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歷史

沙烏地阿拉伯歷史

20世紀以前的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他的繼承人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並逐步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16世紀阿拉伯半島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1446年前後,沙特家族的祖先離開半島東部卡提夫,來到內志地區的瓦迪-木勒噶河谷附近定居,並將這個地方定名為德爾伊葉。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沙特家族成為內志地區三個最有勢力的家族之一。18世紀上半葉,在內志地區出現了伊斯蘭教的一個新教派-瓦哈比派。瓦哈比派作為實現政治統一的思想武器,被沙特家族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沙特家族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沙特家族的首領先後征服內志,占領利雅得,並襲擊科威特、卡爾巴拉,吞併了哈薩,攻克麥加和麥地那,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整個漢志,於1811年建立了第一個沙特家族統治的瓦哈比派王朝。

沙烏地阿拉伯歷史

正文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面積2149690平方公里。人口1082萬(1984),絕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首都利雅得

沙烏地阿拉伯歷史沙烏地阿拉伯歷史
20世紀以前的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公元 7世紀,穆罕默德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他的繼承人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並逐步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16世紀阿拉伯半島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1446年前後,沙特家族的祖先離開半島東部卡提夫,來到內志地區的瓦迪-木勒噶河谷附近定居,並將這個地方定名為德爾伊葉。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沙特家族成為內志地區三個最有勢力的家族之一。18世紀上半葉,在內志地區出現了伊斯蘭教的一個新教派-瓦哈比派。瓦哈比派作為實現政治統一的思想武器,被沙特家族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沙特家族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沙特家族的首領先後征服內志,占領利雅得,並襲擊科威特、卡爾巴拉,吞併了哈薩,攻克麥加和麥地那,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整個漢志,於1811年建立了第一個沙特家族統治的瓦哈比派王朝。
沙特家族的征服活動,激怒了奧斯曼蘇丹。蘇丹命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前往征討。經過7年戰爭,埃及軍隊於1818年 4月夷平了沙特王朝的首都德爾伊葉。沙特家族被迫逃往科威特和波斯灣的沿海城鎮。1845年,沙特家族從埃及征服者手中收復了內志中部地區,恢復了對利雅得的統治,並把利雅得作為沙特王朝的第二個首都。後因沙特家族內訌,北方沙馬爾部落的拉希德家族乘機在內志興起,占領了利雅得。沙特家族再次流亡科威特。
20世紀以後的沙烏地阿拉伯 20世紀初,伊本·沙特成為沙特家族的首領,他率領沙特人於1902年收復利雅得,1906年擊敗拉希德家族,恢復了沙特家族在內志的統治地位。為鞏固已取得的政權,消除部落各自為政的分裂狀態,1910年成立了“伊赫萬·陶希德”(一神論兄弟會),而後又建立了伊赫萬的農墾區“希吉來”,使加入伊赫萬的遊牧民轉入定居,從事農業。“希吉來”實為宗教、政治、經濟、軍事的綜合體。最初的希吉來設在阿爾塔維亞,1939年發展到140多個。伊本·沙特的士兵主要從希吉來徵召。士兵自備武器、乘騎和口糧,在戰爭中每人可分得一份戰利品。1915年英國強迫伊本·沙特簽訂“友好同盟”條約,並承認他對內志、哈薩等地的統治;伊本·沙特則同意不與其他國家簽定協定、進行談判和提供租讓權,不侵犯英國在阿拉伯半島的“保護地”。1920~1922年,伊本·沙特徹底征服了拉希德家族。1924年9月起,他率兵進攻漢志王海珊的屬地,先後占領了塔伊夫、麥加、麥地那吉達,以後又兼併了阿西爾,被擁戴為漢志王和內志及其屬地的蘇丹。1927年5月,他和英國在吉達簽訂友好條約,英國承認他作為漢志和內志及其屬地之王的完全獨立地位。1932年 9月,正式定國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伊本·沙特國王注意同鄰國結好;整頓行政機構,建立內閣制度,劃一全國行政;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發展交通、郵電、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1933年,把面積93.2萬平方公里的石油開採權租讓給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期限為66年。該公司於1938年在哈薩的達曼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石油的發現和開採使沙特王國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沙特(1953~1958,1960~1964在位)、弗薩爾(1958~1960,1964~1975在位)、哈立德(1975~1982在位)先後繼任國王。1982年 6月哈立德病逝,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繼位。對內鼓勵私人投資發展經濟;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維護民族獨立,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加強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團結。
經濟 沙烏地阿拉伯以“石油王國”著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銷售量最多的國家之一(見彩圖)。1984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231.51億噸,天然氣儲量為 34885億立方米。石油收入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1981年石油產量達 4.9億噸,收入1032億美元。1983年以來,受石油價格下跌影響,產量和收入銳減,1985年產量為1.65億噸,收入340億美元。巨額石油收入使沙烏地阿拉伯從傳統的落後的農牧業經濟迅速向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轉變,到7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人均國民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090億美元,人均收入 10074美元。沙特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制定了龐大的經濟發展計畫。近年來,沙特政府實行經濟多樣化政策,重點發展現代工業和基礎工業,以逐步改變單純依賴石油收入的狀況,建立現代化、多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

沙烏地阿拉伯歷史沙烏地阿拉伯歷史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