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1934~1937年 浙江大學化工系、機械系學習,肄業。
1938~1938年 湖南湘潭陸軍二零零師機械處,少尉技佐。
1939~1939年 廣西全縣陸軍第五軍機械處上尉技佐。
1939~1941年 浙江大學機械系學習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41~1942年 祁陽湖南省機械廠任技術員。
1942~1946年 昆明中央機器廠任工務員、助理工程師。
1946~1952年 上海私營新中工程公司任工程師兼業務部副主任、副經理、國家標準二級工程師。
1952~1959年 任上海公私合營新中動力機廠基建科科長、設計科科長、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
1960~1965年 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211廠副總工程師、代理總工程師。
1965~1975年 任七機部一院179廠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1 所副所長。
1975~1979年 任七機部一院211廠技術顧問。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陶瑞麟,1914年9月18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父經營絲綢業,並有近百畝土地。其父陶麗生繼承遺產,開設綢緞莊。由於一家大錢莊的倒閉,陶家的全部存款被侵吞,家業從此衰敗。
1929年春,陶瑞麟勉強讀完國小,在難以繼續升學之時,多虧姑母大力資助,才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初級中學。為了報答姑母的恩情,他發憤讀書,爭取早日謀生立業。1931年8月以優異成績考入杭州惠蘭中學高中部,後轉學到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依靠親戚資助上學的陶瑞麟,除刻苦讀書外,還利用假期當家庭教師的收入補貼學費。生活的艱辛使陶瑞麟養成了儉樸、勤奮好學的優良品德。1934年8月考入浙江大學,在化工系學習了一年半後轉入機械系學習。
1937年7月7日爆發“蘆溝橋事變”,日本侵略軍向中國人民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繼而,日軍又大舉進攻上海,浙江大學被迫從杭州遷至建德。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滬杭兩地相繼淪陷,學生們無家可歸,經濟來源基本斷絕。陶瑞麟等十幾位同學在校長竺可楨的鼓勵下毅然投筆從戎,於1938年2月前往湖南湘潭入伍,被分配到陸軍二零零師機械處任少尉技佐,負責軍械的保管與收發工作。1939年1月隨部隊撤到廣西全縣,部隊改編為陸軍第五軍,陶瑞麟任機械處上尉技佐。國民黨軍隊為了保存實力,總是避戰而退,號稱機械化部隊的二零零師,基本上沒有跟日本侵略軍打過仗,同學們都非常失望。1939年8月,他們集體辭職返回浙大繼續讀書,先後在廣西宜山、貴州遵義學習兩年。1941年8月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41年9月,陶瑞麟經學校介紹在祁陽湖南省機械廠任技術員。翌年轉到昆明中央機器廠任工務員、助理工程師,分管內燃機製造。抗戰勝利後,他於1946年9月在上海私營新中工程公司任工程師兼業務部副主任。1952年11月,國家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營新中工程公司更名為公私合營新中動力機廠。他歷任基建科長、設計科長、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等職,致力於船用柴油機的仿製和自行設計;領導並參與了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735千瓦中速增壓柴油機的試製工作並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提高,形成多功率系列化產品。由於他的思想政治覺悟逐步提高,1959年6月30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60年5月,為支援國防建設,陶瑞麟從上海調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歷任211廠副總工程師、代理總工程師、液體火箭發動機廠(179廠)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所副所長、211廠技術顧問等職。
陶瑞麟在一院工作的20年中,曾作為液體火箭發動機製造的技術負責人,組織和參加211廠的技術改造和擴建工程;主持領導了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試製生產、技術攻關和預先研究工作。他參加了我國的中遠程飛彈液體發動機製造的全過程,為祖國的國防科學技術傾注了全部學識和心血,付出了辛勤勞動和畢生精力。
1979年7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5歲。
科技成就
研製柴油發動機
1954年3月,上海公私合營新中動力機廠,為了加強184千瓦船用柴油機和6350型柴油機試製工作的領導,成立了新產品試製委員會,他是主要成員之一。
仿製184千瓦船用柴油機以美國的184千瓦柴油機為原型;6350型柴油機的樣機系捷克6L-350型。準確測繪是仿製工作的重要環節。出圖後,他帶領設計人員深入生產現場,與工人們苦幹了一年多,解決了材料及加工技術等一系列問題。184千瓦船用柴油機於1955年4月仿製成功,當年即投入批量生產。6350型441 千瓦船用柴油機於1956年12月仿製成功,經一機部組織技術鑑定,結論是:“該機符合技術任務書要求,符合部頒標準。”
在柴油發動機的試製過程中,為解決國家缺乏大型鋼錠和大型鍛壓設備的困難,他決定,曲軸採用合金鑄鐵代替鍛鋼,並攻克了加工中的許多技術關鍵,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經驗。
1957年初,又相繼試製成功6350-1型441千瓦船用柴油機,新中動力機廠成了全國第一家能夠生產大功率柴油機的企業。1957年5月,新中動力機廠提前7個月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畫。
爾後,陶瑞麟和他的同事們繼續攀登柴油發動機的研製技術高峰,先後測繪仿製國外3種不同的增壓器獲得成功,並在此基礎上開展自行設計,研究柴油機加大功率的廢氣渦輪增壓問題,將自製渦輪增壓器分別裝在441千瓦和588千瓦的非增壓柴油機上,使其功率分別提高到735千瓦和882千瓦。在試製441千瓦及588千瓦柴油機時,曾發生扭轉振動技術問題,他親自參加測試和理論計算,核算振動應力是否符合國際航行安全標準,以此作為交貨驗收的依據。
陶瑞麟在柴油發動機的仿製和自行研製中,利用廢氣渦輪增壓技術提高了柴油機的功率。其自行設計製造的735千瓦中速增壓柴油機達到了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曾在北京和民主德國萊比錫工業展覽會上展出,受到國內外的好評。
試製液體火箭發動機
1960年5月,國防部五院正處於大建設、大發展時期,陶瑞麟被調到211廠工作。他懷著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貢獻的決心,積極投入了工廠的技術改造和擴建工作,配合基建部完成了廠房的工藝布置和設備安裝任務。7號、8號廠房的按期交付使用,為發動機研製和工藝裝備製造提供了基本條件,為新型號研製奠定了基礎。
當“1059”近程飛彈仿製成功後,擔任211廠副總工程師的陶瑞麟同廣大科技幹部、工人,立即投入到自行設計的中近程飛彈發動機5D60的試製工作中。他們克服了缺乏材料、設備、工藝技術等重重困難,完成了發動機的大量零、組件製造和組裝任務,試製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發動機試車後,發現燃燒室破裂,原因是強度不夠。重新投產,時間已來不及了。他憑藉設計柴油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大膽提出了在預燃室加固的“馬蹄掌”補救方案,得到設計、工藝技術人員的贊同。這種簡易而實用的工藝方法確保了1961年11月28日5D60發動機的首次試車成功。
與此同時,陶瑞麟還組織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進行5D10發動機的生產技術準備和燃燒室、渦輪泵、燃氣發生器、活門自動器的試製生產。於1963年年底試製完成了7台5D10燃燒室。
1965年初,211廠進行了機構調整,劃分為五廠一處。其中,火箭發動機製造廠(179廠)由陶瑞麟擔任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主持YF-2發動機的試製生產、YF-21發動機的生產準備和履行對口包建任務,並抓緊YF-21發動機的生產技術準備。
為了充實加強179廠的研製力量,除新工藝研究室外,還組建鈑金車間、建立發動機噴嘴生產線、增闢釺焊裝配間。為適應多型號小批量生產的特點,陶瑞麟積極主張引進、推廣和套用組合夾具。實踐證明,這些技術組織措施,對發動機的試製生產,起到了保證和促進作用。
為解決YF-2發動機的燃燒不穩定和燃燒室內壁多次被燒穿的問題,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和工人,自行設計製造了一套等離子噴塗設備,採用鎢層、鎢加氧化鋯層、氧化鋁層的多層噴塗方法,提高了燃燒室內壁的防熱性能。
1966年12月26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中程飛彈試驗成功後,他的工作重點就轉向了組織指揮YF-2發動機的批生產及工藝定型、YF-3高空發動機和YF-21四機並聯發動機的試製生產等任務。
1970年後,他著重抓了氫氧發動機的試製生產。
攻克高溫釺焊工藝關鍵
我國自行研製的中程飛彈,發動機燃燒室為波紋板夾層結構,需採用高溫釺焊工藝。解決高溫釺焊技術問題是研製發動機的一大關鍵技術。高溫釺焊,首先要設計製造高溫釺焊爐。當時,液體火箭發動機高溫釺焊工藝在國內還是空白。在一缺乏參考資料,二沒有實物借鑑的情況下,陶瑞麟積極組織設計員和工藝員,成立了釺焊工藝攻關小組進行調研和準備設計方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大家提出的核心問題是:採用哪種加熱方式?釺焊爐的設計溫度是根據釺焊料的熔點及焊接過程來確定的。其加熱方式有兩種方案,即電熱式(電阻絲)和火焰式(燃氣)。他在聽取多方面意見後決定:釺焊料的供應問題由他親自與材料工藝研究所協商確定;鑒於兩種加熱方法各有利弊,可同時進行試驗,實施步驟是先搞小型的釺焊試樣試驗,然後再擴展到產品工藝試驗。
攻關小組在使用材料工藝研究所提供的釺焊料進行多次工藝試驗取得成功之後,才逐步過渡到1∶1的模擬試驗和產品工藝試驗。根據試驗取得的成熟實驗數據,用自行設計製造的高溫釺焊爐,先後釺焊出5台工藝產品5D10燃燒室。在釺焊過程中,曾出現真空度不好的問題,難以保證高溫真空釺焊質量。他建議購買一套醫療器械上的真空多擋閥,使真空度有所提高。正當釺焊質量逐漸提高,試驗轉入正式產品投產時,在高溫釺焊的工藝規程沒有變,操作方法也沒變,卻出現了6台燃燒室批次性的釺焊質量事故,即在同一個產品上,有的地方焊上了,有的地方沒焊上。
面對意外的沉重打擊,陶瑞麟毫不氣餒,認為科研工作中失敗是難以避免的,其中必有我們尚未認識的原因。於是,他立即召集有關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一起進行分析研究,並決定再次進行工藝試驗,通過試件尋求釺焊質量不合格的真正原因。經過3個月夜以繼日地反覆試驗,終於找出了釺焊質量不合格的直接原因。它既不是工藝差錯也不是操作失誤,而是釺焊料質量有問題。在進行同批號的試片釺焊試驗中,重現了和6台報廢燃燒室釺焊情況完全相同的現象。經過逐件檢查試片和所用釺焊料的編號,發現前後兩批原材料的鋁含量不同。起初,人們並不知道鋁含量高會影響釺焊質量,所以在技術條件上沒有加以嚴格控制,因而造成6台燃燒室釺焊報廢事故。由此修改了供貨技術條件。燃燒室高溫釺焊工藝關鍵遂告突破。不僅為YF-2發動機的試製和批生產開闢了道路,而且為研製推力更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為滿足YF-21發動機燃燒室的高溫釺焊,他又組織非標準設計科和有關車間,參照原高溫真空釺焊爐的結構及加熱方案,加大尺寸,提高真空度,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台大型高溫釺焊爐,用於YF-21發動機燃燒室的釺焊。在此基礎上,為準備高空大噴管發動機的高溫真空釺焊,又在70年代自行設計製造了我國惟一一台大型臥式冷壁反輻射釺焊爐。它不僅比第一台大型高溫釺焊爐更大,而且在技術性能上作了改進和提高,榮獲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重視新工藝 注重預先研究
20世紀60年代初,從仿製轉入自行研製的過程中,211廠即逐步開展了新工藝試驗,例如高溫塗層、爆炸成型、高溫釺焊等新工藝。
他自擔任211廠副總工程師後,一貫重視新工藝、新技術和預先研究。他同廣大科技幹部一起,不斷充實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並於1963年1月正式成立了新工藝研究試驗室。在原有試驗室的基礎上逐步擴展,相繼增加了電解加工、等離子噴塗、等離子切割、電子束焊、高溫釺焊工藝試驗、數控加工等新工藝試驗和預先研究課題。他明確提出“新工藝試驗和預研工作要密切聯繫實際,為科研生產服務”的指導思想。他同有關技術人員、工人一起,用新的工藝方法先後解決了產品頭部大面積塗層的質量問題,提高了隔熱和抗震性能;用電解加工工藝完成了發動機渦輪泵葉片等關鍵零件的製造;用等離子切割不鏽鋼材料;將等離子多層噴塗工藝用於YF-2發動機燃燒室內壁防熱,解決了燃燒室內壁多次燒穿問題;採用數控鑽孔工具機解決發動機燃燒室頭部噴嘴環加工問題等。
預先研究是型號研製的前期技術準備,必須要有預見地提前安排,而不能等試製工作展開後再臨陣上馬。在研製新型號時,預研工作就更加重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戰略型號的研製實踐和多次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足以證明預先研究極其重要、不可缺少的結論。
陶瑞麟非常關注國內外的科技動態和新工藝、新技術的套用。他要求科技幹部、技術人員一定要注意收集科技信息、科技資料,努力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科學技術,並套用在實際工作中。1974年,北京工業展覽會展出了一台法國小型電子束焊機,很適合我們焊接發動機的密封活門及其他小件。他積極支持引進了這台設備並親自參加了調試和焊接試驗。
1963年7月,他主持編制了《管束式燃燒室工藝研製工作的技術措施計畫》,同時成立了管柬式燃燒室工藝研究小組,積極開展預研工作。為解決發動機複雜零件加工困難問題,他決定購買數控工具機。在液體發動機的試製生產中,引進先進設備和數控加工是比較早的。實踐證明,這些設備在型號研製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例如用數控銑床加工氫氧發動機燃燒室內壁溝槽,然後用電子束焊進行焊接。完成了精度要求高、加工非常困難的薄壁不鏽鋼雙曲面圓筒形“特形管”的加工任務,為氫氧發動機的研製成功攻克了一大技術難關。
70年代後期,陶瑞麟曾翻譯了很多英文科技文獻,主要是機械加工和數控加工方面的資料。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當他在病重住院期間,還請同事和家人為他借來許多中、英、俄文科技資料進行閱讀或筆譯。有的譯文曾修改過三四遍,對其中每一詞句都是再三斟酌、反覆核對。若是英文引用俄文資料時,他還要用俄文進行校對,其嚴謹治學態度和刻苦學習精神感人至深。從他病逝後收集到的大量譯文手稿就可以看出,他為此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據不完全統計,筆譯的原始手稿約有千頁,可惜未能公開發表。
人物評價
他熱愛航天事業,深入實際,勤奮工作。團結帶領技術人員和工人,攻克了很多技術關鍵。他勇於承擔責任,用實際行動努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他多次告誡工藝人員:“工藝技術本身,就是科學技術;對科學技術,就要用科學態度去對待。從實際出發,忌主觀臆斷,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做好工作”。幾十年來,他正是這樣做的。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為廣大科技人員做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