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態恢復

河流生態恢復是通過改善流域水文、地理、生物、結構功能等多種因素,以期構建健康完善的河流生境,使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受損之前的狀態過程。

定義

河流生態恢復是通過改善流域水文、地理、生物、結構功能等多種因素,以期構建健康完善的河流生境,使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受損之前的狀態過程。

爭議觀點

一.穩定靜止觀點

有些學者認為每條河流都具有穩定、靜止的河道形態。但事實上,無論低地黏土溪流的極慢流動,還是高流量河道洪水期水流的快速沖刷,所有河流河道都隨時發生著變化,例如,乾旱區或陡峭、湍急區段的一些河流自身很不穩定,同時受到特大洪水的影響而使河道加寬;洪水之後的淺流年份直到下一次大型洪水發生,河道會逐漸變窄。
此外,這些學者還認為從生態角度來講,穩定河道優於不穩定河道。但是,大多數系統中的鄉土動植物區系更適合於上述洪水間隔干擾,甚至是河道變化,其原因在於中度干擾可以產生最大的生物多樣性。洪水消失後,自然變化的流量被穩定、確定的流量代替,這為大量外來魚種提供了便利生境。如美國密西西比河Garrison大壩修建之後,河流下遊河岸帶植被的早期演替和開放的礫石魚巢基本上也消失殆盡,因此,動態河流才更具極高的生態多樣性,而且生態多樣性主要與洪水沖刷漫灘的寬度和變化多元性相關。這樣,河道的裁直、加寬與為防止河道遷移的河灣護牆都大大消弱了河流的生態功能。從生態學角度來看,—條靜止的河流毫無價值,但是,在城市內人類常常被基礎設施所約束,僅從人類角度出發來限制河流細活動 。

二.非過程作用觀點

持非過程作用觀點的學者不考慮集水區過程的河道恢復形態是可持續的。但是,由於功能決定表形,不考慮過程作用的恢復很難實現可持續性,沖積河道(即河床與河岸由河流沉積物組成的河道)的形態與規模反映了河流流量與沉積物的轉運機制,也就是自變數隨河道幾何形態變化(因變數)而變化的關係。若流量或沉積物負荷發生變化、河流形態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沖積河道峰流量的增加會侵蝕河床與河岸,從而導致河道大小的變化。因此,恢復河流與河道首先需要人們充分理解河流過程:即需要在流域尺度上來研究河流,而且需要掌握形成當前河流狀況的歷史上河流的變化過程 。

治理步驟

一、修復河岸植被

在乾支流各明渠段,恢復河岸帶植被,充分發揮河岸帶植被的緩衝帶功能和護坡效應,儘可能恢復和重建退化的河岸帶生態系統,保護和提高生物多樣性。

二、修復河道形態

重新營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著不同流速帶的水流,即修復河流淺灘和深塘,有利於形成水的紊流,造就水體流動多樣性,以有利於生物的多樣性。

三、修復河床斷面

主要是改造水泥和混凝土硬化河床,修復河床的多孔質化,同時改造護岸,建設生態河堤,為水生生物重建生息地環境。改變現有僵硬、沉悶、單調的灰色混凝土護岸為草皮或地衣植被覆蓋的柔性護坡。部分河段可拆除以前在河床上鋪設的硬質材料,修復河床自然泥沙狀態;部分河段釆用複式斷面,可以種草、爬藤類植物或栽植低矮喬木,平時作為河道立體綠化的一部分;慎重考慮河道覆蓋與侵占河道;改造原有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修建生態型護岸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