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溝段式板凳龍

沙溝板凳龍是沙溝古鎮深厚文化底蘊的結晶,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獨特的水鄉風情。“板凳龍”有它的獨特性,為了表演方便,在“拜香凳”兩隻腳中間加了一個橫撐,以利於一隻手高舉,在出會隊伍排列上,人少則組成獨龍騰空,二龍戲珠造型,後來,人們又把“板凳龍”的形式變為文藝表演形式搬上戲台。為了將表演更加藝術化,把小凳改成大寫的凳子,在龍的造型上也由簡陋粗糙向精繪細制過渡,使龍的形象更加豐富。

沙溝板凳龍是沙溝古鎮深厚文化底蘊的結晶,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獨特的水鄉風情。“板凳龍”有它的獨特性,為了表演方便,在“拜香凳”兩隻腳中間加了一個橫撐,以利於一隻手高舉,在出會隊伍排列上,人少則組成獨龍騰空,二龍戲珠造型,後來,人們又把“板凳龍”的形式變為文藝表演形式搬上戲台。為了將表演更加藝術化,把小凳改成大寫的凳子,在龍的造型上也由簡陋粗糙向精繪細制過渡,使龍的形象更加豐富。

歷史由來

沙溝段式板凳龍起源於明朝沙溝東嶽廟,鎮上的男女老少來廟燒香磕頭,祭拜時每人總要帶著一張“拜香凳”磕頭,謂之“叩拜香”。因為拜佛的人多,所以大殿上擺下的小凳也多。當人們每磕過一次頭站起來時,發現擺在地上的小凳,彎彎曲曲,很象一條條龍的形狀,於是,人們把這種現象和東嶽菩薩是神龍化身聯繫起來,以為這是神的造化、龍的顯靈。這就是“板凳龍”的雛形,民間藝人李兆龍綜合了眾人的智慧,在出會時給每個“拜香凳”的凳面上糊上一層白紙,又在上面粘上紅、黃、青、藍等色彩的鱗形紙片,巧妙地設計出一條條形態各異的“板凳龍”。至今,沙溝民間一直流傳著“李兆龍,會造龍”的神奇故事。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對“板凳龍” 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進行了發掘整理,在保留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加入現代表演形式。參加十運會揭徽儀式、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文藝演出,多次應邀赴省、市大型活動演出。沙溝“板凳龍”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