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6.45畝,有效灌溉率為9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面積0.4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7萬元,占總收入的65%,畜牧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2頭);漁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1%,工資性收入18.5萬元,占總收入的65%。農民人均收入1767元,農民收入以種糧食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人,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養殖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該村正在發展蠶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71戶,共鄉村人口266人,其中男性128人,女性138人。其中農業人口259人,勞動力19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63人,景玻族 3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國小就讀到三星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仁和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2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39人,其中小學生31人,中學生8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1.42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種田排水困難,道路較差。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主要發展種植蠶桑,發展養殖業,發展豬200頭、牛5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收入由1767元增加到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