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糖桔瘡痂病

本病是柑桔類的主要病害,主要為害春梢、晚秋梢、冬梢的嫩葉,花和幼果。 瘡痂病的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一種真菌。 (3)噴藥防治:本病僅侵染幼嫩組織,因此,必須做好春梢、晚秋梢及幼果期的噴藥保護工作。

沙糖桔瘡痂病簡介

沙糖桔瘡痂病主要由真菌中痂囊腔菌屬(Elsinoe)和痂圓孢屬(S-phaceloma)引起的植物病害。細菌中黃色單胞桿瘡痂病菌屬(Xanthomonas)和放線菌中的鏈黴菌屬(Streptomyces)也能引起瘡痂病。受害部位形成粗糙、稍隆起、瘡痂狀或木栓化、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中央開裂或下陷。以莖莢、瓜果、塊根、塊莖受害後的症狀最為明顯。嚴重時病斑連成片、果實畸形、肉質根莖發育不良。葉片受害造成歪扭,幼株致死。常見的有柑橘瘡痂病、葡萄黑痘病,其他還有大豆黑痘病、核果類瘡痂病、馬鈴薯粉痂病等。病菌在病殘組織內或枝條中越冬,地上部分的病菌通過風雨傳播,地下部分的病菌靠土壤中水分的移動及地下生物的活動傳播,帶菌種子或患病種薯可遠距離傳播。一般通過清除病殘組織、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增施有機肥料、生長期噴藥等措施防治。

概述

本病是柑桔類的主要病害,主要為害春梢、晚秋梢、冬梢的嫩葉,花和幼果。發病嚴重時引起大量落葉、落花、落果,被害果實畸形,品質變劣,商品等級低。此病在中國長江流域兩岸省市的低溫地區發病較嚴重。

病原

瘡痂病的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一種真菌。

病狀

受害葉片初期出現水漬狀圓形小斑點,後變成蠟黃色。病斑隨葉片的生長而擴大,並逐漸木栓化,向葉片一面隆起呈圓錐狀瘡痂,另一面則向內凹陷,病斑多的葉片扭曲畸形,嚴重的引起落葉;幼果受害初期產生褐色斑點,逐漸擴大並轉為黃褐色、圓錐形、木栓化的瘤狀突起,形成許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突,引起果實發育不良、畸形,造成早期落果,後期果實品質變劣。

發病規律

病菌在病部組織內越冬,發育最適溫度為16~23℃,當春季陰雨潮濕天氣氣溫在15℃以上時,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昆蟲傳播本病。春季空氣濕度是決定發病嚴重與否的主要因素。春梢及晚秋梢抽吐期如遇陰雨連綿、早晨霧重則此病流行,夏梢期由於氣溫高極少發病。

防治方法

(1)注意苗木選擇:新建果園應選用無病苗木,避免在病區運苗和取接穗。

(2)加強栽培管理:做好冬季清園修剪工作,剪除的病枝、落葉要集中燒毀。疏刪過密枝條,提高樹冠內部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樹冠內空氣濕度。

(3)噴藥防治:本病僅侵染幼嫩組織,因此,必須做好春梢、晚秋梢及幼果期的噴藥保護工作。第一次噴藥在春芽長2毫米時,第二次在謝花期,晚秋梢期噴藥視天氣而定。可供選用的農藥有:受侵染前噴0.3~0.5%倍量式波爾多液,或30%氧氯化銅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預防保護。已浸染的可噴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內吸殺菌劑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