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沈誕琦在復旦附中,獲得中國女子奧林匹克一等獎,兩度獲得全國計算機分區聯賽一等獎。在美國名牌高中塔夫特擔任交流生時,通過層層選拔,她以全美女生第一名的成績入選美國數學奧林、獲得美國數學才能測試二等獎的好成績,甚至被塔夫特數學教師譽為“所教過最適合學習數學的學生。”沈誕琦在交流一年中,物理全部滿分,通過自學成功免修大學一年級化學。此外,沈誕琦的學術研究能力也為她加分不少。作為上海市青少年環保協會的副理事長,其如何使用植物吸收廢電池毒性的課題在《上海環境科學》發表,在塔夫特時,關於豐年蝦檢測環境電池污染的課題獲得康乃狄克州科學博覽會二等獎和Audubon環境特別獎。在塔夫特交流的一年中,沈誕琦每天堅持張貼介紹中國趣事的傳單,在食堂張貼介紹中國龍圖騰的圖片、在圖書館張貼英文版《再別康橋》…離開美國時,她積累了150多張,不少美國同學把紙片作為禮物索要。儘管競賽、課題研究忙得不可開交,沈誕琦仍然每天花2個小時鍛鍊。
雖然手握8張名校錄取通知書,但沈誕琦並沒有迷失自己的方向。沈誕琦初步選定選修理科和金融,以便在興趣與社會問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
給附中的信
親愛的謝校長、周校長、附中的老師和同學們:
今天是感恩節——美國家庭團聚的節日。我們這裡下的第一場雪,大約有10厘米左右厚呢。我在我最好的朋友家裡,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吃南瓜火雞、看了最新的大片《傲慢與偏見》,明天還要早起去農場砍聖誕樹。洗漱完畢,躺在闊闊的雙人床上,看著這個幾乎和我上海二室一廳的家一樣大的單人間,心中不由百感交集。
先前也在學校的網站上看到了施軼輪和秦瑞之的來信,其實這封信的大部分內容早在兩個月前已經寫好了,但是那個時候心中還有許多疑問自己找不到答案,好像這些疑問不能解決就不能在這信里完整的表達我的意思似的。
自九月來到康州的 Taft已經快3個月了。這學期我選滿了六門課,幾乎沒有一個11年級的學生會選擇那么緊的日程表。而我作為交流學生,卻總想在短短的9個月裡多多體驗這裡的全部東西。兩門AP的理科(是這裡最難的理科了)在我看來十分容易,物理至今在所有的大小測驗上都一分未扣。學得那么輕鬆當然是附中兩年理科班的訓練有關。但是,這裡理科教學的體系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附中理科班的第一個月我就知道了微積分,而在這裡我得知了每個符號,每步運算的具體意義。在理科班背的公式好像過了比賽就忘了,但是這裡學的東西卻穩固而紮實。其餘的四門課,英語,歷史,法語,表演,個個不是省油的燈。先前的兩個月,筆頭作業常常需要重做。我想盡一切辦法提高這幾門課的成績。這學期英語的重頭戲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紅字》,大段大段的人物性格分析和罕見的生詞讓我傻了眼,而老師每天布置的作業常常是40多頁的閱讀。我從網上下載了《紅字》的中文版,每天中英文對照著看,加深理解。這個辦法讓我在諸多英語測驗上得到了全班第一。我四分之一學期的平均分和期中平均分都遠在Honor線之上。
我秋季選的運動是曲棍球, Taft實力最強而需要投入課餘時間最多的項目。每天至少兩小時訓練,每周有兩場比賽,如果是客場比賽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超過了3小時。有一次,我們去馬塞諸塞州比賽,11點出發,晚上回到寢室就是8點了。雖然很累,還時常輸掉比賽,卻十分十分快樂。在曲棍球隊里,我充分體會到了美國人的sportsmanship, team spirit,在這個小小的團隊里,我不斷地弄傷我的隊友,也時常被隊友的棍子踢傷出血,我就這樣交到了許多好朋友。
“學而優則賽”,理科班的經歷使學科競賽成了一種習慣。在10月參加的康州數學聯賽上,我取得了滿分的好成績。此外,我還參加了美國數學才能測試,(這是和AIME美國數學邀請賽齊名的美國數學國家隊的選拔賽之一),在第一回合和第二回合比賽中都取得了好成績。我在網上看到了Harvard-MIT數學邀請賽後,花了3個晚上的時間遊說數學老師去慫恿校長準許我們參加,在如此積極的爭取下,我們學校將在三月組隊參加這個美國最具盛名的數學團隊賽。
在繁忙的學習和訓練之後,我時刻都牢記著我是作為中美文化的使者而來的。來校的第一天,我送給校長的見面禮是我精心繪製的國畫。後來我從好友那裡得知,校長十分得意地在教師大會和學生會大會上向大家出示這幅國畫,以至於頭幾天就有好些人迎面撞上來就說:“Lily,我們知道你是藝術家呢。”
此外,我還和一個深圳來的女孩子每周一次一起做廣播,我們的廣播只播放中國音樂,介紹春江花月夜也介紹周杰倫。由於我們在節目中提問題送獎品,如此冷僻的主題竟然穩居收聽率首位,而節目後我們倆的信箱則一直爆滿。
來Taft之後,參加的club大大小小不下十個。我最看重的莫過於 Diversity Committee,經過申請,選舉之後,我作為Diversity Committee委員的第一次亮相就是在全校師生面前介紹一名來我校演講著名的西班牙裔女詩人。當演講結束後許多朋友都來祝賀我介紹得很成功,那位著名的女詩人則把我拉到一邊對我說:“我和你很像,你17歲來美國,我來美國時也不過 19歲。但是我很羨慕你,你在這裡可以很流利地和同學們交流,很勇敢地當眾發言;我來的時候一句英文都不會,每天都在圖書館裡學習。你作文得了3.5分可以重寫,我作文交到教授那裡馬上得0分退回。你的機會比我好,你要好好珍惜。”那段話至今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那天聽罷之後心中十分溫暖。這樣一個19歲前從未學習過英文的女子可以在60歲熟練地運用英語寫詩,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吧。
十多天前我向Diversity Committee提出想搞ChinaFacts的想法,每天向同學們介紹關於中國的一些有趣的風土人情。這項建議得到了大家的全票支持,老師第二天就像全校發郵件宣布了這個新聞。此後,每天我都會在學校顯眼的位置張貼當天的ChinaFacts,欣賞同學們駐足觀看的背影成了我最大的消遣。
與此同時,我一直盡力介紹我在這裡的學習生活。在我臨走前,上視紀實頻道為我做了一期關於親職教育欄目,在那期節目中,我就十分詳細地介紹這個交流項目的目的。我堅持著抽空為幾家上海的報社供稿介紹在Taft的種種經歷,當我把這個告訴校長時,他熱情主動向我提供可以寫的素材。
比起讀書,我更全力做的是融入這個學校,和許多完全不同的人交朋友。感恩節假期、聖誕節假期,學校方面說可以為我安排住在老師家裡。但是我希望可以交到那些好到可以讓我住到她們家中一起慶祝節日的朋友。這很難,因為多數美國人都會在假期安排旅行,但是當我告訴我的一個朋友我想和她一起過平安夜,因為那是我18歲的生日,她第二天對我說她媽媽為此特意取消了那天的航班,他們會帶我到紐約過平安夜然後去波士頓旅行。我在佛蒙特州的一個家庭住了幾晚,臨走前他們告訴我他們就是我美國的父母,隨時歡迎我住過去,如果我覺得他們家離學校四小時的車程太遠,他們可以挑一個折中的位置,我們各旅行兩小時以節省我的時間。為了這句話,我高興了很久。
我深深希望著更多的附中的學弟學妹們能夠在高中階段就體驗到美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我隔三差五地向招辦主任詢問有沒有可能擴大附中學生的交流名額,或許是被我們的誠心感動,或許是被我們的優異表現吸引,招辦主任拉來了自己的兩個同樣負責招生工作的好友一起到附中面試。如今,11月的面試已經順利結束。不出意外的話,將有至少5名附中學生到新英格蘭地區學習交流一年。復旦附中培養了我,時值附中55年校慶之際,我雖遠在大洋彼岸,也希望傾盡個人之力向附中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在這裡自然也不是事事如意,語言上的障礙還是小事,最關鍵的是常常在觀念上感到不能接受。我並不是特別堅強的人,有時候會覺得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總會順順利利地成功,有時候則覺得好像無論如何也堅持不了了。在心中充滿矛盾和迷茫的時候,我在Taft的老師同學們都不斷鼓勵和支持我。已經在美國讀大學的附中校友還有遠在華盛頓詩軼輪也常常給我中肯的建議。而我最堅實的後盾永遠來自上海,來自我的父母和附中的老師同學們。我時常收到附中的領導和班主任李秋明老師的來信;他們還主動向我的父母詢問我的近況。我短短10個字的email可以收到曾經一起共事的團學聯朋友們近千字的回覆。我不開心時打國際長途給高三正在緊張備考的朋友,講了近一個小時後她最後問我:“還有什麼要說的嗎?還有什麼要問的嗎?儘管講吧。”我臨走時我們的課題只做了一半,我的搭檔硬是在高三學習和化學競賽之後把它完成了,每次我主動問他是否要幫忙時他都說一個人可以,前天我收到一萬字的初稿,他說剛剛完成就第一個發給我,想聽聽我的意見。我想我在附中交到了許多幾乎可以出生入死的朋友了,他們為我的每一點成功鼓掌;在我最艱難的時候,他們握著我的手一步一步走來。
有一件事實我一直矛盾著是否應該寫下來作為這封長信的結尾。或許在這個問題上有諸多爭論,但是我想把我最本真的想法告訴大家。在Taft不乏有從港台最上流的家庭來的同學們。台灣的同學,完全可以用國語和我們交流,卻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忌諱再三;香港的同學並不承認自己已經是十三億同胞的的一員;紐約時報之類的主流媒體談起布希訪華時竟然說台灣是一個獨立於中國的國家;大多數美國孩子提起中國只知道成龍的武打片。每次親身經歷這些事,我的心中滿是憤怒,我的胸口激動得不能自制,我的眼裡常常含滿淚水,我向大家解釋其實不是這么一回事,但是許多人顯然並不當真。我覺得我在這裡和祖國靠得更近了, “報效祖國”這句口號開始有了切實的意義,因為中國的實力還不夠強大;中國的榮耀還沒有眾人皆知;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聲音還不夠響亮。可是無論旁人怎么看,“中國 ”這兩個字在我心中滿是金燦燦的驕傲。我知道二十多年前美國人談起中國人會用鄙夷的口氣,當我告訴他們我從中國來時他們常常顯得很驚奇,我盼望著十年之後他們或許可以用尊敬的眼光看待中國的朋友,或許可以像他們了解法國了解阿根廷那么了解中國。祖國的榮譽是我最值得捍衛的東西,而發揚光大這榮譽需要全體中國人無怨無悔的奮鬥,在此與全體附中同學共勉!
沈誕琦
200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