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遜集團在舊中國

內容介紹

沙遜集團是舊中國英國資本中的一個主要企業集團,其活動經歷過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的各個歷史時期,它的歷史不僅反映了它本身活動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外國資本一個多世紀來在舊中國活動的特點,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書作者是在改革開放後的肋年代初國家強調調查研究的大好形勢下,得到了上海市房地產局等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花了兩年多時間查閱摘錄了沙遜集團遺留在上海總部的沙遜洋行檔案,蒐集到了一定數量的該集團檔案資料,採訪了一些該集團的老職員,參閱了一些有關時期的中外報刊和著作,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一些比較全面和系統的綜合分析。也許可以說,本書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舊中國一個典型外資大企業集團的調查研究專著。
本書共分八章,約16萬字。
第一章“沙遜集團概況”從一開始就指出,沙遜集團同怡和集團一樣,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就進入我國,以經營鴉片走私起家,鴉片戰爭後憑藉不平等條約的特權和英帝國的支持而逐步膨脹起來,至20世紀30年代左右,已儼然成為遠東的一大財閥。本章據著名猶太史學家羅思所著《沙遜王朝》等資料考證,沙遜家族祖先和世界上其他猶太人一樣原在世界上遷徙不定,後在巴格達定居數百年,一直擔任著巴格達的首席財政官。由於當地反猶活動日趨激烈,家族遷往印度孟買定居,不久加入英國籍,並在孟買設立沙遜洋行,進人對華貿易領域,鴉片戰爭後即來上海設立分行。沙遜集團1872年又創辦新沙遜洋行,開始大規模的在華企業活動。到1940年前後,新沙遜洋行在印度,香港.上海等地所擁有的全部資產,約合當時的法幣50億元。第一章中專門有一節分析了新沙遜洋行的崛起和發展概況,共分三個階段,即(一)1872-1880年,以鴉片貿易為主的奠定基礎階段; (二)1880-1920年,上海業務轉入房地產的階段;(三)1920年以後,在上海大力發展房地產並廣泛投資於工業、金融的階段。
第二章“沙遜集團鴉片與其他進出口貿易的興起和衰落”,根據《海關貿易冊》和英國《藍皮書》中的歷年鴉片進口統計分析得出,舊中國鴉片貿易進口,19世紀70年代時還在上升,80年代開始下降,這與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廉價的中國自產鴉片有關。作者估汁了1840-1914年間75年的鴉片進口總量,沙遜集團進口的鴉片占全部鴉片進口的比重和鴉片商的利潤率,得出沙遜集團的鴉片總利潤高達1.4億銀兩,年平均約200多萬銀兩,這筆巨額利潤為它在印度經營的紡織業,在上海經營的房地產業以及後來在上海進行的工業等方面的投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章“沙遜集團的房地產經營”分析了上海公共租界的捐稅、土地估價和房地產的關係以及20世紀30年代前後沙遜集團擴大租地造屋和興建高層建築的活動,使集團在解放前上海28幢十層以上高層建築中占了6幢,獲得了巨額房產收益,成為上海的房地產大王。作者根據沙遜有關檔案,不同年份的房租收入,推算出1921年前四十四年的房租淨收人為1。098萬銀兩, 1921-1941年間的房租淨收入達4,745萬元,後一期間還有倒賣房地產利潤2,094萬元,而這一時期高層建築所投入的建設資金不過2,716萬元,說明投資資金的來源還是來之於中國人民。
第四章“沙遜集團的工業投資”分析了沙遜集團1923年之後的工業投資一般都具有壟斷性的特徵,又都與廣大居民的日常生活關係極為密切。一是壟斷市內公共運輸。沙遜集團設立英商中國公共汽車公司的目的是為了長期在上海壟斷公共汽車的經營權.並通過發展公交運輸,使其房地產不斷增值。二是發展汽車銷售行業。沙遜集團在上海設立的利口威機汽車行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英國奧斯汽車公司的特約經銷商。三是壟斷貨運,駁運和倉庫業務、沙遜集團通過控股的辦法控制了會德豐、上海拖駁公司,茂泰洋行,從而壟斷了上海很大一部分的貨運、駁運和倉庫業務。四是壟斷飲料工業。沙遜集團也是通過控股辦法控制了正廣和公司和上海啤酒公司。作者指出,沙遜集團對上海人民的日常生活,不僅是“住”,在“行”和“吃”方面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第五章“沙遜集團的金融活動”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末沙遜集團獨資金融機構的創辦及其作用,指出由於子公司的不斷增加,資產的不斷擴張,業務範圍的不斷擴大,沙遜集團需要有若干金融機構作為管理中樞,以便為其所屬企業籌劃和調度資金,並向它們發號施令。除新沙遜洋行為沙遜集團領導機構外,這些金融機構包括遠東營業有限公司、上海地產銀股份有限公司,漢彌爾登信託有限公司及新沙遜銀行。另外,為了吞併更多的企業,擴張其實力,沙遜集團還糾集了一批二,三流資本集團,於 1930年合資創辦了兩家投資公司,即中國國際投資信託公司和揚子銀公司,從而使沙遜集團能以很少資本,統治巨大的生產部門.並組成以沙遜集團為核心的資本聯盟。作者還分析了沙遜集團金融資本大量發行公司債的活動,操縱股票市場大做空頭買賣的活動,以及圖謀控制中國幣制的“鎊券計畫”的出籠始末。
第六章“沙遜集團的買辦和洞庭山幫”分析了新沙遜洋行買辦所承擔的任務及這些買辦的特點,指出新沙遜洋行第一任買辦沈二園是上海洞庭山幫的鼻祖。洞庭山幫是以蘇州洞庭山沈,席兩家為首的上海買辦集團。從19世紀70年代起,洞庭山幫幾乎完全壟斷了上海外商銀行和新沙遜洋行的買辦職務。沈、席兩家為姻親。沈氏祖孫三代都為新沙遜洋行的奠基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席家則壟斷了滙豐銀行買辦職務,其他姻親同鄉則分別擔任其它外商銀行的買辦。作者指出,這樣一個結合體對舊上海經濟發生了很大影響,成為帝國主義在舊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進行經濟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七章“沙遜集團的英鎊投資和兩次撤退”分析了到20世紀30年代初,由於中國國內政局動盪和日本的對華軍事侵略迫在眉睫,沙遜集團開始轉變策略,一部分資金以英鎊投資的形式轉移國外,到1938年時已高達115萬英鎊。太平洋戰爭前,沙遜集團預見戰事的到來,1939年起開始了第一次撤退行動,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房地產基本保留,少量脫手。二是大量拋售各附屬企業和投資關係公司的股票。抗戰勝利後,沙遜集團看到我國人民的民族覺悟空前高漲,過去的特權不復存在,乃將各直屬公司全部遷往香港,並儘量壓縮上海業務,最後發展到第二次的撤退。這次撤退在房地產方面的特點是不但將擁有的產業,而且將華懋地產公司的股權大量拋售。
第八章“結束語”中,作者指出沙遜集團這個跨越多種行業和數個國家的企業集團在形式上頗類似當今的跨國公司,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它有兩大特點。一是用中國人之財剝削中國人民。二是用少量資本控制大筆資金。作者也指出沙遜集團在舊中國的活動對舊中國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嚴重影響。一是沙遜通過不斷匯出利潤和兩次撤退,將其從中國聚斂的財富大部分輸出國外,對當時中國國際收支的嚴重不平衡有較大關係。二是沙遜集團輸入的鴉片損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腐蝕了中國社會的肌體。三是沙遜集團的其它企業活動雖不似鴉片貿易那樣臭名昭著,但大多是非生產性的,對中國經濟來說,它很少有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刺激商品經濟發展等積極的一面。
本書附錄包括新沙遜洋行與買辦簽訂的契約,租地造屋契約.沙遜集團直屬公司,附屬公司及投資相關公司共52個單位的中英名稱對照表等,還附有本書31個表格的目錄及主要參考書目。
本書曾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78—1984年)著作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