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五兄弟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五兄弟中的老大,當代傑出的書苑宗師。老二沙文求(1904-1928),化名史永。早期中國共產黨黨員,廣州起義中犧牲的著名烈士。老三沙文漢(1908-1964),原名文源,化名陳叔溫、張登。長期從事對國民黨軍隊的策反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為浙江省第一任省長。老四沙文威(1910-1999),1925年加入共青團,長期從事共產黨的情報工作。老五沙文度(1913-1943),化名陳正煦。是徐悲鴻的得意門生,中共黨員。
歷史沿革
在梅溪水庫的東側,有一個沿崇山而築的村莊,這便是著名的沙村。據《沙氏家譜》記載,沙氏家族在南宋時由蜀遷移到寧波,已有800多年歷史,沙村因村民多姓沙,故以沙村名之。沙村不僅以“沙氏五傑”聞名,而且也因其是我區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的誕生地而富有歷史意義。沙氏故居就位於沙村,是沙氏五傑(沙孟海、沙文求、沙文漢、沙文威、沙季同)的故居。沙文求、沙文漢、沙文威、沙季同在母親陳齡的支持下,在大革命期間相繼參加革命。沙氏故居原是沙文求烈士故居,1984年被鄞縣人民政府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入鄞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3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該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更名沙氏故居。
結構布局
沙氏故居是一幢二進四開磚木結構的舊式樓房,座北朝南,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前面的一進原來有平屋,因白蟻侵蝕已經拆除改為天井,後進樓房是沙氏兄弟出生、居住、生活過的地方。故居共有二樓,樓下共有三間,堂屋正中間懸掛著一幅沙文求烈士的放大遺像。遺像下面的茶几上,放置著一尊沙文求塑像,出自沙耆之手。中堂右側的廂房為接待室,裡面懸掛著沙耆親手畫的沙文求烈士油畫像;廊柱上掛著沙孟海敬錄的毛主席詩句“為有犧牲多壯士,敢於日月換青天”的楹聯。還有市、區有關領導為故居所作的題字十餘幅。中堂左側的兩廂房內設為陳列室,用固定的展覽版面28塊,分為三部分介紹了沙文求烈士偉大、光輝的一生。第一部分:矢志救國,鍛鍊成長,共8塊版面;第二部分:返回故鄉,從事農運,共6塊版面;第三部份:鏖戰羊城,烈火永生,共14塊版面。櫥窗內有沙文求烈士少年求學、工作時候的作業簿、筆記本;有他給兄弟以鼓勵並自勉的親筆信、書籍及農運起義時用過的工具、刀具等。故居的樓上,東邊一間陳列著沙文求烈士的遺孀王彌的遺像以及生平事跡介紹,還有一些舊式床、寫字檯、櫃、櫥等。西邊的一間陳列著沙氏兄弟使用過的一些生活用品及家具十餘件。二樓中間兩間廂房陳列著大哥沙孟海、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五弟沙季同以及沙文漢的夫人陳修良的事跡,掛有沙文漢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合影照,櫥窗里還陳列著江澤民總書記在上海探望沙文漢夫人陳修良的照片和沙文漢、陳修良選集以及他們讀過的書籍等。故居後邊的圍牆內,還有一株銀杏樹,這是由沙文求烈士在當年親手栽植的。如今已經乾壯葉茂,蒼翠蔥蘢。
今日新貌
近年來,塘溪鎮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沙氏故居修繕工作及名人資源挖掘工作,充分發揮沙氏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每年組織黨員民眾在故居開展名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故居也相繼成為鹹祥中學、塘溪中學、塘溪鎮的學生德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區內外單位來到沙氏故居追尋名人蹤跡,學習名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