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35年9月生,江蘇省無錫縣人,中共黨員,教授。
1957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1960~1962年在山東海洋學院進修物理海洋學,
1982~1984年在美國太平洋環境實驗室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進行合作研究。
1986年為教授,
1990年任博士生和博士後流動站導師。長期從事河口海洋學研究,曾負責和參加黃浦江污水治理、長江口和閩江口通海航道治理、張家港和南通港擴建、上海第二水源選址、南水北調和三峽工程對長江河口影響、中美海洋沉積動力學研究等10多項重大項目的研究任務。
曾榮獲國家三等獎1個,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1個,1993年上海科技精英提名獎,被列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和《美國國際傳記中心》的世界名人錄、《500個名人錄》。合作發表論文70多篇,論著3部。
任職情況
曾兼任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長江口與太湖流域治理領導小組科技組成員、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地球科學學科專家組召集人、全球海洋通量聯合研究(JGOFS)/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LOICZ)中國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海洋學會與海洋湖沼學會潮汐與海平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洋通報和東海海洋編委等職。
現任全球海洋通量聯合研究中國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海陸相互作用中國工作組成員、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及中國港口、海洋水文氣象、河口海岸、海平面等學會理事。
研究領域
長期致力於河口海洋學研究, 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從70年代開始,以長江口為主要研究基地,對河口的潮汐潮流、余流、鹽淡水混合、余環流、口外流系,沖淡水擴展,河口最大渾濁帶、河口物質通量和陸海相互作用等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研究。
在套用研究方面,曾先後參加或負責黃浦江蘇州河污水治理、長江口和閩江口通海航道整治、核電廠選址、張家港和南通港擴建、上海第二水源選址、南水北調和三峽工程對長江口生態與環境影響預測等十多項重大項目的研究任務。
在研項目:
1、長江河口漲潮槽形成機理與演化過程的定量研究,(2001-20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上海水源地環境分析與戰略選擇研究,(2002-2003,上海市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科研項目)
3、長江河口陸海相互作用關鍵界面及其對重大工程的回響,(2003-20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發表論著
在國內外合作發表論文150餘篇和論著5本,內容涉及河口的動力、泥沙、河槽演變、化學、海平面、工程對河口的影響、河口分類、開發治理等諸多方面。
1995年來發表論文84篇和《長河口物質通量》、《長江河口物質通量》、《長江沖淡水擴展機制》等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