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沈紅芬國家級工藝美術師,1965年出生於中國陶都—宜興,畢業於江蘇省經貿大學工藝美術專業,任宜興市陶都經濟聯合會紫砂收藏鑑賞專業委員會理事,宜興紫砂行業協會會員,江蘇省陶瓷專業委員會委員。個人經歷
1990年隨夫君吳開滸創辦[翼陶軒]工作室,2000年11月被商務部授予[誠信經營示範單位],
2011年5月被中國質量萬里行江蘇市場調查中心授予[質量誠信服務跟蹤單位]。
個人榮譽
30年的制壺生涯打下了紮實的制壺功底,在行業技能比賽中多次獲獎,作品精工細作,朴雅大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受到政界、商界、藝術界等各界精英的關注和勉勵,被市級、省級博物館永久收藏。作品欣賞
個人文章
《祥雲如意》的創作由來--沈紅芬我國是盛產茶葉的大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起始原是作為藥用,到漢代,飲茶風氣漸盛,因為人們發現“苦茶”久服,可以益思“止渴除疫,貴哉茶也”。在盛產茶葉的我國,文人的飲茶生活方式,變化和更新也就出現多樣化。茶具的使用就更符音生活實踐的文化選擇,紫砂具的出現就更加相符飲茶方法。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對茶飲有了新的認識,茶中不再摻和其他的食物添加劑,直接投茶煮飲以便更真切地體會茶的真味,除了茶葉本身的質量高低好壞外,對水和茶具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和選擇。
紫砂壺在長期的流轉、使用過程中,被陶工及其他使用者發現其優良的屬性,從煮水到煮茶以後又隨著飲茶方法的不斷改變,由大壺到小壺,逐步演變成今日的藝術形式。出日用品演變為實用和陳設相結合的,又有很高收藏價值的紫砂工藝品的歷史。除了制是壺藝人的貢獻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歷代文化名人的參與,為其注人了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內涵。
文人參與到紫砂壺的創作中來,使得紫砂壺超脫於一般的工藝品,成為具有文化特徵的藝術品,這就要求製作者要有很高的綜合素質,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紫砂藝人,對自己的要求更應該如此,在掌握制壺技巧的同時,更要追尋紫砂文化本身的內涵與精粹,在此基礎上我創作設計了《祥雲如意》壺。
《祥雲如意》壺胎質細膩,色澤古樸光潔,穩重又挺拔,該壺壺身扁圓飽滿,充分體現了紫砂壺特有古樸,不加粉黛的樸拙的材質,遠觀,壺身仿佛隱隱閃現著內斂的光華,經長期的把玩後,更可呈現光可鑑人的細膩手感,短小厚實的壺嘴微微上揚,呈現出美好的弧度,壺嘴處裝飾了祥雲圖案,為壺嘴增添了一抹小巧玲瓏的亮色,出水順然,彎曲的壺把從壺肩傾下,收於壺腹,轉折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勢,壺把同樣以祥云為唯一裝飾物,相得益彰。在壺身的裝飾上,同樣仍是以祥雲圖案作為裝飾主題,圍繞壺肩勾勒出一條墨帶,其上均勻分布了數朵祥雲,樣式古樸,內蘊豐富,形式感強,也顯示了陶刻手法的魅力所在。山峰似的壺嵌入壺口,很好的穩定了該壺的中心,圓潤的壺鈕嵌在壺蓋頂上,仿若一顆明珠,指引著旅人的方向,讓人流連忘返。
文化人的參與作用主要體現在形制上的變化和裝飾藝術上的水準。在裝飾藝術上除繪畫、書法和陶刻藝術外,最根本也是最有文化魅力的則是文學語言上的使用,更體現了文學的價值。這種文學性的集中表達主要是茶壺銘文的撰制,它能記事、寓意、比擬、言志、寄情。當然茶壺體上的銘文並不完全是文化人的傑作,也灌制了不少紫砂藝人在技制泥坯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諸多感受凝縮成文字或借鑑前人之作,抄錄唐詩未詞在茶壺上給予表現。同樣體現出濃厚的文化氣息,我的《祥雲如意》壺也正是借鑑了中國傳統的吉祥元素——給人帶來福運的祥雲,運用到壺體裝飾中,一方面使紫砂壺得觀賞性大大增強,另一方面也表達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
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相當多的紫砂壺名,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文學意味,濃郁的生活哲理的人生情昧,給人以閒遠之思。同時也能賦予紫砂欣賞者美好的想像和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