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古橋遺址

沙河古橋遺址

沙河橋遺址位於我市秦都區釣台鎮資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它是198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沙河橋遺址位於鹹陽市秦都區釣台鎮資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它是198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

1986年元月,在沙河古道先後發現兩座罕見的秦漢時期的大型木橋建築,這兩座木橋遺址是鹹陽秦都區釣台鎮王道村農民在淘沙賣沙時發現的。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清理,一號橋現暴露出木橋樁16排,112根,每排間距3—6米,已經露出的木樁高2米左右,直徑為40厘米。橋樁上端殘缺不全,有火燒痕跡,橋面已不復存在。橋南端最末一排橋樁內外共發現7塊約700×110×7厘米的巨型鐵板,重約2-3噸。二號橋在一號橋東300米處,已發現5排41根木樁,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樁高2-3米,還發現9.54米方形大橋樑一根、卯俱在。兩座橋均寬16米,據文獻所載,根據當時河道的寬度推測,這座橋長約500米。發掘清理中,在橋址附近還出土有秦漢時期的銅器、鐵器、磚瓦等文物100件。出土文物中磚瓦數量最多,地面上到處可見。其中時代最早的是變形夔紋瓦當,五角水道,素麵半瓦當,繩紋簡瓦,板瓦等,它們的形制與秦鹹陽遺址出土的同類文物幾乎完全相同,其時代當為戰國晚期和秦代。尤其值得人注意的是在一號橋南30米處發現一件大型銅飾件。銅件外形呈葉狀,長116厘米、寬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兩面都鑄有精美的花紋。一面為簡化夔紋,另一面是三角形幾何紋,畫面由細線,連珠,運雷等紋樣組成。這有秦雍城出土的銅器和秦鹹陽出土的空心磚,方磚上的紋飾風格大體相同。這件器物可能就是古橋本身的建築裝飾的附屬器件。

古橋歷史

這兩座古橋,志書無記載。根據碳同位素年代測定數據為:一號橋2120+80年,二號橋為1990年+80年。兩個數據都沒有超出秦至西漢的年代界限,與文物形制反映的時代基本吻合,經過深入的調查考證,我們認為,一號橋始建於戰國末期或秦遷都鹹陽後不久,毀於秦末農民起義的項羽“火燒鹹陽”。二號橋始建於西漢初期或中期,毀於西漢末年的王莽變亂。這兩座古橋雖位於現在的沙河古道,根據文獻記載,並結合實地考察,有專家認為,古橋所在的現今沙河曾是古豐水的主河道,這兩座橋就是秦漢時期首都鹹陽和長安去往皇家園林上林苑和長楊宮,五柞宮,黃山宮及巴蜀等地跨渡灃水的古灃水橋遺址;也有專家認為,沙河古橋是漢唐時期的西渭橋。

文物價值

據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唐寰澄先生研究考證,這兩座秦漢古橋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結構橋樑,在人類交通史,世界橋樑史上都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