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鑄

沈其鑄

沈其鑄,茶學家。20世紀50~80年代中期擔任全國茶葉生產的技術主管領導期間,參與一系列茶葉生產方針政策的制定、組織和實施,組織和主持茶樹良種鑑定推廣和品種資源調查,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茶葉學會的籌建,為我國茶葉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1936-1941年 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四川白沙教育部特設大學預科學習。

1941-1945年 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學習,獲學士學位。

1945-1949年 中央臨時大學,農林部煙產改進處技佐、技士。

1949-1961年 農業部經作總局茶葉組組長,技師。

1961-1962年 赴幾內亞中國農業專家組組長。

1962-1969年 農業部工原局茶果處副處長。

1969-1972年 農業部河南五七幹校學員。

1972-1978年 農林部農業局經作處處長。

1978-1987年 農業部(農牧漁業部)農業局副總農藝師,高級農藝師。

1987年 離休。

生平簡介

沈其鑄,1917年6月出生於山東曹縣一戶農家。像許多貧家子弟一樣,他進學很晚,後來靠叔父的資助才得以上學。因此,他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終生感謝叔父的培養和教誨。沈其鑄在縣裡讀完國小,入濟南東魯中學念國中。畢業後,考入省立濟南高中。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隨學校輾轉徙遷,繼續求學,先後就讀於國立中山學校(四川永川)高中部,四川白沙教育部特設大學預科等。畢業時,因成績優異,保送進國立浙江大學。由於出身農家,他選擇了農學。在浙江大學農學院,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浙大的“求是”學風影響了他的一生。

1945年,沈其鑄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先後在中央臨時大學、農林部煙產改進處等單位從事教學和農技推廣工作。解放前夕,在家鄉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沈其鑄奉調進入剛剛組建的政務院農林部,應當時的副部長、茶葉專家吳覺農要求,負責茶葉生產工作,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茶事生涯。幾十年來,他一直在國家農業部負責經濟作物方面的技術行政管理工作,歷任技師、副處長、處長、高級農藝師和副總農藝師等職。他圍繞經濟作物主要是茶葉的生產和發展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參與制定有關方針、政策、規劃,檢查落實生產情況;組織技術交流和技術推廣等工作,對我國經濟作物特別是茶葉的生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論著

1 沈其鑄.發展我國烤菸生產的建議.中國農報,1952

2 沈其鑄.幾內亞的農業生產.中國農報,1962

3 沈其鑄.農業基礎知識(茶葉栽培).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

4 沈其鑄、高麟溢、黃繼仁.建國三十年來的中國茶葉事業.中國茶葉,1979 (3):4~5

5 沈其鑄.發展我國茶葉生產的建議.人民日報(專家論壇),1981~08~18

6 沈其鑄,丁保華.中國的經濟作物種植業.北京:中國經濟年鑑,1983 Ⅳ~1

7 沈其鑄.中國茶樹栽培學(茶葉成就章).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8 沈其鑄.當代中國的作物農業(第15章,茶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9 沈其鑄等.農業名產叢書(茶葉分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技術成就

近代以來,由於常年戰亂及帝國主義的摧殘、掠奪,使中國茶葉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夕,作為中國傳統出口商品的茶葉,年出口量已下降到歷史最低點。新中國成立初期,茶葉和生絲是國家主要出口創匯產品,恢復和擴大茶葉生產具有重要意義。1950年,沈其鑄陪同蘇聯專家對我國茶葉產區的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潛力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專題調查,歷時近半年,跑遍了主要產茶省,蒐集整理了大量資料。考察後寫出了關於發展茶葉生產的專題報告,為國家制定茶葉發展戰略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建議:在生產上重點是墾復荒蕪茶園,更新改造老茶園,開發新茶園;經濟上國家對茶農給予專項貸款扶持;生活上給予糧食補貼;技術上學習蘇聯先進經驗,推廣條栽密植,發展新式茶園,要管理及時,分批留葉、合理採摘,既採茶又養樹,采養結合等,作為主管茶葉生產部門的一員,沈其鑄與其他同志一起參與了一系列茶葉生產政策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茶葉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努力。短短几年,我國的茶葉產量就由1949年的4.1萬噸上升到1957年的11.15萬噸,產量增加1.72倍,出口也有大幅度增加。進入20世紀60年代,由於受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茶葉生產受到很大挫折。沈其鑄和同事們一起深入茶區調查,尋求恢復生產的辦法。經過調查了解,將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建議反映到部里,農業部向國務院報告後得到了支持,國家對茶葉生產給予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售茶獎糧、獎化肥,低息貸款等。通過政策調整,調動了茶農的生產積極性,使茶葉生產很快得到了恢復。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不少茶區出現賣茶難問題。沈其鑄根據調查分析,研究了生產和需求的矛盾,得出結論:茶葉不是多了而是流通渠道不暢影響了生產。為此,他在《人民日報》專家論壇上發表了《發展茶葉生產的建議》,從我國人均茶葉消費水平很低的角度,闡述了發展茶葉生產的市場潛力,並就茶葉生產和購銷問題向部黨組寫了專題報告並上報國務院。1984年4月,國務院召集農業、商業、外貿等有關部委,研究茶葉購銷政策和經營體制改革問題並作出決定,茶葉實行多渠道經營。這一改革極大地促進了茶葉生產,到1987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50萬噸,比1983年茶葉產量提高了20%以上。

主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際市場茶葉貿易紅茶占90%以上,中國紅茶傳統上以“條紅茶”出名,不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將條紅茶改制為分級紅茶(即紅碎茶)。1953年,沈其鑄和張景明等同志到雲南省考察,研究利用雲南大葉種茶發展紅茶生產。經考察,雲南大葉種富含茶多酚等,非常適宜生產汁液濃厚的紅碎茶。這以後,雲南大葉種在我國華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大面積種植,建立了一批大葉種紅茶生產基地,支持了外貿出口的需要。

1958年,國家為加強茶葉科學研究,決定成立全國性的茶葉科學研究機構,沈其鑄參與了籌備和選址工作。經勘察論證,在浙江杭州市七佛寺一帶建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此後他常參加那裡的學術活動,為該所主辦的《中國茶葉》撰稿,還擔任《茶葉科學》編委。1959年,由沈其鑄主持,李聯標、陳椽、高麟溢等眾多專家參與編寫了《中國茶葉》一書。這是建國後較系統地介紹中國茶葉歷史、生產狀況和發展的專著(該書由上海科技出版社發排,後由於一些原因沒有出版,僅有少量鉛印本問世),成為茶葉同仁們的重要參考資料。沈其鑄十分熱心學會工作,是中國茶葉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964年他與蔣芸生、王澤農等一起發起成立了中國茶葉學會,擔任過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榮譽理事等職務。他還是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理事,中華茶人聯誼會顧問等。沈其鑄很重視茶樹的良種鑑定推廣和品種資源調查工作。1979年7月,他在福建廈門主持召開了“茶樹良種繁育座談會”。會上擬定了“茶樹良種工作試行方案”和“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細則”。此後,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全國茶樹資源調查和良種選育工作。1981年,成立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他任副主任。經各產茶省調查,摸清了我國茶樹種類和地理分布,審定委員會兩次共審定52個國家級茶樹良種,同時出版了《中國茶樹優良品種集》,向全國推廣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的良種,深受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