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棗強董莊村

董莊村,地名。位於鎮政府駐地東1.5千米處,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省 分: 河北 城 市:衡水市
區/縣: 棗強縣 機構名: 棗強縣唐林鄉董莊村村委會
郵 編:

區 號:

圖片 圖片

董姓起源

宛西30村董氏先祖五老宗祖碑誌銘

馴龍得董姓

董姓有諸多歷史可考,其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董姓的起源,從惠連氏族往上可以追溯到黃帝之裔高陽帝。“董”初指能制繩索的草,惠連氏族是一支擅長制草繩的部落,他們以草為圖騰。據傳,惠連的孫子董父擅長馴養龍(即鱷魚)。某年,有人向舜帝敬獻了幾條蛟龍,需要專人飼養訓練,朝廷就指派董父馴養。董父精心馴養這些蛟龍,教它們學會各種舞蹈。舜帝很高興,便根據這一職業賜他們氏族稱豢龍氏,並賜董姓。從此,董父的子孫後代便以董為姓。董的古址在今山西境內,是夏商時代的侯國,後為晉所並。
另據漢代的考證,董姓另一支的起源是以官職為姓,是春秋時期晉國董督晉典的後代。

一、董姓遷變

董姓來源與其他姓氏不一樣,其特殊之處就在於它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據說早在先秦時期,董姓族人就進入甘川滇黔等廣大地區,與當地土著混居,融入土著之中。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姓。

董姓一登上歷史舞台,便聲名卓著。當時活躍於晉國的有董狐和董安子,而董狐被後世譽為“良史”,為後世史官樹立了榜樣。當時,董姓主要活躍于山西、陝西、甘肅南部、河南地區。到秦漢時期,董姓已擴展至河北、山東,進入了浙江、廣東,還有西部的四川。那時,董姓名人有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被王允、呂布所殺死的董卓、東漢洛陽令董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大姓,同時向貴州和雲南遷移。這時,有人稱蜀國“四相”之一的三國名臣董允,醫學家董奉,南北朝外交家董琬。進入唐宋時期,董姓的重心在滇、黔地區形成,並大批移民東南。這時候,董姓藝人大量湧現出來,有琴師董庭蘭、五代南唐的畫家董源、金戲曲作家董解元,當然,也有唐朝宰相董晉。明清以後,東北的董姓得到發展。這時候,董姓族人出現了明朝抗倭名將董邦政,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清代文學家董說,畫家董邦達。當然,還有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戰鬥英雄董存瑞,甲骨學家董作賓。

二、董姓名人

一代名儒董仲舒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時期,武帝頒布詔書,下令各地推舉賢良方正、直言敢諫之士。董仲舒三次上書,三獻論述天和人的關係的《天人三策》,博得漢武帝的讚賞,委以江都相之職。這種“天人感應”的學說把封建統治尤其是皇帝的權力予以神化,誰反對政治統治,反對皇帝,就是反對天,就是大逆不道。這種學說適應了統治者愚化民眾的統治心理,被漢武帝採納了。為了實現這種學說,董仲舒進一步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求以思想文化上的統一促進政治上的統一,實現大一統。

到漢宣帝時,當時儒生對奉為經典的五經有不同理解,所以宣帝決定進行一次大討論,這次討論由蕭望之主持。討論中,儒生們把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人作為同黨,互相糾合起來反駁攻擊觀點不一樣的人,被班固稱為“黨同伐異”。

董仲舒專治《春秋公羊傳》,一心鑽研孔子學說,曾作數十篇文章論說《春秋》,後來合編為《春秋繁露》。他在書中雜並陰陽五行學說,強調天意,君權神授,從唯心主義角度論證了漢王朝存在的必然性。書中還提出了封建的“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以及人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荒謬論點。

據說董仲舒在帳幕中講讀經籍,然後由其門弟子依次傳授後來者,因此竟有弟子未曾見過先生面的。董仲舒日常生活嚴格遵照禮儀,一絲不苟,專心致志講學,三年時間竟然沒有空觀賞室外園林,為弟子們所敬重。成語“目不窺園”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一。

▲尋根溯源
1、出自己姓。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顓頊後裔董父精於飼龍,很得帝舜的賞識,故賜董父以董為姓,其後代亦以賜姓董為氏。
2、出自官名。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晉國任職太史,董督晉國典籍史冊,子孫世襲官職,並以官為姓氏,稱為董氏。
3、其他源流。據《董氏世譜》所載,帝顓頊的後代陸終有一子叫參胡,姓董,參胡的子孫便有以董為姓者。另外,朝鮮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
董父。顓頊帝的己姓之後,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於是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興,就封董父為川(今山東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其後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稱為董姓始祖。
▲繁衍播遷
董姓出於同一宗源,均為高陽氏顓頊帝之後裔。據史料所載董姓的發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一帶三個地方。秦漢時,董姓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較為集中。另外,陝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後在不斷的繁衍過程中,甘肅、山東兩地董姓發展成當地望族。這一時期,據史書所載的董姓族人繁衍遷徙情況有:出自晉國太史一支的辛有後裔董狐裔孫董翳被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市城東延河東岸),後其子孫又遷居隴西(今甘肅臨洮);西漢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由廣川遷至隴西,後人又遷往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百姓四處流散,大舉遷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均有董姓遷徙而來者。隋唐時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時期,福建、廣東又有董姓遷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屬河南)人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及王潮、王審知入閩時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浙江餘杭一帶此時出現董姓族人。明清之際,台灣、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這一時期可謂遍布海內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
▲郡望堂號
董姓郡望主要有隴西郡、濟陰郡等,其中以隴西郡最望。
1、隴西郡,戰國時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三國時治所在襄武(今甘肅隴西南);
2、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
▲堂號有:
“隴西”、“直筆”、“良史”、“豢龍”、“正誼”、“三策”等。
▲宗族特徵
1、縱觀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個多武夫將帥和畫家的姓氏,忠臣良將輩出,在歷史舞台上爭相競妍,各展風姿。
2、董姓字行輩份層次分明,特徵顯著,如董貽玖所修《董氏族譜》中載有湖南一支字行為:“名初怡世業,繼序振家聲,祖澤由來遠,詩書裕後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譜》中載有河北一支為:“維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繼夭,聖國禎祥。”
▲名人精粹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孔子贊其為秉筆直書的“良史”。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縣東)人,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統治地位。
董安國:西漢內史,曾著農書十八篇。
董忠: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漢時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時以秉公執法,廉潔奉公著稱於世,有“臥虎令”和“強項令”之稱。
董昭:定陶(今屬山東)人,東漢時曹操謀士。
董王己:陳留(今河南開封縣東南)人,東漢屯田都尉,著名女詩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東漢時番禺(廣州)人,以雅性高潔,累辟不仕為世人敬仰。
董昌:東漢浙江餘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農(今河南靈寶南)人,三國時任曹魏大司農。
董厥:義陽(今河南桐柏縣東)人,蜀漢時任職尚書令,被稱為“良士”。
董和:湖北枝江人,蜀漢時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
董奉:侯官(福建福州)人,三國時神醫。
董景道:弘農(今河南靈寶南)人,西晉經學大師。
董征:南北朝時頓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東將軍。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當塗)人,南朝蕭齊之義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長於作畫,與展子虔齊名,又雅號:“智囊”。董純:隋代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人,以功進位上開府、拜柱國、爵郡公。
董庭蘭:隴西(今屬甘肅)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彈《胡茄》而揚名。
董源: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五代南唐畫家,擅畫秋風遠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瀟湘》、《夏山》、《溪岸》等。董樞: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莊附近)人,北宋任職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遠人,南宋時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被封許國公。
董俊:藁城(今屬河北)人,元朝大將。
董其昌: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書畫家、書畫理論家、鑑賞家,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傳世作品有《煙江疊嶂圖》、《瀟湘白雲圖》、《夏木垂陰圖》等,著有《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
董邦達:浙江富陽人,清代著名畫家,被譽為清代畫中十哲之一。
董必武:黃安(湖北紅安)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
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寧都起義領導人之一,原在國民黨任職,後起義投奔共產黨,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軍長等職。

宛西30村董氏先祖五老宗祖碑誌銘
據史料記載,黃帝後裔叔安之子董父因訓龍有方,被舜帝賜予董姓。自此,董氏族人在九州大地上繁衍生息,一時成為全國第二十九位大姓望族,且人傑地靈,英賢輩出,宗輝祖彩,功載史冊。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鄧州北的董圪垯董氏五老(錄者註:“五”是指排行。),乃是我宛西三十村董姓之鼻祖。數百年來,五老後輩銘記祖訓,崇祖報德,奮發有為,譜寫了董氏宗族的輝煌篇章。於公元一九四二年樹立的“董氏始祖五老神道碑”(錄者註:碑體仍在,碑文損失嚴重。)乃為五老子嗣鐫示對先祖的無限崇敬與永久紀念,同時明文標註了宗祖排位。然而風雨滄桑,年久失修,碑體及碑文多處受損,致使遺訓難以銘記。始逢盛世建亭樹碑。除將原碑原貌保存外,另樹一座“董氏先祖五老宗祖碑誌銘”,旨在緬懷宗祖,彪炳前賢,告慰先人,啟迪今人,昭示後人,凝聚族人,亦使我族子孫能自覺恪守宗德族規,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團結廣大宗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為董氏家族光宗耀祖,重振雄風。
董氏家族三十村

董氏宗祖家譜
鼻祖五老至九傳
十傳剛十一天福
健 祿
國守思鳳瑞自克
文向德三堂齡延
宏法漢朝增芳澤
仁義志信立緒先
林清華秀生敏新
晉欽育潔萬世傳

因鹹豐年遭髮匪之災,使始祖五老後的九代世祖卷宗焚失,不知名諱,至十代世祖方有記載,故宗祖延續也就從此有了正確的依據。宗祖家譜的選定,言辭精闢,內涵豐富,具有強烈的愛國愛民思想,自立行間充滿了育人的諄諄教導,閃爍著啟迪後代的精神光芒,表明我族先輩高瞻遠矚,德高道深。宗祖召喚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國為天,志向宏大,德才當先,誠信做人,仁義為官,克己奉公,堂正清廉,造福濟世,留芳人間,宗功與日月同輝,宗根源遠流長。恭望我五老子嗣牢記先祖教誨,使董氏家族永遠根深葉茂,代代相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