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現有教職工 95人,其中正高職稱19人,副高職稱25人,
博士學位16人,博士生導師7人。經河北省教育廳批准設有第一批“燕趙學者”1人。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下設物理系、信息科學與技術系及基礎教學部 3個教學單位和光學與材料物理研究所、靜電研究所、發光與顯示研究所3個科學研究機構。其中光學、電漿物理、凝聚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靜電除塵技術在環保領域的套用、電致發光材料與技術、長餘輝發光材料與技術、設施農業光源等套用技術研究在國內居於領先水平。
院史
建系初期(1952-1956)
物理系成立於1951年。1952年,全國院校大調整,原津沽大學工學院與北洋大學合併組建天津大學;商學院併入南開大學;原天津教師進修學院併入津沽大學師範學院在津沽大學原址組建了河北大學的前身--天津師範學院。建院伊始即成立了數理系,楊從仁教授任系主任。一年之後(1953年)數理系分成兩個系,物理系宣告正式成立,由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張崇年先生出任第一任系主任(張先生任系主任一直到1970年學校搬遷到保定為止)。當時教師有馬灃、金希聖、劉式藩、殷學謙(兼任系秘書)、姜國渭、潘友於、謝天鶴等12人。到1954年,教職工增加到24人(一部分從四川大學、湖南大學、江蘇師院等院校畢業分配來校,一部分為本校畢業生留校)。到1956年,教職工增至51人,其中教授3人,講師8人,教員3人,助教21人,實驗員4人,系務員、繪圖員、資料員、助理員各1人,工人7人。系秘書為焦秀芳。物理系黨支部於1956年9月建立,支部書記為殷學謙,焦秀芳為專職副書記。1953年建系時在校學生為 42人,到1956年在校學生人數為 82人。從1953年建系開始,物理系還招收了2年制專科學生,到文革前共招收了5屆,224人。
反右始末(1957年)
1957年,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發動民眾向黨提批評建議。廣大教師和同學回響號召,積極參加大鳴大放。但是,在隨後開展的反右派鬥爭中,一批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黨內幹部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後果。到反右鬥爭結束時,物理系有4名教師(劉式藩、方兆圭、李觀元、姚淑洲)被劃為右派,另有馮家文等10名同學也被劃為右派(物理系當時在校生為210人,右派占學生總數的4.76%)。當時的物理系黨支部因為反右鬥爭不力,也受到了相應的處理:支部書記殷學謙因為"犯了比較嚴重的政治右傾喪失立場錯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專職副書記焦秀芳被定為階級異己分子並開除黨籍。20年之後的1978年,上述右派(包括教師和同學)全部平反,因之受到處分的殷學謙、焦秀芳、等也同時平反。
躍進波瀾(1958-1960)
1958年7月1日,天津師範學院改名為天津師範大學。1958年4月,物理系成立黨總支,楊克為第一任總支書記,副書記為葛淑英(當時物理系有黨員25人)。系行政秘書為黃文超。韓懿芳一度擔任系副主任(1959--1960)。
當年全國掀起大躍進高潮,高教戰線也搞的轟轟烈烈。三月份學校黨委公布了"關於紅專的規劃方案",全校開展了一場"紅專大辯論"。五月份開展教學改革運動,提出的口號是:"鼓足幹勁,力爭上遊,解放思想,提高覺悟,大膽揭發,深入批判,改進教學,提高質量。拔掉白旗,插上紅旗,破除對資產階級學術的迷信,樹立無產階級新學風。"中央明確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當時的潮流下,學校還於十月二十二日在禮堂舉行了"天津師大人民公社"成立大會。
七月份,學校提出了教學科研改革方案,在教改運動中課程設定突出生產勞動課,在時間比例上採用"一三八制":即學生在一年中學習(包括政治和業務兩部分)八個月,勞動生產三個月,放假一個月(包括寒暑假)。在大躍進的高潮中,物理系師生自力更生,土法上馬,自己動手建造了一台"電子靜電加速器",並修建了高14米,牆厚1米的專用實驗室。這台加速器能量大於2.5兆電子伏,總輸出功率近300W,當時轟動一時,曾於1958年派代表(徐適生)參加了全國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在教改高潮中,強調以典型產品帶教學,當時的物理系熱工課曾經到汽車修理廠進行現場教學。
在大躍進高潮中,學校還制定了增設研究生班的初步規劃,其中物理研究生班設普通物理專業,計畫招生五人,修業年限為2年。後來物理系實際招收研究生8名,這批研究生並未讀完,於1959年按進修生結業離校。
1959年8月,學校開始反右傾學習整風運動,在師生中圍繞總路線、人民公社、大煉鋼鐵、市場形勢和教育革命五個問題展開大辯論,開展了向黨交心運動。這一年物理系成立了8個教研室: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金希聖)、普通物理實驗教研室(主任宋維光)、無線電教研室(主任樊明偉)、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汪正凡)、原子核教研室(主任姜國渭)、光學教研室(主任高嬰齊)、固體物理教研室(主任張崇年)、教學法教研室(主任潘友於)。
1960年7月1日,天津師範大學改名為河北大學,是我省惟一的綜合性大學,學制也改為5年。其時物理系設立了四個本科專業:①光學專業、②固體物理專業、③無線電物理專業、④原子核物理專業。這一年擴大招生,強調階級路線,物理系60級共招生205人,時稱"大肚子班"。後來提出要"瀉肚子",到1965年畢業時該年級因退學、留級、休學等原因只剩下139人。在文革期間,此事被說成是十七年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迫害工農子弟的典型例證。
1960年正值反右傾後期,學校的指導方針為"鞏固提高反右傾學習成果,在總路線光輝照耀下,爭取教育事業上的持續大躍進"。該年10月制定的"1961-1965發展規劃"中,曾規劃了成立"物理一系"和"物理二系"。其中物理一系設定原子核、工程物理和放射化學等三個專業,計畫到1965年三個專業在校生達到850人;物理二系設定物理、無線電物理和固體物理三個專業,到1965年三個專業在校生達1200人。該年還制定了"1960-1962年物理系招收研究生計畫",高嬰齊、張崇年等8位導師計畫到1962年共招收60名研究生,這一計畫並未施行
物理系"中級物理實驗教研室"於1960年成立,徐允貴先生任主任。
該年三月物理系三年級同學曾熱情地為階級弟兄輸血;該年四月天津火車站南貨場失火,物理系師生前去救火,不少同學中毒、受傷;這兩件事當時都被稱讚為"奏響了一曲共產主義的凱歌"。
1960年下半年國民經濟發生困難,開始貫徹艱苦奮鬥、節糧度荒的方針。學校因無煤暖氣停供,在學生中開始強調"勞逸結合",學校處於半停課狀態。
早春氣象(1961-1963)
經過五七年反右、五八年大躍進、五九年反右傾和六○年經濟困難之後,1961年6月,為了落實中央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貫徹落實"高教六十條",學校開展了思想政治整風運動。此運動的中心是尊重知識分子,發揮知識分子作用,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學校工作也因此出現新局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高教學質量和改進工作一時成為學校工作的重心,這一階段被廣大教師稱為"知識分子的春天"。
在1963年物理系的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了"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領導,加強教學計畫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大力培養提高師資水平,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做好專門組建設工作"的詳盡、務實的實施方案,並明確提出了要"保證教師六分之五的業務活動時間"和規定"講師以上的教師每年完成一篇科研論文"的要求。在1963年的河北大學科學討論會上,物理系有徐允貴、瞿建邦、張崇年、翟冬青、石最堅、郭雅生、袁照房、李佩璉、馬灃、高全生、張淑良、謝錦源、吳振球、王鳳鳴、樊明偉和吳恆顯等二十餘位教師宣讀了自己的科研論文。
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1963年,河北大學還從中國科學院系統引進了一批人才,物理系引進了吳振球、梁家昌、朱自熙、孟憲域等業務骨幹充實師資力量。這一年物理系教職工達到88人,其中教學人員72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16人、助教51人),黨政幹部4人,行政人員3人,教輔人員9人。其時孫仲階為總支副書記,殷學謙為系主任助理,系秘書由焦秀芳擔任,辦公室副主任為張振球,團總支書記為黃文超。
據1962年統計,物理系儀器設備價值達1105041.58元,其中一類儀器1621件,價值1084819.58元;二類儀器1409件,價值20223元。
山雨欲來(1964-1966)
早在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就出現了過分強調階級鬥爭的傾向。毛澤東同志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範圍中存在的階級鬥爭擴大化、絕對化,發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鬥爭以後提出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觀點,進一步斷言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資產階級都將存在並企圖復辟,黨內有修正主義分子。於是,就採取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戰略措施。包括提出革命接班人五條標準,在城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組織大學生下連當兵等。1965年三月到五月,繼文科學生下連當兵之後,學校又安排物理系二年級80餘人在青年教師王英民、劉萬州的帶領下分赴靜海縣唐官屯和滄縣駐軍某部插班,同解放軍官兵同吃、同住、同學習、同訓練。回校不久天津市民園體育場召開的全市大型集會上,由河北大學物理系民兵組成的方隊持槍進入會場,步伐整齊、號聲震天,整個會場歡聲雷動,當天的《河北日報》對此做了圖片報導。參加農村社教運動是在1966年初,當時除一、二年級外,高年級學生和相當一批幹部教師都去鹽山縣參加運動,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一個多月後才返回學校。
這一年(1964)物理系作為城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試點,開展了所謂"百日教改"運動,以批判所謂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為中心,鬥爭矛頭開始指向物理系黨政領導(總支書記楊克、團總支書記黃文超和辦公室副主任張振球)和黨內的業務骨幹(殷學謙、姜國渭、汪正凡)。
過分強調階級鬥爭的傾向在教育戰線也有明顯反映。當時招生強調階級路線,"非勞動人民"家庭出身或有海外關係的考生,即使學習成績優異也很難考取重點院校或保密專業。學校抽出相當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階級鬥爭教育,多次去天津三條石階級教育展覽館參觀。為了強調階級鬥爭和政治思想工作,1964年高等學校開始設專職輔導員,河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的李書堂成為物理系第一任專職輔導員。在社會的大氣候下,學校中的階級鬥爭的弦也是越繃越緊,似乎一場兩大階級較量的急風暴雨即將來臨。
文革初期(1966-1970)
1965年11月10日,《文匯報》刊登了姚文元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揭開了十年浩劫的序幕。但當時絕大多數師生並沒有對這篇文章特別注意。因為他們根本無法了解江青、張春橋在這篇文章背後的種種陰謀活動,更不可能了解毛澤東同志通過批吳晗來揭北京市委蓋子進而解決中央存在的所謂資產階級司令部這樣的政治意圖,故多將此舉視為一般的文藝批評活動。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報》用了三個版面批判鄧拓的《燕山夜話》和鄧拓、吳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記》。其來勢之猛使人們覺察到它不同於一般的文藝批評,似乎又要搞類似批判胡風反革命集團那樣的大動作了。廣大師生只是根據上級布置參加學習討論、組織批判等,對其真實含義並不清楚。
1966年4月18日,《解放軍報》發表題為《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積極參加 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文章,至此人們才意識到又要搞大運動了。當時物理繫緊跟形勢,層層發動,鼓勵人們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積極參加文化革命。此時學校還保持著正常的教學秩序,石最堅老師領導的二年級學生下廠實踐活動仍在照常進行。
196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播送了北京大學聶元梓等七人的大字報《宋碩、陸平、彭佩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當天,《人民日報》還發表了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這兩篇文章象兩顆重磅炸彈炸昏了人們的頭腦,很快將人們引入了長達十年的浩劫之中。當時有些課剛結束,正準備期末考試 ,第二天物理系就有十幾名同學找到學校黨委,要求停課搞文化革命,很快各系都停了課。當時校黨委對運動還有絕對的領導權,曾派兩名得力幹部進駐物理系學生宿舍了解情況、掌握動態。學生中揭露的各種所謂牛鬼蛇神的大字報掛滿了各個教室(當時提出內外有別,大字報不許貼在室外)。主要矛頭先是在學生內部,很快又波及到教師中的所謂反動學術權威,物理系主任張崇年和青年教師李佩璉等受到衝擊。在學校範圍內,則是在校黨委領導下批判副校長戴樹仁和宋史專家漆俠等。後來北京大學法律系來了七個學生,指責校黨委捨車保帥只打死老虎,把矛頭指向校黨委和書記李澤民。由於對校黨委的不同看法,民眾之間你爭我辯情緒激昂,有時徹夜不眠,局部武鬥時有發生。民眾很快分化為兩大派,對立鬥爭多年不熄。由於河北大學在天津分為馬場道和六里台兩個校區,兩派民眾各居一方,校內直接大型武鬥才基本上沒有發生。隨著"斗、批、改"的深入,我系許多幹部教師和學生受到衝擊:總支書記楊克和黃文超、張振球三同志被打成資產階級當權派,張崇年、高嬰齊等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青年教師劉家桐、李佩璉、薛洪興等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還有所謂"國民黨殘渣餘孽"、"反黨小集團"等不一而足。據不完全統計,文革中 明確處理過的教工達23人,學生十多人。
原定半年的文化革命搞了一年多還沒個眉目,而且全國大亂、武鬥升級,多數民眾對文革中的沖衝殺殺開始感到厭倦,實際上的逍遙派越來越多。人們紛紛利用各種合法的或不太合法的方式避開當時的鬥爭旋渦而尋求解脫。有的在宿舍里念書焊電路,有的自發組織起來帶上午飯下工廠勞動。物理系部分師生還組織了"無線電專業委員會",硬是把一大批學生拉到實驗室學習電路和下廠實習。還有不少人加入步行長征串聯的隊伍。後來學校又組織了北上遵化、薊縣教改小分隊和南下沙河鬥批改工作隊以及赴天津鋼廠教改小分隊等。儘管這一切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不可能不打上左的印記,但也說明了廣大民眾對那種你爭我斗的局面不感興趣了,是對文革的一種消極抵抗。
1968年軍工宣隊開進我校,河北大學於同年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物理系先後由田國慶和魯乾等擔任領導工作,直到1970年遷校保定為止。
文革後期(1970-1978)
1970年7月,六九、七○屆畢業生開始分配,留校的同學組成"學生連",並參加9月份開始的"一打三反"運動。該年10月26日,河北大學根據上級指示開始由天津遷往保定,12月底搬遷基本完成。
物理系搬至保定後,受當時流行的"電子中心、雷射萬能"說法的影響,分為兩個系:由原物理系無線電專業和固體物理專業組建成無線電電子學系,物理系的原子核專業和光學專業組成現代光學系。時間不久現代光學系名稱取消,重新改為物理系。
搬遷到保定後,大學開始從工農兵中招生。1970年12月5日,物理系首批工農兵學員30人入學,以後又陸續招收了五屆(七二級32人、七三級36人、七四級31人、七五級30人、七六級52人)。前五屆工農兵學員均為光學專業,七六級則分為光學與物理兩個專業。
1971年6月2日,4800部隊軍宣隊進駐我校接替原1591部隊軍宣隊。8月16日,保定604廠工宣隊也進駐我校接替邢台水泵廠工宣隊。1973年3月13日,根據上級指示軍、工宣隊撤離河北大學。1974年2月14日,保定604廠工宣隊再次開進河北大學,直至1977年12月3日最後撤出。
搬遷到保定後,物理系領導為李保生(實際主要是軍、工宣隊負責),1972年底李保生調往唐山礦冶學院,改由原河北省委幹部何建輝和楊惠清負責。1976年初,楊惠清調出,徐景智接替楊擔任物理系總支副書記。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物理系班子調整,原軍體教研室主任何漢孫於1978年1月接替何建輝擔任總支書記,原物理系主任助理殷學謙(分家時分到電子系)調到物理系任系主任。1978年,物理系重新組建了七個教研室:光學專業教研室主任吳振球、孔鳳翔;物理專業教研室主任陳衡;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金希聖;無線電教研室主任範本浚;數學外語教研室主任郭豫敏;中級物理實驗教研室主任瞿建邦、范韻言;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汪正凡。這一年,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除在校內組織補課進修外,還派出部分青年教師到南開大學進修。學校的教學與科研開始步入正軌。
1978年12月,河北大學召開落實政策大會,為158位在文革中被錯誤批鬥的同志平反並恢復名譽。其中涉及到物理系的有:楊克、黃文超、張振球(三人曾被誣為楊黃張反黨集團);李佩璉(誣為現行反革命分子);郭雅生(曾被錯誤地做為反革命分子批鬥);馬灃(誣為反動學術權威);高嬰齊(誣為反動學術權威);劉宇鈞(誣為歷史反革命);強春生(誣為反對工人階級領導);馬全喜(誣為反對工人階級領導)。在同一次大會上,還宣布了天津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原物理系教師劉家桐(因污為反革命罪被判刑)無罪釋放的決定。
1977年,中央決定高等學校恢復入學考試制度,被物理系錄取的首屆同學56人於1978年3月12日進入物理系學習。
在粉碎"四人幫"之際,物理系科研工作也有了起色。在1976年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教育局下發的通知中,物理系有8項科研課題被列為重點項目(當時全校只有10項):6328AHe-Ne雷射器;紅外接收器件;二氧化碳雷射掃瞄器;雷射瓦斯報警器;雷射手術刀;紅外自動導向座車;雷射育種;小功率紅外光源研究。其中前六項被河北省科委列入1976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78年,河北大學對科研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以及優秀項目進行表彰,物理系電致發光科研組和靜電科研組兩個集體,吳振球、時琴聲、楊秀文、李新華、朱自熙和瞿建邦等六位個人以及"雷射器研製與套用"和"保定造紙廠技術革新"兩個項目均受到表彰。
來保之前,物理系教職工總數達到102人,到保定分為兩個系之後,物理系留有教職工4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10人,助教27人,實驗員3人,行政管理人員4人,資料員3人)。後來,一部分教師調回天津,一部分教師從校外調入,六九、七○屆等一批畢業生留校工作,加之來保後又從保定地區招收了一批工人,到1975年8月份統計,全系有教職工8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9人,教員1人,助教52人,教輔2人,工人14人,系務員1人,資料員2人,政工幹部6人)。
1978年,全國部分高等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物理系組成了以吳振球先生為首的導師組組織招生工作。物理系首批錄取的碩士研究生五人(傅廣生、張存善、劉洪慶、朱昌等)於1978年正式入學。1981年,全國首批申報研究生學位點,物理系申報的光學專業碩士點被批准(此次河北大學僅批准了兩個碩士點),這不僅使物理系的研究生教育走向正軌,也為物理系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機。
三中全會以後(1979-1999)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我國高教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1979年3月,物理系正式成立了以吳振球副教授為主任的雷射研究室(1982年3月吳振球先生逝世後,由我系自己培養的第一屆碩士畢業生傅廣生擔任該室主任)。該室從成立之日起就成為物理系科研工作的龍頭和研究生培養基地,並以此為依託,組建了光學與材料物理省級重點學科(1994年),申報了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以及電漿物理學碩士點(2000年經河北省學位委員會批准)。
恢復高考制度之後,本科招生專業仍然為光學和物理兩個專業。到1988年光學專業改為套用物理專業。該年物理系又申報了一個本科專業:套用光學專業,該專業獲批准後,當時並未招生,到1995年才開始招收套用光學專業的本科生。1998年全國專業目錄調整之後,套用光學專業又改名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八十年代初期,鑒於實驗技術人員青黃不接,物理繫於1983年開始招收"實驗技術"專業專科學生。招了四屆之後,教輔人員趨於飽和,遂從1987年開始又改為招收"套用物理技術"專業專科學生,該專業一共招了八屆。至此物理系合計招收專科學生十二屆總計364人。
在本、專科教學中,物理系廣大教師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教書育人,取得了豐碩成果。物理系的《電磁學》課程被評為河北大學名牌科;《高等數學》和《量子力學》課程被評為河北大學一級課。物理系先後有三人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郭豫敏、傅廣生、謝蘇齡)。謝蘇齡教授敬業愛崗,潛心研究教學規律,曾擔任國家教委理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之中,深受同學好評。河北大學為其組織的教學成果展覽曾專門接待了全省各高校校長和教務處長組成的參觀團。
在物理系的畢業生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如郄秀書同學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後因工作成績突出,被授予中國科學院"十佳"傑出青年,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2000年3月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巾幗英雄表彰大會上,郄秀書同學被授予全國巾幗英雄並做為三名發言代表之一,在大會上介紹了自己的先進事跡。尉長江同學在國外做訪問學者期間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研究論文多次發表在世界權威學術刊物上,他的工作受到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好評。
物理系的科學研究工作在三中全會以後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我系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在科學研究領域做出了許多優秀的成績。吳振球、朱自熙先生參加了1978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我系固體發光研究室的科研項目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吳振球先生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國際雷射會議,他所主持的研究項目"超小型氦氖雷射指示器"的研究成果在大會上的使用引起了強大的反響,與會各國專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河北日報》對此進行了報導。此項目還榮獲了北京軍區科研成果三等獎。
九十年代以後,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式下,高校科研開始向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套用傾斜。徐景智同志經過十餘年潛心研究並主持開發的"物理肥料"研究課題在推廣套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項成果曾被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和省級多種新聞媒體報導。
從三中全會以後到一九九九年,物理系共承擔了各種科研課題80項。其中縱向科研課題34項(國家級科研課題2項,省級科研課題11項),橫向和自選科研課題46項。在所承擔的各類課題中有4項獲省部級獎勵;14項科學研究成果通過省級以上鑑定;5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在這二十年里,物理系教師在諸如《Physical Review》、《Appl.Phys.Lett.》、《Chem.Phys.Lett.》、《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中國科學》、《物理學報》、《中國雷射》、《半導體學報》等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800餘篇。
自1978年招收研究生以來,物理系共培養41名碩士學位研究生,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培養2名博士研究生。這些畢業生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我系的首屆碩士畢業生傅廣生同志在光與材料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現為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光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光學學會基礎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獲"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光榮稱號和"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等多種榮譽。截止到2000年9月物理系共有在校研究生50人(其中光學工程專業博士生4人,光學工程專業碩士生6人,光學專業碩士生40人)。
1978年物理系恢復教研室建制時,普通物理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都劃為普通物理教研室管理。19XX年,鑒於普通物理實驗的教學任務面向全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增加,遂將普通物理實驗教學部分從普通物理教研室分離出來,正式成立普通物理實驗教研室。19XX年,學校統一將外語教學任務劃歸公共外語教研室承擔,原數外教研室改為數學教研室。1998年,因數學教研室主任孟憲禮調出物理系,又將數學教研室與理論物理教研室合併成立理物數學教研室。河北大學搬遷到保定以後,物理系成立了場致發光研究室(主任為朱自熙),1985年,該研究室從物理系分離出去,成為學校直屬研究室。後來,物理系又成立了靜電研究室(主任為瞿建邦),該研究室後來成為學校直屬的靜電研究所。
1978年,高等學校恢復職稱評定工作,文革期間積累的大量職稱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到1983年職稱評定工作暫時凍結時為止,物理系教師的職稱結構已基本趨於合理。其時物理系教職工總數為115人,其中教師編制的72人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8人,講師27人,助教36人。截止到1999年,物理系教職工總數為68人,其中教學科研編制的44人(教授6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23人,副研究員1人,講師9人,助教4人);實驗技術人員17人(高級實驗師4人,工程師1人,實驗師8人,助理實驗師1人,實驗員3人);黨政幹部2人(內有1人為副教授職稱);工人4人;資料員(館員)1人。
八十年代以後,物理系陸續聘請了國內外一些知名學者來系講學或擔任兼職教授。他們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斯坦菲爾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霍裕平教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徐積仁教授、中科院半導體所王啟明院士、南開大學母國光院士、中國工程院鄒競院士等。
註:
本院史形成於河北大學八十年校慶之際,為院史編寫組利用暑假期間集體完成,執筆人:薛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