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沖積平原是在大河的中下游由河流帶來大量的沖積物堆積而成的。
在長期構造下沉條件下,沖積平原能堆積很厚的沖積物,華北平原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引起弧後拉張和大陸邊緣的彌散,出現拉伸構造而成。華北平原自第三紀以來的沉積物厚度最大達5000m,最少也有1500m左右。沖積平原的基底,常起伏不平,大多是由構造斷裂形成的隆起與拗陷。
分類
根據作用營力和地貌部位,把沖積平原分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濱海平原3部分。
山前平原
山前平原又叫沖洪積平原,位於山前地帶,其沉積物為沖積物、洪積物。因河流出山進入平原,河流縱比降急劇減小而發生大量堆積,形成沖積扇,許多衝積扇聯結而成洪積一衝積傾斜平原。如果山地與平原之間有大面積的丘陵,從山區流出的河流,流經丘陵時河谷受到約朿,不能形成大規模的散流,河流帶來的沖積物不能很快堆積,則沖洪積傾斜平原不發育,如大別山的山前地區就是如此。
中部平原
中部平原又叫泛濫平原,是沖積平原的主體,其沉積物主要是沖積物,其中還夾有湖積物、風積物。中部平原坡度較緩,河流分汊,水流速度較小,帶來的物質較細。洪水時期,河水溢出河谷,大量懸浮物隨著洪水一起溢出,在河谷兩側堆積成自然堤。若自然堤被洪水沖潰,則形成決口扇。洪水消退後,決口扇上沙粒被風吹揚,形成風成沙丘或沙地。我國豫東地區的大面積沙地和沙丘是黃河南岸多次決口帶來的砂粒經風的作用形成。沖積平原上的河流經常改道,在平原上留下許多古河道遺蹟,並保留一些沙堤、沙壩、迂迴扇、牛軛湖、決口扇和窪地等地貌及其沉積物。
濱海平原
濱海平原又叫三角洲平原,其成因屬沖積-海積類型。其沉積物顆粒很細,湖沼面積大。因有周期性的海潮侵人陸地,形成海積層與沖積層交錯的現象。在濱海平原常見到潟湖、海岸沙堤等地貌形態。
上述堆積平原多在沉降區形成,在相對穩定區,河谷擺動展寬,形成侵蝕型沖積平原,其沉積物較薄,主要由河床相和河漫灘相物質組成。
形成原因
沖積平原是河流受構造運動(上升轉為下降)、地形(從山地到低平谷地)和人為因素(築堤、修水庫)等影響,水流流速減緩,導致泥沙大量堆積而成。河流上游有持續而豐富的泥沙供給及堆積地區地殼的不斷沉降(或相對沉降)是其形成的必要條件。
沖積平原的形成條件有3個:
①在地質構造上須是相對下沉或相對穩定的地區,在相對下沉區形成巨厚沖積平原,在相對穩定區形成厚度不大的沖積平原;
②在地形上須有相當寬的谷地或平地;
③須有足夠的泥沙來源。
③濱海平原,為沖積-海積型平原,其沉積物很細,湖沼面積大。因有周期性的海潮入侵,形成海積層和沖積層的相互交錯現象,還常見海岸沙堤或貝殼堤、潟湖等地貌。
物質結構
沖積平原的物質結構與其形成過程有關。山前平原主要是較粗顆粒的洪積物和河流沖積物。中部平原以河流沖積物為主。中部平原的河流常有變化,從而引起結構上的不同。當構造下沉而且河流擺動範圍不大,則形成厚層的河床沉積體,橫向過渡為河間地塊沉積。河間地中常發育湖沼,湖沼沉積物在剖面中呈透鏡體狀。如果河流改道,在地勢較低的河間地形成新河床,在剖面中就形成一些孤立分散的河床沙透鏡體沉積。決口扇在平面上呈舌狀分布,在剖面中可形成大的透鏡體。中部平原沉積層中還常有海相夾層,這是短期海侵作用造成的,濱海平原由海相和河流相共同組成,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呈水平相變。如果陸源物質增多,陸地向海方向增長,河流相沉積在海相之上。若陸源物質減少,則海水伸入陸地,海相沉積又覆蓋在河流相沉積之上。
分布地域
分布地域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有的僅10-20米;坡度一般在5°以下,有的不到1°或0.5°。沖積平原分布於不同高度、緯度和河流的不同部位(上、中、下游)。以中國為例,位於第一地形台階青藏高原面上的有雅魯藏布江上游的馬泉河串珠狀寬谷沖積平原,海拔在4550米以上;位於第二地形台階高原面上的有黃河中遊河套沖積平原、關中渭河沖積平原,高1300-300米;但更多的是分布於東部最低一級地形台階上的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如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多在200米以下。沖積平原隨所處的緯度不同,其物質組成地貌形態等亦有不同。例如位於北緯42°以北的俄羅斯平原(即東歐平原),北部受冰川、冰緣等作用影響,平原面布有冰磧、冰礫阜地形,組成的物質較粗,磨圓度不好;南部不受冰川、冰緣作用的影響,僅發育,物質組成較細,分選和磨圓度較好。地處寒溫帶的中國松嫩平原,山區森林覆蓋面積較廣,水流較弱,平原下部又有和,限制了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流水的下滲能力,因此在平原面上多濕地、沼澤、湖泊,平原的物質組成較細。位於赤道附近的南美洲亞馬孫河平原,全年高溫多雨,無論是河網密度、流域面積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平原面上有大片濕地、沼澤。
典型地區舉例:湄公河三角洲,亞馬孫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