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1031~1091),字存中,宋代政治家、科學家。宋至和元年(1054),就任沭陽主簿,見沭水長期失修,泛濫成災,到任不久,即著手整治,拓寬挖深,疏通河道,同時築百渠九堰,得良田7000餘頃。嘉祐六年(1061)任寧國縣令時,又用“以工代賑”辦法,從附近八縣動員民工14000餘人修復秦家圩(萬春圩)。嘉祐七年中進士,出任揚州司理參軍。後入京,任昭文館校勘,認真鑽研天文學,有獨到見解,於熙寧五年(1072)兼任提舉司天監。其間,積極參與變法,受到王安石器重。又巡視兩浙路,察訪河北,提倡興修水利,減輕賦稅,講修邊備,改革舊政;奉使遼國,處理民族糾紛,簽訂睦鄰協定;升三司使,掌管全國財政,對稅收、幣制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消四川鹽禁。熙寧十年,王安石罷相,沈括被貶知宣州。元豐三年(1080),改知延州,加鄜延路經略使。屢破西夏擾邊之兵,在邊境築壘置兵,加強邊防力量,以功授龍圖閣直學士。五年,西夏陷永樂,括無力救援,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後改隨州、秀州團練副使,終老潤州(鎮江)夢溪園。夢溪筆談
沈括博學多識,對科學技術有精深研究,在天文、數學、曆法、地理、物理、生物、醫學、文學、史學、音樂、美術等方面,都卓有成就。是全世界最早發現磁偏角的人,比哥倫布發現磁偏角早400年。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對天文儀器作了重大改進,寫成《渾儀》、《浮漏》、《景表》等重要著作。還與平民出身的歷算家衛朴一起,改革舊曆,實行以節氣定月份的“十二氣歷”。改進地圖製圖技術,創立新的十二方位表示法;並用12年時間編繪了《天下州縣圖》。蒐集整理醫藥秘方,彙編《良方》一書。發現聲音的共振現象,解釋了凹面鏡透視原理。還提出地質變遷成因的原理。第一個提出“石油”的命名,首創石煤燃燒時煙煤的綜合利用。在數學方面,創造“隙積術”和“會圓術”,為後代球面三角理論奠定基礎。著作甚多,惜大多失傳。現存《夢溪筆談》3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及《長興集》、《良方》等。《夢溪筆談》為沈括畢生實踐總結,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之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沈括一生大多在外地,但對故鄉時時懷念,曾多次返回錢塘。對故鄉重要見聞,《夢溪筆談》中屢有記述。察訪兩浙,路過臨平,作《雨中過臨平湖》,表述對故鄉眷戀之情。死後歸葬錢塘,墓在安溪太平山,自作墓志銘。
悠悠沭水不盡流,十字橋邊景色幽。
百渠九堰今安在,主簿豐碑亭下留。
這四句詩,是沭陽人對於"沭陽新八景"中"沈公亭"的簡介與抒情。沈公亭位於沭陽縣十字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沭河上,建於1988年10月,是沭陽人民為紀念宋代大科學 家、時任沭陽主簿的沈括而建立的勉世碑亭。此亭造型精巧美觀。亭身為六角形,下部以六根紅色圓柱支撐,上部為覆蓋紅色琉璃瓦的飛檐藝頂。亭中豎立高L 5米、寬1米,由時任副縣長朱琴生題字的"沈括紀念碑"。碑的背面為十字鄉人民政府撰寫的介紹沈括生平的銘文。文曰:"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浙江錢塘人,為我國宋代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賢於政事,官徙至龍圖閣學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精通六藝,著述頗多,有《夢溪筆談》等傳世。至和二年,初任沭陽主簿,勤政務實,率民疏沭水作百渠九堰,益田七千頃,功績卓著。沭水流經十字,禾香兩岸,澤被萬民,緬懷遺愛,立碑建亭於茲,冀以百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