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旺村

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總產8萬公斤。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任姓來此建村定居。因村周圍沙子較多,故命村名沙窩。建國後,因此名不雅,改名沙旺村。清康熙初年,于姓14世祖於大羊自郭城遷來,後姜姓自萊陽遷入。
沙旺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7°03′。東南與後夼村相望,西北與土堆村山嵐相連,西南與桂山村接界,北與東劉家村相鄰。隸屬郭城鎮。西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44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公頃,山嵐40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有160戶,人口434人。有於、姜、劉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于姓。

大事記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47年開展土改複查。
1954年成立兩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7年投資2萬元,拓寬南北連村路2公里、環山路5條。 1999年4月投資1.3萬元,建大口井1個。 同年投資1.5萬元,購脫穀機3台。 同年修環山路6條。
2000年投資3萬元,疏寬河道,架河橋2座。
2002年投資2萬元開發果業。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3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總產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250公斤,總產10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09公斤,總產20.4萬公斤。 1983年以來,黨支部、村委會發動民眾擴大果園面積,改良蘋果品種。200 0年,全村蘋果園總面積達到4公頃,蘋果總收入33萬元。1994年以來,全村建起10個蔬菜大棚。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602萬元,其中農業600萬元,林業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7年,本村建立國小,時有學生30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30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450公斤,全村有機動車100輛,機車80輛,電話70部,彩電120台,電冰櫃50台,洗衣機5台。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街道不整齊,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全是草房,擁擠不堪。建國後,對街道進行了整修,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居住條件獲得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10平方米,擴大到25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2月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4人,姜紹伍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成立後,領導村民開展了反惡霸、鬥地主、支前等工作。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紹伍、於全文、姜寶、於典興、於均文、於建玲、於丕文、於建璞、於建平、於建德、於文選。2000年7月起,於建平再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1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2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同文、於浩文、於全文、於典興、於建德、姜興、姜玉春、於建溪、於建璞、於文選、姜玉好、於建平、于海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