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區

沙巴區舊稱“加丹加區”(Ka-tanga)。薩伊東南部重要行政區。著名工礦區。斯瓦希里語“沙巴”意為“銅”。1972年曾稱加丹加省。面積496965平方公里,人口454.9萬(1991)。

基本信息

沙巴區

正文

薩伊東南部行政區,著名工礦區。斯瓦希里語“沙巴”意為“”。1972年曾稱加丹加省。面積496965平方公里,人口324萬(1976)。首府盧本巴希。大部處於加丹加高原,古老結晶岩廣泛出露。南部開闊平坦,間有平頂峰和淺小窪地。東北部為東非大裂谷西支南段,多高山峽谷和斷層湖。盧阿拉巴河及其支流縱橫境內,在高原邊緣形成落差較大的瀑布、急流,其中洛沃伊河的卡洛巴瀑布落差達 340米。區內水力蘊藏量占全國70%以上。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17~24℃,年降水量1200餘毫米,降水 95%以上集中於雨季(11月至翌年4月)。區內的烏彭巴和昆代隆古國家公園為重要熱帶草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
沙巴區為非洲工礦業最發達地區之一,富多種有色和稀有金屬礦藏。聞名於世的沙巴銅帶自東南向西北貫穿境內,寬80~100公里,長300餘公里,可采儲量2200萬噸,礦石含銅一般高達4%~6%、鈷0.3%~0.6%,還伴生有等多種金屬。南部卡森加的錳儲量3000萬噸以上,亦為區內重要礦藏。鐵、煤資源不多,但可供礦區部分需要。採礦業歷史悠久,公元8~9世紀當地居民已煉銅。20世紀初在盧本巴希始建現代煉銅企業(1911年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盧本巴希、利卡西、科盧韋齊為中心,迅速形成包括礦藏的采、選、煉和化學、建材、機修、紡織、食品等企業的綜合工礦區。有大、中型采、煉廠約20~30個,銅、鈷及其伴生金屬產量均居世界重要地位。銅居非洲第二位;鈷、鍺產量居世界首位;錳精礦、鋅、錫、鎢、銀產量亦多。礦產幾乎全部輸出。加工工業主要為礦區生產和生活服務,以利卡西、馬諾諾製造和盧本巴希的水泥及其製品、類加工、製糖等部門生產規模較大。水電是主要能源,科盧韋齊和利卡西附近 4個水電站組成供網。薩卡尼亞伊萊博、滕凱—迪洛洛、卡米納—卡萊米各鐵路,是連線國內外交通線通往大西洋或印度洋港口的主要途徑。農業以棉花、油棕、菸草玉米種植較為重要。畜牧業居全國各區前列,商品牲畜飼養主要為礦區城鎮服務。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