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

河北民歌

河北民歌,是指流傳於河北省的民族音樂。具有質樸、淳厚,或悲壯淒涼,或婉轉動聽等特點。表現河北省各民族勞動人民樸實、淳厚的性情。多以描繪現實生活,也有一部分是歌頌歷史人物的。河北民歌的代表有《小放牛》,《回娘家》,《小白菜》等。

基本信息

風格特點

河北民歌,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族音樂。是具有質樸、淳厚,或悲壯淒涼,或婉轉動聽等特點。表現河北省各民族勞動人民樸實、淳厚的性情。多以描繪現實生活,也有一部分是歌頌歷史人物的。

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亦不乏慷慨悲歌。

作品代表

《小放牛》(河北民歌)--常錚;韓征

《小白菜》(河北民歌)--於文華

《回娘家》(河北民歌)--朱明瑛

《繡荷包》(河北民歌)--吳碧霞

《扎風箏》(河北民歌)--俞淑琴

《放風箏》(河北民歌)--董華

《繡燈籠》(河北民歌)--斯蘭

《茉莉花》(河北民歌)--龔琳娜

《十個字》--戴建明;廖莎

《撿棉花 》--楊曙光

《散花-》--楊曙光;陳士爭

《剪剪花》--趙莉等

主要作品

小放牛》是流行於河北省民間的歌舞小戲。是民間歌舞小戲《小放牛》中的一段載歌載舞的男女對唱。內容描寫村姑向牧童問路 ,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難的對答情景。由4個樂句組成,音調明快流暢、富於表情。曾流傳全國漢族地區,且常被融於戲曲音樂之中。《小放牛》又指主要流行於河北省的同名民歌,原為崑曲中的《吹腔》曲牌,是笛子獨奏家陸春齡等演奏的南方曲笛代表性曲目。全曲三段:第一段主要用平吹,旋律悠揚恬靜;第二、三段用吐音與平吹交替演奏對句,速度較快,曲尾轉調,情緒明朗清新。音樂富於抒情的民歌色彩和濃郁的田園風格,表現天真活潑的村姑與牧童相互詰問、對答的明快情緒。

第一段:

天上桫欏是什麼人栽地下的黃河是什麼人開什麼人把守三關外什麼人出家就沒有回來那個咿呀咳什麼人出家就沒有回來那個咿呀咳天上桫欏是王母娘娘栽地下的黃河是老龍王開楊六郎把守三關外,韓湘子出家就沒有回來那個咿呀咳韓湘子出家就沒有回來那個咿呀咳

第二段:

趙州橋(來)什麼人修玉石(的)欄桿什麼人留什麼人騎驢橋上走什麼人推車壓了一趟溝麻咿呀嘿什麼人推車壓了一趟溝麻咿呀嘿趙州橋(來)魯班爺爺修玉石欄(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趟溝麻咿呀嘿柴王爺推車壓了一趟溝麻咿呀嘿什麼鳥兒穿青又穿白?什麼鳥兒身披著豆綠衫?什麼鳥,催人把田種,什麼鳥雌雄就不分開那個咿呀咳什麼鳥雌雄就不分開那個咿呀咳

第三段:

喜鵲穿青又穿白,金鸚哥身披著綠豆衫布穀鳥,催人把田種,鴛鴦鳥雌雄就不分開那個咿呀咳鴛鴦鳥雌雄就不分開那個咿呀咳……

回娘家

作詞:孫儀 作曲: 湯尼

風吹著楊柳嘛唰啦啦啦啦啦

小河裡水流得兒嘩啦啦啦啦

誰家的媳婦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來她要回娘家

身穿大紅襖 頭戴一枝花

胭脂和香粉她的臉上擦

左手一隻雞 右手一隻鴨

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

咿呀咿得兒餵

一片烏雲來 一陣風兒刮

眼看著山邊就要把雨下

躲又沒處躲 藏又沒處藏

豆大的雨點往我身上打呀

咿呀咿得兒餵

淋濕了大紅襖 吹落了一枝花

胭脂和花粉變成紅泥巴

飛了那隻雞 跑了那隻鴨

嚇壞了背後的小娃娃呀

咿呀咿得兒餵

哎呀 我怎么去見我的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