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楠,無線電與自動控制技術專家。1941年起從事無線電通信技術研究設計工作,1957年以後一直致力於航天科研事業,是航天控制技術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曾先後主持近程、中近程和中程彈道飛彈無線電制導技術的研究設計,以及中程飛彈控制系統的定型工作;組織、主持了中國第一個多級中遠程戰略飛彈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製與試驗工作,使多級飛彈(火箭)控制技術在國內率先得以實現,作為運載火箭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參加完成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和科學試驗衛星實踐一號的發射任務,貢獻卓著。
個人簡歷
1917年8月4日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36~1941年 浙江大學電機系電訊專業學習,獲科學學士學位。
1941~1943年 任資源委員會桂林中央無線電器材廠技術員。
1944~1945年 任浙江大學助教。
1946~1947年 任交通部重慶、上海國際電台技術員。
1948~1948年 赴美國普爾曼華盛頓州立學院攻讀研究生。
1948~1949年 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半工半讀(研究助教),獲科學碩士學位。
1950~1950年 在美國歐巴拿伊利諾州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
1950~1952年 任上海華東重工業部電信研究所工程師。
1952~1957年 任中央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電器工業研究所(後為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三級),研究室副主任。
1957~1965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飛彈控制系統專業設計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設計部副主任。1963年被授予技術中校軍銜。
1965~1982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控制系統設計所副所長。
1982~1989年 任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控制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所科技委主任等職。
1990年1月 退職休養。
生平技術
沈家楠,1917年8月4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原籍浙江紹興。6歲起在杭州上國小;1929年國小畢業後去上海吳興中學和浦東中學讀國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到紹興老家,1933年秋入紹興私立稽山中學讀高中,在高中期間連年成績名列全校或高中部第一。1936年秋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隨浙大幾次搬遷,輾轉於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廣西宜山和貴州遵義等地。期間於1937年秋,因家庭經濟拮据而被迫休學,從建德回到紹興。1938年夏,在姐夫的幫助下前往江西泰和復學。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秀,被校方批准遞補為公費生,才得以繼續讀完大學。在校期間曾獲得工程獎金(每年在全系學生中只授予一名學習最優秀者)。
沈家楠1941年夏大學畢業後,由校方介紹進入資源委員會桂林中央無線電器材廠任技術員,後因病離廠。為生活所迫,他於1943年冬回母校浙江大學(時在遵義)任助教。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又相繼到交通部重慶和上海國際電台工作。因為不滿南京國民政府的腐敗統治並為了在學業上有更深的造詣,沈家楠於1947年冬自費赴美國留學。先在普爾曼華盛頓州立學院,1948年9月轉入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任研究助教,進行半工半讀,於1949年12月以《網路分析器的刻度及錯誤校正》畢業論文,獲科學碩士學位。隨後於1950年1月進入美國歐巴拿伊利諾斯州立大學電訊研究院就讀。在這裡,沈家楠參加了由我黨領導的進步組織中國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開始有機會更多地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國內情況,並深受鼓舞,促使他產生回國的願望。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更激起了他的回國報效之心,毅然放棄正在攻讀的博士學位,於1950年11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投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
沈家楠回國後,經蔡金濤的介紹,進入上海華東重工業部電信研究所任工程師。1952年10月調至北京,在中央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電器工業研究所(不久該所並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通信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所,後改稱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任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1956年被定為三級研究員,主要從事軍用通信設備的研究設計工作。1957年底,他隨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歸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從此開始了為我國國防尖端事業奮鬥不息的生涯。先後任飛彈控制系統專業設計部地地飛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無線電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設計部副主任等職。1965年國防部五院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以後,任第一研究院地地飛彈控制系統設計所副所長。1982年以後,繼任航天工業部一院控制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所科技委主任。還曾擔任《航天控制》主編、名譽主編,《宇航學報》編委,中國宇航學會空間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防科委軍用電子產品進步發明獎評審小組成員;同時擔負培養研究生的工作。197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沈家楠在從事地地彈道式飛彈與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研製的幾十年中,曾先後擔任過多個型號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在進行研究、設計、生產、試驗、定型的過程中,組織和領導科技人員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取得了顯著成績。他參加完成的大型多級液體火箭控制系統設計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液體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研製成果的子項目之一。他主持完成的“中遠程飛彈控制系統工程設計”研製成果獲得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特等獎。1984年在完成“三抓”任務後榮立二等功。1985年被評為航天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分子。1986、1988年又分別被評為第一研究院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同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授予中國航天基金榮譽獎。1989年底被批准退休(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主要貢獻
1957年底,沈家楠轉入組建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後,即開始參加飛彈控制系統專業的創建與型號研製工作。飛彈控制技術當時在我國還是一項空白,一切都要從頭學起。首先從仿製原蘇聯引進的P-2液體近程飛彈(中國代號為1059)起步,力圖通過學習消化1059技術資料和仿製生產實踐來掌握設計技術,他被指定為該飛彈無線電控制系統的技術負責人。為了儘早掌握飛彈控制系統設計技術,他身體力行,帶領研究室的科技人員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一切條件,以刻苦學習、頑強拼搏的精神,向蘇聯專家學習,向仿製生產實踐學習,進行深入的控制原理分析和設計方法探索。寫出了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的《無線電技術在地地彈道式飛彈中的套用》技術學習報告,在青年科技人員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與引導作用。1960年11月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飛彈發射成功。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初步摸清了無線電技術在飛彈控制系統等各方面的套用,以及設計、試驗方法和研製程式,帶出了一支具備初步獨立設計能力的年輕科技隊伍。
1960年3月,他受命擔任中國自行設計的中程彈道飛彈無線電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主持無線電制導技術方案的研究工作,同時又負責中近程飛彈無線電制導系統的研製。他根據我國當時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的實際情況,在無線電橫偏校正系統中,提出加大地面發射機的發射功率和提高無線電波方向性等比較容易實現的設計方案,以滿足飛彈較遠射程的橫向射擊精度要求。之後又在中近程飛彈改進設計中參與控制系統全慣性制導方案的決策與實施,使飛彈控制技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沈家楠還參與了飛彈控制系統《五年科學技術研製規劃》(1961 ~1966年)和《八年四彈控制系統專業發展規劃》(1965~1972年)的制訂工作,為飛彈與運載火箭控制技術的研究、發展途徑和工程實施奠定了基礎。 沈家楠還參與了飛彈控制系統《五年科學技術研製規劃》(1961 ~1966年)和《八年四彈控制系統專業發展規劃》(1965~1972年)的制訂工作,為飛彈與運載火箭控制技術的研究、發展途徑和工程實施奠定了基礎。
主要論著
1 沈家楠.無線電制導.1962
2 沈家楠.美國提高陸基洲際飛彈生存能力的幾種構想.制導與控制,1980(1)
3 沈家楠.美國自動化測試設備現狀.航天控制,1983(1)
4 沈家楠.提高計算機性能的一個途徑——採用並行處理技術航天控制,1986(4)
5 沈家楠.並行/多處理和縮減指令集計算機.航天控制,1988(1)
6 沈家楠.談談TEMPEST技術.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90(10)
7 沈家楠.軟體可靠性.質量與可靠性,1990(10)
人物評價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沈家楠在晚年給自己立下的座右銘。1983年在改革與整頓的大潮中,他愉快地服從組織決定從副所長的領導崗位退居二線,時年已66歲。但他仍然精神矍爍,為航天事業耕耘不止,繼續擔任所科技委主任和《航天控制》主編等,把工作精力放在了制訂研究所的長遠專業技術發展規劃、開展學術交流與傳播航天控制信息上。他在擔任《航天控制》主編的10年裡(1982~1992),一貫作風嚴謹、認真負責,領導編輯部的全體同事勤奮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使《航天控制》不斷贏得聲譽,很快由部級刊物升格為中央級刊物,在1988年和1991年兩次被評選為航天系統的優秀刊物。沈家楠以他淵博的知識數次親自撰稿,在介紹國內外航天控制技術動態、交流科研成果或學術論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即便在退休以後,他仍不惜耄耋之年竭奉餘熱,僅為所在研究院、研究所等單位翻譯或審校涉外科技資料一項,就達數百萬字之多。他這種一貫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受到廣大科技人員的欽佩。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9月18日,沈家楠被邀請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受到江澤民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這給予他的崇高榮譽,是對他為航天事業做出顯著成績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