠拜求,就能逢凶化吉,閡家平安。

因朝政敗落,兩個駙馬在戰亂中慘遭殺害,大皇姑、二皇姑昄依佛門,被如來佛封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妙莊王和國母寶英深感無法擺脫世俗煩惱,也遁入空門。

集廟會

會期 村莊 會期 村莊
正月二十 左村 二月二十四 張相
三月二十七 劉義屯 四月初二 瓦固
四月十六 河郭 五月二十八 崗頭
六月初六 迓祜 六月十五 東徐旺
六月十六 趙牌 七月初一 北豆村
七月初七 西里 十月十六 河郭

河郭八景

盛世和鼎

位於南和縣河郭鄉邢臨公路與宋璟大街交叉口,南和縣古稱“和城”,別稱為“和陽”、“嘉禾”,曾為和州、南和郡的治所。其“和”字之由來,出自古人對南和歷史狀況和風物人情的描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禮,物厚而阜安。”設立於南和縣西部河郭鄉的南和鼎,是南和西大門的標識,也是對南和縣和文化的闡釋,是對和諧社會理想的嚮往和寄託。

國共合碑

南和抗日紀念碑(俗稱國共合碑)位於南和縣河郭鄉工業區內,一期投資200萬元,建築面積100平方米,2012年10月1日前紀念碑落成。二期將投資1200萬元,建設英雄像、紀念館。南和抗日紀念碑的樹立,旨在緬懷先烈、慰藉英靈的同時,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青少年學習歷史、銘記歷史,倍加珍惜美好生活,立志成才回報家鄉。南和縣抗日戰爭紀念碑高17米,通體為漢白玉構造,碑座四周分別為日軍暴行、軍民抗日、新政權建立、南和解放等內容的文字介紹及浮雕。整個碑體造型莊重肅穆。

漢墓懷古

南和縣河郭鄉左村古墓,由三座相鄰不遠的古墓群組成,當地民眾稱之為“土疙瘩”、“金馬駒疙瘩”,但歷代文獻均無記載,墓主人是誰,不得而知,據考有可能是漢代的安定侯。從現存的墓的規模來看,埋葬的應是古代“高官”;從1、2號出土的文物來看,年代鑑定為西漢時期,銅劍、銅鏡、銅灶、銅香爐、銅鼎、銅壺等鑄造精美,工藝先進,尤其是1號墓出土的“拉鏈銅溫酒器”,設計巧妙,造型獨特,鑄造精美,組合準確,在西漢青銅器中十分罕見,具有很高的價值,經河北省文物局鑑定為國家一級珍品。據此推測,墓主人身份可能是漢代的封侯。左村古墓,1993年7月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悲庵院

南和縣河郭鄉瓦固村是三皇姑的出生地,這裡的大悲庵相傳是三皇姑最初修行的地方,這裡有最早的千手觀音像,有妙莊王和妙莊王妃的塑像,也有三皇姑的兩個姐姐的塑像,值得 一提的是這裡有一座公主形象的千手觀音像。大悲庵,供 奉三皇姑一家人的地方,雖然已經年久失修,面積狹小,但作為觀音文化的發源地,在這裡仍能感受到來自觀音的震撼。

石橋映月

百泉石橋位於南和縣河郭鄉橋西村百泉河上,建於明代,橋為石結構拱形建築,共五孔,又稱為“五孔橋”。南和縣河郭村在明清時稱為“河頭郭”,明代大學士李東陽在《門侯水利記》中曾記錄:“順德府有百泉,自邢台東南注南和之河頭郭村。”百泉大石橋石橋拱形結構,東西走向,條石鋪面,兩側有欄板,全長54.1米,寬5米,高4.2米,兩端引橋長11米。橋有五孔。鎮水獸雕刻精緻、逼真。獨具特色的是橋石上有很多石雕和銘文。今百泉河已經乾涸,石橋也不復有往日美景了。

跑馬走槓

南和抬黃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遊藝活動。歷史淵源悠久,自東漢年間到21世紀已經流傳兩千餘年。

抬黃槓活動主要在河郭、賈宋二哥鄉鎮二十幾個村之間進行,由河郭鄉發起,時間半月左右,整個活動參與者數千人。黃槓共32槓32馬組成,套路共二十四式,包括四門斗底、三環套月等。最精彩的的篇章是野雞旋窩。人歡馬叫、萬馬奔騰,達到藝術高潮。

澧水秧歌

澧水依南和縣河郭鄉南部的裴莊、瓦固等村穿過,水光瀲灩,宛如圖畫,自古號稱是耳聽漁歌看秧田的北方小江南,以前河郭鄉是南和縣主要的稻米產區,澧水河道寬140米,上游是大沙河,下游匯入大陸澤。王錟又有詩云:渺渺煙波入畫圖,黃魚白鳥泛青浦。千家茅屋臨水流,十里稻香在鏡湖。如今河流乾涸,已經不復小江南的風光,然而每當夏季泄洪或上游排水時,依然氣勢雄渾、壯觀如昔,讓人無限懷念昔日小江南的旖旎風光。

南站飛虹

邢台南站位於南和縣河郭鄉南裴莊北、劉義屯和瓦固之間,是整個邢黃鐵路上最大的車站之一,貨運兼顧客運,附近將建立大型物流園區,車站全長2.1公里,可以想見未來的邢台南站必定日夜繁忙,要想夜晚燈火輝煌,綿延幾里的燈光大概就是天上的彩虹一樣美麗壯觀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