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

《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是中國現代詩人徐志摩創作的文學作品。全詩共五句,每一句都沒有名詞性主語,全由描述性句子構成,全部是描述一種瞬間的神態,尤其“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一語道出了東瀛女子柔弱的美麗,而“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則將有情人別離時的複雜心情一語道破,兩句均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全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作品原文

沙揚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

道一聲珍重 ,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 的憂愁 ——

沙揚娜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沙揚娜拉:日語“再見”的音譯。

2、嬌羞:形容少女害羞的樣子。

3、珍重:特別重視而愛護。

4、蜜甜:猶很甜。

5、憂愁:為困難或不順心的事而苦悶。

文言譯文

最是溫柔一低頭,涼風不勝水蓮羞。

一聲珍重殷勤道,貽我心頭蜜樣愁。

英文譯文

The tenderness when you bend your head low,

Is like a lotus flower too shy to stand the cool blow,

"Take care,take care,"

The words of parting are such sweet sorrow—

Sayonara!

創作背景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徐志摩一直相隨在他身邊。1924年5月29日,徐志摩又陪泰戈爾一行前往東京講學。在訪日期間,他寫了長詩《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在中華書局1925年8月版的詩集《志摩的詩》中。1928年8月,徐志摩自己刪改的、上海新月書店出版的《志摩的詩》,將《沙揚娜拉十八首》的前十七首刪去,僅保存了最後一首,即這首副標題為“贈日本女郎”的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人以日常用語“再見”為題,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見的鏡頭,極為生動地寫出了一瞬問的感受。這首詩雖只五行四十八個字,內容卻很豐富。日本女郎與朋友告別時,嬌羞答答,含情脈脈的神態,低頭鞠躬、優美動人的岡姿,都得到了十分真切的表現。她一剎那間的情緒、動作、語言像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一個令人過日難忘的特寫鏡頭,再現出了日本婦女的民族性格。日本的女性,溫柔多情,善良謙恭,有許多美德。徐志摩選擇美好的事物,運用形象的比喻,熱情地讚揚了她們。詩人把妙齡少女低頭道別的羞怯姿態,比作一朵在涼風中搖曳多姿的水蓮花。以花喻人,並不新鮮,但在這裡,水蓮花潔白素雅的形象同美麗純真的少女形象,相互映襯,給人以美感。“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這看似平淡的詩句,卻寫得真切傳神,在重疊反覆的字行里,讀者可以聽到那女郎纏綿不盡的情話,看到了她那眷懷依戀難以割捨的感情。詩人用富於表現力的筆,繪聲繪影地描繪了一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成功地抒發了一種恨別傷離的情緒。徐志摩說過:“我是一個信仰感情的人。”(《落葉》)他善於通過一個新穎的比喻,或一個別開生面的小小的場景,表現一縷情思,一點感情的波瀾。他的抒情詩輕柔細膩,從不做作,詩歌中的情感,像“顏色化入水”,和諧而自然,較好地體現了“新月詩派”詩人的創作風格。

一首優美動人的抒情詩,不僅表現在它豐富深厚的抒情內容上,而且還應該表現在聲律上。節奏感和音樂美是詩的生命,一首詩就是一支完整的樂曲。抒情詩應該用它音節的波動性和美妙的旋律,引起讀者感情的顫動。《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是一首柔和多情的抒情曲,它以長短相間的詩句(第一、三、五行短旬,二、四行長句),平仄搭配的音節,把一種普通的離別之情,表現得細緻入微。第一、二句節奏輕微起伏;第三、四句“珍重”一詞反覆運用,並且對立而又統一地創造出“蜜甜的憂愁”,體貼入微,纏綿悱側;第五句是日本女郎語言的直錄,令人有如聞其聲之感。

整首詩以四字的短行收束,音調瀏亮,餘音不絕。徐志摩在《詩刊放假》一文中指出:“一首詩應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部分的部分相連,部分對全體有比例的一種東西;正如一個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脈的流通,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稱與流動。……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詩的真正的趣味。”徐志摩在《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中是實踐了重視音樂美的主張,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詮釋著對新詩建築美的獨特理解。在徐志摩的詩中,有著最具魅力的自由性與灑脫性,自然萬物的力量與美在它們那裡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體現。

名家評論

朱自清:他是跳著濺著不捨晝夜的一道生命水。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筆名詩哲、南湖等。浙江海寧人。父親徐申如,清朝候選中書科中書,辦商業蜚聲浙江。自幼入私塾讀書。1915年在杭州一中畢業後,先後在北京大學預科、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預科和北京大學法科讀書。1918年8月去美國克拉克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後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政治,獲碩士學位。1920年9月,赴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為研究生,仍學習政治學。受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和西洋文學的影響,自1921年開始新詩創作。1922年10月回國,和胡適、陳西瀅、丁西林等人,在北京組建早期的新月社。1924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1927年應聘擔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1928年《新月》月刊開始出版,圍繞這一雜誌形成“新月派”,他是骨幹,反對無產階級文學革命運動。1931年1月由他主編的《詩刊》出版。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返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在短暫的一生中寫出許多作品,其中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其他著作還有詩集《雲遊》、散文《秋》、《志摩日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