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縣[中國山西省晉城市下轄縣]

沁水縣[中國山西省晉城市下轄縣]

沁水縣,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中條山東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經112°47′-115°55′。縣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岳神山與高平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沁水縣下轄7鎮、7鄉,共有239個建制村,9個居民委員會,1378個村民小組,全縣總面積2676.6平方公里,2013年,沁水縣生產總值達到167.1億元,增長11.7%。沁水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傳說。70年代發掘的“下川遺址”,證明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沁水人的先祖們就創造了燦爛的“下川文化”。現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等,映證了沁水歷史的遺蹟。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沁水縣退出“省定貧困縣”並向社會公告。

基本信息

地理

沁水縣沁水縣地圖

沁水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縣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岳神山與高平、晉城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徑115°55′-112°47′。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四周群山環繞,西部大山更為險峻,海拔1400米以上。

最高峰與西南邊境舜王坪,海拔2321.8米。境內山多林密,丘陵平川相間,主要關隘口有縣東境內界樊莊鄉的老馬嶺口和現西境界五寨鄉的東塢嶺口,均為本縣交通要衝,主要河流為沁河,由北而南貫穿全縣,沁河兩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本縣主要農作區。

氣候

境內山戀重疊,溝壑縱橫,高差懸殊。海拔高度511—2358米。氣候因地形複雜,差異顯著,西部寒冷,東部溫和,年均氣溫10度左右,一月零下4.1度,七月23度,年降水量64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160天。

行政區劃

沁水縣沁水縣

沁水縣轄7個鎮、7個鄉:龍港鎮、中村鎮、鄭莊鎮、端氏鎮嘉峰鎮、鄭村鎮、柿莊鎮樊村河鄉土沃鄉、張村鄉、蘇莊鄉胡底鄉、固縣鄉、十里鄉。 縣人民政府駐龍港鎮。郵編:048200。代碼:140521。區號:0356。拼音:QinshuiXian。

各鄉鎮簡介:(摘自“山西省城鄉信息資料庫”)城關鎮 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沁水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沁水縣中西部梅、杏兩河交匯處,總面積188平方千米。轄25個行政村,人口3.14萬人。鎮政府駐新建東路。

歷史沿革

沁水縣沁水縣
沁水歷史悠久,下川遺址、八里坪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舊時期晚期,人類就在此居住。下川遺址位於於沁水城西70公里的下川鄉,1970年從其挖掘出土的箭鏃、骨針等細石器文物。、
沁水古稱端氏。春秋屬晉,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徙晉君於端氏。戰國屬韓。兩漢時,為河東郡端氏邑。三國始隸平陽郡。東晉隸建興郡,北魏屬建州,端氏時廢又復置,隸建州安平郡。並在今城西另設東永安,西河、高延三縣,隸屬建州泰寧郡。北齊仍屬建州,西河、高延併入東永安縣,東永安改為永寧縣,和端氏縣同屬建州安平郡。隋開皇三年屬澤州,隋大業三年(607),澤州改稱長平郡,改永寧縣為沁水縣,和端氏同隸長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隸澤州(或稱高平郡)。金代天會五年,澤州改南澤州,端氏、沁水屬南澤州,天德三年復改澤州,端氏、沁水縣屬之。金元光二年,以澤州升忠昌軍節度,端氏、沁水屬忠昌軍節度。元中統元年(1260),置澤州司侯司,端氏縣併入沁水縣,屬澤州司侯司,隸晉寧路。明代屬澤州直隸州,隸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屬澤州府,民國三年改屬冀寧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縣城第一次淪陷於侵華日軍。1941年中條戰役後,中共太岳區組建太岳南進支隊挺進中條地區,先後在境內開闢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塊抗日根據地,分別隸屬太岳第四、第二專署。1943年7月沁水(西)縣撤銷。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縣改名為沁水縣。1947年7月士敏、沁水兩縣合併,恢復原沁水縣建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縣改屬翼城臨時專署。新中國成立後,沁水縣先後隸屬於晉東南地區。1958年10月,沁水縣併入陽城縣,沁水縣城改為沁水城關鎮。1959年10月與陽城分治,恢復沁水縣建制。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銷,沁水縣直隸於晉城市。

資源

沁水縣沁水縣

全縣地層下蘊藏著無煙煤、煤層氣、鐵、銅、鈦、鉛、鋯、硫鐵、石灰石、白雲岩、重晶石、紫砂陶土、水晶、矽、耐火粘土、砂岩、 礦泉水等近20種礦產資源。儲量最豐者當數無煙煤、煤層氣和鐵礦石。由於地處“沁水煤田”腹地,全縣含煤面積250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3%,14個鄉鎮無一空白。煤炭地質理論儲量達360億噸,已勘探查明的可采儲量82.63億噸,含煤面積、煤炭儲量均居全國之首。

全縣煤炭年產量為1800萬噸,其中,縣級以下煤炭產量400-600萬噸。

煤層氣是沁水的第二大資源,是全國最大的煤層氣田,總儲量6.85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占山西省的三分之一。現已探明儲量達1000億立方米,煤層氣甲烷含量高達80%以上,高於天然氣甲烷含量,是化工工業、機械動力和居民生活的優質潔淨能源。

鐵礦石儲量頗豐,主要為赤鐵礦和菱鐵礦,含礦面積105.32平方公里,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縣城西南中村、土沃等4個鄉鎮。地質儲量為1325.65萬噸,其中已探明儲量674.73萬噸,目前,年開採量已達20萬噸以上。

礦泉水資源也很豐富,已探明鑑定的主要有鄭莊孔必軒、中村澗河等最為豐富,均為低納含鍶重碳鈣型礦泉水,適應建設年產5000-10000噸天然礦泉水和其它果汁飲料的企業。

文化

沁水縣沁水縣

沁水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秀麗,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中,積澱形成了門類齊全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

兩萬三千多年前,就已有燦爛的“下川文化”;五代時,與吳道之齊名的大畫聖荊浩,以其獨特的創作藝術風格在我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明代著名詩人、散曲家常傖的一首“報國恨天地,扼腕怒不平。

咽嗚奮雄劍,夢入大同城”世代傳唱;“人民作家”趙樹理,更是以其通俗易懂充滿時代與鄉土氣息的文學作品蜚聲海內外。

旅遊

中國古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後裔東遷隱居古建築柳氏民居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峪三都古城、郭壁古建築群、竇莊古建築群也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建築精美,風格各異,堪稱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自然旅遊資源的代表性品牌主要有歷山國家森林公園、鍾乳岩溶洞群、舜王坪高山草甸等旅遊避暑景區。

位於縣城西南56公里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以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峽谷風光、原始森林等古野景觀,被譽為“北方天然公園”和“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動植物寶庫”,區內不僅有華北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還有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溶洞群,類型多樣的山峰、飛瀑、雲海、冰簾、珍禽、奇獸應有盡有,使這塊神奇的土地造就了集原始森林之秘、天然溶洞之奇、高山草甸之雄、峽谷風光之秀和古人類文化之悠於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區。那裡一定是您旅遊、避暑、度假、探險、考古和寫生的理想去處。如今,以碧峰森林公園和縣城水上公園為代表的現代景區景觀,更是以其綽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令人賞心悅目、留戀忘返、美不勝收。

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來,

沁水縣沁水縣
特別是近年來,沁水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的觀念,著力創優發展環境,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社會開放程度和發展環境有了歷史性的改觀,魯能集團中聯集團張峰水庫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沁水,民營經濟迅速崛起,成為當地經濟成長的亮點,沁水已跨入歷史上發展最快、成效最好、活力最強的嶄新時期,全縣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2.3億元,五年翻了一番;財政總收入由2000年的7225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5.1億元,五年翻了近三番,一躍成為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全國百強縣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候月鐵路橫貫東西,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晉候高速公路即將開通,兩條省道交匯縣城,全縣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公路通車總里程1762公里,其中幹線公路128公里,鄉鄉通油路和村村通水泥(油)路1014公里。通信網路發展迅速。固定電話、移動通信在全縣鄉村開通,現擁有固定電話49300餘部,小靈通3000餘部,行動電話38780餘戶;全縣14個鄉鎮全部開通閉路電視,電視用戶達到35000餘戶。目前,通迅網、電視網、信息網已經覆蓋全縣。一個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新沁水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

交通

截至2011年,沁水縣境內公路有省道3條123公里,縣道11條271.9公里,鄉道44條431公里,通村水泥(油)路235條480公里。2001年,全縣通車總里程1328公里,是建國初的23.6倍,是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3.5倍。各種運輸車輛4281輛,是1978年的25.3倍。鐵路有侯月線從境內通過,途經龍港、鄭莊、端氏、嘉峰4個鎮,長69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末,沁水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10所,其中,國中16所,高中3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6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稚園21所。全年在校學生29368人,當年招生8246人,畢業8534人。
科技事業
2013年,沁水縣全年積極爭取到了省級科技項目4項,其中“蜜蜂高產高效標準化飼養技術推廣”項目列入山西省農村技術承包產業化“百千萬”標桿項目,“太行黑山羊種群繁育生物工程技術套用”項目列入成果推廣項目;爭取到了市級科技項目22項,其中山西嘉沁農業有限公司和中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列為重點支持項目;組織縣級科技計畫項目63項,重點支持楓彩苗木基地建設項目、大象農牧集團肉雞產業化項目、山西博大靈芝北蟲草加工等科技項目10項;截止2013年底全縣共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個,省級民營科技企業5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全年共完成專利申請量95件,同比增長40%。
衛生事業
截至2013年末,沁水縣共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22個,醫院和衛生院床位671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38人,每千人擁有病床3.13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3.4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43%,村衛生室覆蓋率100%,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達標率100%。
文體事業
截至2013年,沁水縣共有民眾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史博物館1個,宣傳文化中心1個,老年活動中心1個,青少年活動中心1個,縣級劇團2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4個;全縣共有農村電影放映隊14支,業餘文藝演出團體30餘支;全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項,省級項目7項,市級18項,縣級40項。
2013年,沁水縣共舉辦各類文體活動50餘場次,舉辦春節、元宵節社會文化活動9項、“2013年消夏文藝晚會”等大型文體活動10餘場次;赴市參加“煤運杯”晉城市第二屆“紫薇獎”八音會擂台賽,第二屆“紫薇獎”廣場秧歌舞大賽,“活力晉城”舞龍舞獅比賽,晉城市第五屆運動會等文體活動10餘場次;組織舉辦全縣首屆圍棋大賽,迎“五一”象棋比賽,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等縣級體育賽事10餘項次;全年組織農村公益電影放映3722場,組織“百姓文化大舞台”鄉村文化展演活動251場,組織送戲下鄉730場。

歷史名人

劉東星 沁水人。明隆慶進士。累升湖廣左布政使。

荊浩 中國五代後梁畫家,博通經史,並長於文章。所著有《筆法記》。存世《匡廬圖》。

孫居相(?-1634)沁水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授恩縣知縣。征授南京御史。天啟時,累升兵部右侍郎。被魏忠賢彈劾,削籍。崇禎時官戶部尚書。因牽連楊時化通書事,被貶邊,卒戍所。

孫鼎相 居相弟。歷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廣巡撫,亦有名於東林中。

張銓(1577-1621)明末抗建(州)英雄,字宇衡,號見平,沁水竇莊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歷御史、江西巡按。言遼東兵事,有先見之明。贈大理卿,再贈兵部尚書,謚忠烈。

張鳳儀 明末抗清女將軍,沁水人,明末忠臣(尚書)張銓之女,母親霍氏,夫馬祥麟(明末女著名將軍秦良玉和抗倭將領馬千乘之子)。

張五典 沁水人,萬曆兵部尚書,子張銓(泰昌兵部尚書),兒媳霍氏,孫女張鳳儀(明末抗清女英雄),孫張道濬(都指揮僉事)。所作《泰山道里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遺產。

霍氏 張銓妻。居竇莊寨堡。崇禎中,率僮僕堅守寨堡拒流“賊”,賊攻不克。遂名其堡曰“夫人城”。

張道濬 銓子。蔭錦衣指揮僉事。屢升都指揮僉事,僉書衛所。有討賊功。因沁城失守,被彈劾,更戍海寧衛。

賈景德(1880-1960)字煜加,號韜園,山西省沁水縣人。清朝進士。到台灣後,任台灣“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現代著名小說家、人民藝術家。任《說說唱唱》主編,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李家莊變遷》、《三里灣》,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鍛鍊鍛鍊》《登記》、長篇評書《靈泉洞》(上集),以及《實幹家潘永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