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蝗鶯 -簡介
斑背大尾鶯(學名:Megalurus pryeri)為鶲科大尾鶯屬的鳥類斑背大尾鶯。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蒙古國和俄羅斯。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斑背大尾鶯是東亞特有鳥類,種群數量十分稀少,已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目前其有關研究相當少見,瀕危機制也不甚清楚。鳥類線粒體控制區進化速度快,遺傳變異大,很適合於做種內、種群或個體間的遺傳分化研究。 斑背大尾鶯歷史上中國只在湖北武漢和遼寧朝陽地區有分布記錄, 被認為是罕見和瀕危種類。在其生境內活動的常見鳥種有黑眉葦鶯等。河蝗鶯 -物種特徵
震旦鴉雀體小(12厘米)的棲於蘆葦叢的鶯。上體棕褐而滿布黑色縱紋,具既長且寬的楔形尾和擴散的近白色眉紋。斑背大尾鶯 下體偏白,兩脅及胸側淺銅色,尾下覆羽皮黃。與矛斑蝗鶯的區別在胸無縱紋。與棕扇尾鶯的區別在體型較大,冠頂色淺而尾較長。 虹膜-褐色;嘴-上嘴輝黑,下嘴粉紅;腳-粉紅。 叫聲:炫耀飛行或棲於蘆葦地時發出低音的djuk-djuk-djuk鳴聲。叫聲為chuck。在扎龍保護區核心區內饅頭崗發現斑背大尾鶯巢14個。這是國內首次發現這一珍稀瀕危鳥類的巢。該巢接近地面(145.07±96.057mm),主要巢材為枯蘆葦葉。卵乳白色斑背大尾鶯,鈍端有細微淺黃褐色斑點。 窩卵數為6±0.632(n=11),孵化期為11天,育雛期約為10天。每巢雛鳥數5±0.784(n=14),孵化成功率為71.21%;每巢出飛雛鳥數2.5±0.572,出飛率為57.45%;繁殖成功率為40.91%。 該鳥為一夫一妻制,雌鳥擔任築巢、孵卵、育雛任務,雄鳥主要擔任保衛領域及警戒任務。雄鳥對入侵其領域的他種鳥無反應,對同種鳥驅趕。 巢址選擇在乾枯蘆葦呈斑塊狀分布的河漫灘蘆葦沼澤中。Mann-WhitneyU檢驗顯示:生態因子新草密度(雙尾漸近顯著機率0<0.05)、新草蓋度(0.18<0.05)、枯草蓋度(0<0.05)、枯葦密度(0<0.05)、枯葦最高(0<0.05)、枯葦均高(0<0.05)、巢距枯葦叢距離(0<0.05)、巢距水面距離(0.021<0.05)對其巢址選擇影響顯著,巢距干擾源距離(0.072>0.05)影響不顯著。 該鳥領域面積變化大,領域面積與巢距水面距離正相關(PearsonCorrelation係數=0.704)。 斑背大尾鶯在枯蘆葦叢呈斑塊狀分布、周圍水源充足、植物繁茂的蘆葦沼澤中營巢,對人為干擾源不敏感。枯蘆葦對於斑背大尾鶯繁殖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枯葦葉是該鳥主要巢材,枯葦莖不僅是該鳥巢的主要支撐物,還是雄鳥鳴唱、求偶、警戒的主要棲草。因此建議每年收割蘆葦時預留部分蘆葦,這對於斑背大尾鶯次年繁殖很重要。 在對斑背大尾鶯繁殖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