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雜糧研究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研究方向 3、研究雜糧作物育種新方法,培育優質、高產、多抗、專用、簡化栽培、適合鹽鹼地等邊際土地種植的穀子、甜高粱等特色雜糧作物新品種。 4、雜糧作物安全生產技術研究。

河北省雜糧研究重點實驗室於2000年開始組建,2005年4月10日通過河北省科技廳、河北省財政廳組織的驗收。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研究員,實驗室主任為王慧軍教授。
一、實驗室研究方向
1、穀子、高梁等雜糧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利用、創新,建立穀子等禾穀類作物高效轉基因技術和源於生物技術方法的種質創新體系。
2、雜糧作物遺傳與生物技術,穀子等雜糧作物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和功能基因鑑定發掘;穀子功能基因組研究;禾穀類作物比較遺傳學和比較基因組研究。
3、研究雜糧作物育種新方法,培育優質、高產、多抗、專用、簡化栽培、適合鹽鹼地等邊際土地種植的穀子、甜高粱等特色雜糧作物新品種。
4、雜糧作物安全生產技術研究。研究雜糧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預警及防治技術研究,研發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促進特色雜糧優質、高產、高效、安全和產業化生產。
5、研究雜糧的功能成分,研發以穀子等雜糧為主的新型食品和多用途開發,通過成果轉化套用和開發,有效延長雜糧產業鏈。
二、主要研究成果
實驗室成立以來,共取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10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培育穀子、高粱新品種16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4項;通過省級鑑定技術標準3項;發表學術論文120篇,其中SCI論文2篇,影響因子最高達14.7。主要在以下兩方面取得了突出進展。
――狗尾草屬和稻屬Mu轉座子進化:研究發現了狗尾草屬和稻屬之間的sf4因子發生了核基因的水平轉移,說明高等植物核基因是存在水平轉移的,發展了遺傳學理論,為高等植物核基因水平轉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PLoS Biology(IF14.7)。
――簡化栽培穀子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方法:針對精量播種困難,且普通穀子品種不抗除草劑從而導致穀子長期依賴人工除草、人工間苗的世界性難題,創新發明了“簡化栽培穀子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方法”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套用該方法育成的穀子品種能夠實現化學間苗和化學除草。相繼培育出簡化栽培品種冀谷25、冀谷29和冀谷31,其中冀谷31實現了集抗除草劑、優質、高產、適合機械化收割於一身,將是未來華北夏谷區主推品種。該技術體系的建立與套用加快推進了穀子生產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為穀子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三、隊伍建設
本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31人,其中:研究員12人,副研究員6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人;博士6人,碩士13人。省管優秀專家2人、政府特貼專家1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
四、實驗條件建設
目前實驗室用房面積2600 m2,在開發區新建的4800 m2實驗樓將於2010年10月份投入使用。實驗室目前共有儀器設備302台(套),總價值952萬元,其中30萬元以上設備4台(套),分別為毛細管電泳分析系統(43萬元)、蛋白純化系統(38.5萬元)、螢光定量PCR儀(40萬元)、DNA遺傳分析系統(70萬元),主要用於基因克隆、基因測序以及轉基因等分子生物學研究。在欒城郄馬村建設了120畝試驗站,其中,實驗樓860m2,溫室1300 m2,網室300 m2,配備了比較齊全的現代化農機具。
五、開放與交流
在國內外科研合作方面,實驗室同國外的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美國的俄克拉哈馬大學、法國國家農業科學院、印度國際半乾旱研究所、加拿大貴爾佛大學、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研究所、日本鹿兒島大學等單位建立了廣泛交流合作關係。與國內的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河北師範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山西農科院、遼寧農科院、黑龍江農科院等科研、大專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目前實驗室共有7名專家在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中國農學會雜糧分會、河北省農學會等行業組織中擔任主任委員、委員、理事長、理事等職務。“十一五”期間,實驗室主辦了3次全國規模的雜糧學術會,協辦了首屆全國穀子產業大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