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經過
1973年1月6日,義大利外交部長朱塞佩·梅迪奇率團訪問中國,作為《時代》周刊的攝影記者焦爾焦·洛蒂也隨團來訪——這是他第一次來華,特別想見到周恩來總理,因為“周恩來的偉大人格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9日下午,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義大利代表團及隨行記者,雙方進行了友好會談;洛迪先生早就產生要為總理拍張單人像的強烈願望,因此,儘管此次接見前義大利使館向洛迪等記者叮囑,不允許攜帶照相機,但他卻向義大利駐華大使撒了個謊,悄悄地帶上了照相機。
會談後,代表團一行排著隊等候周總理的一一接見,洛迪排在隊伍的中間。當聽到周總理向人們打招呼和致謝的聲音時,洛迪向排在前面的大使詢問,除了中文外,周總理會講什麼語言?大使說:“周恩來的法語講得很流利。”洛迪先生想,這也是我的運氣,因為這樣可以直接向周總理說明拍照要求了。隊伍排到一半時,洛迪意識到,即使向周總理只要求一分鐘的時間,可能也不能得到滿足,因為身後還有三四十人在排隊。於是,洛迪從隊伍里走了出來,一直走到隊尾,這樣就成了最後一個接近總理的人了。
當臨到洛迪先生被總理接見時,他坦誠地對總理說:“總理先生,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撒了謊。我向別人謊稱沒帶照相機,但實際上我帶了。因為這是我唯一的機會,再也不可能有像今天這么好的運氣給您拍照了。”
洛迪先生是位“少白頭”,年方中年已經滿頭銀髮了。周總理看了看洛迪,詼諧地對他說:“滿頭白髮的人也會說謊嗎?”“是的。但是,如果可能的話,請您給我一小會兒時間讓我為您照一張相。”周總理又笑了笑說:“對有白頭髮人的請求,我是不會拒絕的。”
總理同意後,洛迪先生請總理坐在沙發上,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敏銳的觀察力,沒用閃光燈,沒用測光表,利用當時現場的自然光,用隨身攜帶的德國小型徠卡M4相機,90毫米的中焦鏡頭,光圈F/2.8,快門速度1/8秒,ASA200度柯達彩色負片(按ASA800度曝光),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洛迪先生後來說,總理的胳膊肘是那樣自然、那樣完美地放在扶手上,根本不需作任何提示。但此時總理的視線有些偏向下方,洛迪先生認為自己拍得還不夠滿意,於是他走近總理,對總理說:“總理先生,我不是一個出色的攝影師,您能給我一個機會再拍一張嗎?”
總理同意了,洛迪先生重新回到了攝影位置,這次總理目光移向了遠方,洛迪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時機,拍下了這具有歷史意義的瞬間:一幅珍貴的經典力作終於問世。
洛蒂的行為引起了警衛人員的注意,他拍完照片後就一直在想:我下一步怎么辦?我怎么做才能把底片保留下來呢?他一面裝著和幾名義大利《晚郵報》記者漫無邊際地聊天,一面想著應對辦法。突然,他眼睛一亮,快速地把相機放在桌子底下,取出底片,又迅速裝上一卷新膠捲,並按了兩下快門。
不一會兒,那個警衛人員來到他面前,很有禮貌地問他:“您是洛蒂先生嗎?”洛蒂答:“是”。警衛對他說,“您給周總理拍了照片,違反了我們有關規定,也違反了您自己不拍照片的承諾,請您立刻把底片交出來。”此時的洛蒂,像演員演戲似的向警衛人員“苦苦哀求”。見對方毫無讓步之意,執意索要,便又假裝“很不情願”地當著警衛人員的面把相機打開,把膠捲從相機中取出曝光後,“十分沮喪”地交給了對方。後來有記者曾問洛蒂,為什麼要讓膠捲曝光?他說:“如果我不這么做,他們在收走膠捲之後,肯定會馬上去沖洗,如果發現我給了他們一個空白膠捲,他們必定還會來找我,那就更麻煩了,非把我拍了的膠捲拿走不可。”若干年後,當談起這段“歷險記”時,他還是那么興奮,那么自豪,目光炯炯,像孩子一般得意忘形。
作品意義
《沉思中的周恩來》首先刊登在義大利《時代》周刊上並占了中心頁整整兩頁篇幅。照片的藝術感染力和政治效果,很快為世人所關注。
周恩來同志的夫人鄧穎超生前也非常喜愛這張照片,當洛迪再次來到中國見到鄧穎逾時,她緊緊握住洛迪的雙手,對他說:“你拍了一張很好的照片,這是周總理生前拍的姿勢和神情最好的照片之一。”洛迪先生感動不已,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過了一會才喃喃說道:“不,這要感謝周總理。”據悉,早在八十年代這張照片印量已超過9000萬張。
洛迪先生1937年生於義大利米蘭,1964年起擔任義大利《時代》周刊的攝影記者,在華訪問期間,還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配合《與周恩來交談》、《北京的古蹟》、《中國行程兩千里》、《在中國的心臟》等專題採訪文章,發表在《時代》周刊上。他拍的許多圖片對增進義大利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對加強中意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作品賞析
這張經典照片所刻畫的晚年周恩來很是令人神往,沉浸在側逆光里的周恩來,略微傾斜地倚靠在沙發里,襯托於暗淡的背景,顯得格外矚目。他那面部的表情冷峻而又堅毅,削瘦的面頰在點點老斑的綴飾下,似乎更增添了幾分蒼勁而超脫塵世的英氣,且劍眉緊鎖,唇角緊閉,透射出一股砥柱中流般的氣概。在這尊凝固著的瞬間雕像上,有一處格外觸發人以勃勃生機般的聯想,那就是周恩來放在沙發扶手上的極具表現力的左手;看上去,這隻手的手指仿佛是要情不自禁地輕輕敲擊沙發。似乎使人覺得,它欲敲擊的是一曲充滿生命活力的春之歌。周恩來的左手同他那受過傷的右手形成強烈的對比,兩者一併顯示出文儒的氣質和革命家的閱歷。
整幅畫面上,周恩來的面部、雙手是突出於冷色調的三個暖色調亮點。這三個亮點,構成一個被幾何學和物理學視之為極具穩定性的直角三角形,給人以穩若泰山的印象。而其中那面部亮點,恰好幾近垂直於右手亮點之上,似乎又讓人明顯感到,革命是周恩來畢生為之奮鬥的基本點。
整個構圖讓人覺得,前伸的左手,象徵著周恩來凡事均以文儒之風開路;後屈的右手,則象徵他畢生所堅持的革命立場。
這幅照片的作者真不愧是位大師,緊緊捕捉住了周恩來身上最賦表現力的地方,獨具匠心地用三個亮點和直角三角形的巧妙構圖,瞬間展現出囊括一生的天才構思——周恩來的魅力亦因此一覽無餘。
幕後故事
1974年冬,中國駐義大利商務參贊高竹峰同志任滿奉調回國,臨行前的一個夜晚,來到王傳斌同志房間,從懷中取出一件用白紙包裹著的物品,小心翼翼地打開,對王老說,你看這是什麼?王老一看驚喜非常!原來是一張10英寸的周總理照片。高參贊對他說,這是一位義大利記者從中國回來後贈送給我的紀念品。我和你在這裡一起工作和生活了好幾年,在即將分手之際,我把它給你留下,讓我們共同分享對周總理的尊敬和熱愛吧!王老欣然接受了這份“寶物”,並允諾一定要設法將其帶回國。
1976年底,王傳斌的老戰友之子李尚志到家裡來,看到這張周總理的照片非常驚喜,那時他是新華社國內部的負責人,回去後將周總理照片的事報告了時任新華社社長的曾濤同志,他隨即決定請李尚志到我家中取走照片,翻拍後製版印刷——從此,這張周總理的照片很快傳播到全國,出現在各地的書店裡,懸掛在家家戶戶,各種報刊雜誌也予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