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2012年2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以豫政〔2012〕26號印發《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分重大意義、總體要求、重點工作、保障措施4部分。

基本信息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

豫政〔2012〕26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和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夯實“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基礎,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現就建設高標準糧田提出如下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重大意義

堅持穩糧強農,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在新的形勢下,結合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整合資金,聚攏政策,集中布局,強化管理,提供配套服務,加快建設一批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統籌推進水、電、路、林等田間生產設施建設和平原村莊規劃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高標準糧田是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必然選擇。我省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資源約束趨緊。強化要素投入,創新發展機制,化解制約因素,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建成一批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有利於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提升抗災減災能力,確保到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達到650億公斤以上,從根本上維護糧食安全,進一步鞏固提高我省農業和糧食生產優勢地位。

建設高標準糧田是發展現代農業、完善農業產業體系的有效途徑。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將為糧食生產實現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發展提供重要載體,有效實現穩糧保供給,推進糧食生產現代化。在此基礎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提升現代農業水平。

建設高標準糧田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更加重視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突出農產品質量,著力推動糧食生產方式轉變;更加有利於協調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同步提高,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之路,發展可持續農業;更加鞏固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以土地流轉為基點,實現土地規模和集約化經營,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原料和勞動力,拓展新型城鎮化發展空間,進一步推動“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三化”協調發展的要求,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工程建設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與發展現代農業相結合,與城鄉統籌建設相銜接,與管理服務、科技服務、農業產業化集群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相配套,實現內涵式、集約化發展。強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術措施,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裝備水平和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條件。一是土地集中連片。合理確定高標準糧田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的規模。耕地連片面積最少100畝,少於1000畝的方劃為百畝方;1000畝以上,少於10000畝的方劃為千畝方;多於10000畝的方劃為萬畝方。高標準糧田區域內要有完善的農業生產設施,要避開村莊、重要交通幹線和重要設施,利於大型農機作業。二是基礎設施配套。高標準糧田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劃定後,按照年畝產1250公斤糧食生產能力的要求,配套農田基礎設施等物質技術裝備,提高支撐能力,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三是規模集約化經營。統一規劃、設計、建設高標準糧田,創造條件,逐步將高標準糧田區域內的農民轉移到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堅持統分結合,推進土地流轉,改進管理模式,實行統一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四是管理服務到位。根據高標準糧田規模、建設需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行政管理、技術服務機構,各項扶持政策必須到位。

(三)目標任務。按照“科學規劃、綜合配套、穩定面積、規模經營、集中投入、主攻單產”的原則,到2020年,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建成一批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集中打造6000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實現高產穩產和生產全程機械化,良種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達到100%,土壤有機質明顯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

重點工作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田間工程和抗災能力建設。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持續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災減災能力。堅持統一規劃,紮實推進水利、農業、農機、科技、林業、交通運輸、電力、氣象等綜合配套工作,完善田間配套工程。強化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與末級渠系改造、農田灌溉機電井升級改造及田間灌排配套工程建設。積極推廣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配套建設農田水利技術推廣和抗旱服務網點,進一步提高灌溉保證率和灌溉效率,加快建設旱澇保收田。通過集中資金,連片治理,規模建設,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土地整治力度,強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提升耕地檔次,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提高耕地地力。在高標準糧田區域開展耕地質量定向培育,不斷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在農田基本設施配套齊全、能充分保障灌溉用水的地區重點推廣秸稈快速粉碎還田腐熟技術;在沒有秸稈直接還田條件的區域重點推廣秸稈薄膜覆蓋堆肥、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術;在豫南砂姜黑土區重點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技術,在稻田類型區重點推廣增施有機肥、綠肥翻壓還田技術。繼續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設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示範工程,挖掘耕地生產潛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突出抗旱防澇和病蟲害防治,切實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做到科學應對。加快重大病蟲害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建設農情遠程可視會商系統,完善抗旱服務體系,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加強農業氣象災害自動化監測網和人工增雨防雹作業網建設,建設農業與氣象災害預測預警和評估系統,增強全省糧食生產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切實加大農業科研成果和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作用,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套用,著力解決影響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

加快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制定種業發展規劃,著力提升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加快構建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加強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種質資源創新,建設全國小麥、玉米育種創新基地。加快海南、西北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為育種、制種、確保供種安全創造條件。擇優扶持10家以上規模大、實力強、成長性好的種子企業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到2020年,新培育8—10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實現2次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加快技術集成推廣。圍繞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開展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集成研究,建立畝產1000公斤以上產量水平的技術集成模式,制定分區域主推技術規程和田間管理意見。大力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種子工程、耕地有機質提升等農業科技推廣項目,推廣普及深耕深松、夏玉米免耕機播、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實用技術。開展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農業氣候資源高效利用及農業氣象業務服務保障等技術推廣套用工作,提升高標準糧田科技支撐能力。

強化技術指導服務。組織省級百名專家、市級千名科技人員、縣鄉級萬名技術人員,組建省、市、縣、鄉四級專家技術服務團隊,深入開展科技增糧活動。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全面實施綠色證書培訓、新型農民培訓、星火科技培訓、“陽光工程”、“雨露計畫”等系列培訓工程,著力培養種糧大戶、種植業能手和農民合作組織領辦人,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種田能力。加強縣級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速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按照“服務跟著種子走”的要求,發揮種子企業在良種推廣、技術指導等方面的作用,加快良種良法推廣步伐。充分利用現代媒體、農業技術服務專線等途徑,多措並舉,解決農業技術推廣和綜合信息服務“最後一公里”和“最後一道坎”的問題。

(三)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促進農業技術集成、高效、規範套用。積極推廣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節本增效農機化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鞏固小麥生產機械化成果,著力加強玉米機收、水稻機插秧、根莖類作物機收等薄弱環節,擴大覆蓋面,加快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鼓勵和引導農民購置大功率、多功能、低能耗農業機械,推動農機裝備結構最佳化升級。實施農機深耕深松整地作業補貼政策,逐步擴大深耕深松整地面積,力爭每3年深耕深松一遍。創新完善農機服務模式,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實現高標準糧田與機械化生產的有效對接。到2020年,6000萬畝高標準糧田生產全程實現機械化。

(四)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和支持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託管、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生產經營集約化。通過政策、資金的傾斜,大力扶持種糧大戶,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重點加大對農機和植保專業合作社建設的扶持力度,推進農機服務社會化,擴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到2020年,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統一服務覆蓋率達到80%以上。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糧食生產基地,開展訂單生產,健全市場信息體系,實現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五)抓好示範帶動。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在高標準糧田區域開展更高層次的糧食作物高產創建工作。高標準糧田區域內每個縣(市、區)選擇2—3個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萬畝方,集成技術,集中要素,統一整地,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機收,統一技術服務,科學管理,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挖掘增產潛力,實現單產突破,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保障措施

(一)科學規劃,穩步實施。儘快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以此為基礎,以縣(市、區)為主體,省、市、縣三級都要編制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做到規劃先行。對劃定的高標準糧田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要統一編號,建檔立卡,標明地塊,落實到農戶。要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今後不準改變用途、減少面積、降低質量。

統籌兼顧。要把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總體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建設規劃、水利建設規劃相銜接,避開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用地,避開鐵路、公路、電網等重大線性工程線路,避開農村建設用地。要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積極穩妥推動高標準糧田區域內的農民向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轉移。

合理布局。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主要在平原地區實施,兼顧其他。規劃區域覆蓋糧食生產核心區的95個縣(市、區),其中黃淮海平原地區66個縣(市、區)按小麥(信陽市按水稻)種植面積的90%,規劃面積約5000萬畝;山前平原16個縣(市、區)按小麥種植面積的70%,規劃面積約500萬畝;南陽盆地13個縣(市、區)按小麥種植面積的80%,規劃面積約800萬畝。

逐步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從2012年開始實施,2020年全部建成。各地、各部門要按照總體要求,加強協調配合,儘快完成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明確地塊,編號建檔。要圍繞建設目標,分解年度任務,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重點抓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到2017年,完成6000萬畝水、電、路、林等田間生產設施建設任務,提高抗災減災能力,基本實現旱澇保收。跟進做好完善配套工作。重點抓好科技創新與推廣支撐條件建設,加強耕地地力培育,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完成管理技術服務機構的設定等工作,建成條件具備的高標準糧田。

(二)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創新投入機制。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有效整合各類農田建設項目資金,合力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對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規劃高產穩產田建設、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發展節水灌溉和現代農業、農村土地整治、農業氣象自動化監測、田間電網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涉農項目,要加強銜接,統一規劃,集中投入,整體推進。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用於農業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積極推動土地出讓收益用於高標準糧田建設。要加大財政對科技服務的投入,圍繞高標準糧田建設,組織實施一批科技創新與推廣專項,加快構建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研究集成一批規範化栽培技術,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加強耕地地力定向培育,強化農機農藝融合。加強政策引導,通過先建後補、民辦工助、以獎代補等形式,吸引社會資金等各種生產要素向高標準糧田區域集中。加強金融服務,支持引導信貸資金和其他投資主體向高標準糧田區域投資;明確信貸支持重點,確保涉農貸款增量占比不斷提高,繼續實施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落實國家政策,加強組織協調,穩步開展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保險服務。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等,扶持發展農資連鎖配送,努力降低糧食生產成本。

(三)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在高標準糧田建設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考評體系,對組織領導、規劃編制、工程進度、管理服務機構設定、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進行綜合考評。有計畫、分步驟地開展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競賽活動,對高標準糧田建設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省財政安排資金,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保證重農抓糧種糧的單位和個人“有榮譽、有實惠、有後勁”。在全省開展的“紅旗渠精神杯”等現有針對農業生產的獎優評先活動,要與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相結合。

(四)搞好綜合配套管理服務。按照服務體系跟上高標準糧田建設進度的要求,在高標準糧田區域,根據分布區域和規模,因地制宜設立高標準糧田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實施規劃和行政執法監督,集中開展綜合行政執法,統一管理高標準糧田,對高標準糧田區域內的土地和道路、電網、水網、林網、環保等公共設施進行管理,確保及時做好各項公共服務工作。同時,配套設定農業技術區域服務站,主要負責制定農業技術推廣計畫和實施工作,糧食作物病蟲害和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農業公共信息服務和培訓等。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任務,強化措施,切實抓好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省、省轄市、縣(市、區)都要成立領導組織機構,對涉及高標準糧田建設的重大問題進行綜合協調。各縣(市、區)作為高標準糧田建設的主體,要建立以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協調工作機制。要實行責任制,將高標準糧田建設任務分解到各地、落實到鄉村、落實到地塊,並納入政府考核體系。要抓好一批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試點,先行先試,探索路子,積累經驗。要定期組織觀摩交流,開展督導檢查,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建立情況通報制度,及時反映工作進展情況。發展改革、財政、水利、國土資源、農業、科技等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合力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

(六)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報紙、電台、電視、網路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建設高標準糧田的重大意義,宣傳各地推進高標準糧田建設的做法、經驗,宣傳先進典型和模範人物,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高標準糧田建設的良好氛圍。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八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