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湧

汪潮湧

汪潮湧,原名汪超涌,1965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張塝鎮瓢鋪村,最早進入華爾街工作的大陸留學生之一,信中利國際控股公司創始人及總裁、倫敦證交所上市公司歐瑞投資公司董事長,北京信中達創投公司、美帆中國之隊、李時珍健康產業開發股份公司、冬粉網的董事長及投資人,也是瑞星科技、瑞士盈方體育(中國)傳媒公司、九城遊戲等公司的董事。1999年5月,汪潮湧創辦信中利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和美國融信投資控股公司;2000年5月,在信中利公司內部信息網的基礎上推出中華資本網。

基本信息

簡歷

汪潮湧汪潮湧
汪潮湧,一九八零年考取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1985年由清華大學赴美留學,從1987至1998年,他先後就職於美國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Chase),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Poors),摩根史坦利公司(MorganStanley)等著名金融機構;在摩根史坦利公司期間,他擔任亞洲公司副總裁兼任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1998年汪先生受國家開發銀行邀請擔任顧問,任期滿後,與國際投資機構共同創辦信中利國際控股公司。目前,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第九屆輪值主席 。

1980-1984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專業學士

1984-1985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攻讀研究生課程

1985-1987 美國羅格斯大學 商學院 MBA

1987-1990 摩根大通銀行紐約總部 高級經理

銀行資產證券化,消費者信用卡,汽車,房貸證券化,參與300多億美元的ABS、MBS的發行

1990-1993 標準普爾紐約總公司結構融資部 聯席董事

從事資產證券化評級業務

1993-1998 摩根史坦利 亞洲公司副總裁兼任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任亞洲公司副總裁兼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作為摩根史坦利中國投資銀行業務的創始人之一,汪潮湧先生直接參與和負責為財政部、中國銀行、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上海實業、北京大唐發電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等中國政府和企業的海外融資業務,海外融資總額達數十億美元

1998-1999 國家開發銀行 投資業務顧問

1999-今 信中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長及創始人

創建於1999年的信中利公司是國內最早從事VC/PE基金管理業務的獨立投資機構之一,下設十支外幣和人民幣基金,累計管理外幣基金規模約12億美元,人民幣基金規模接近30億元人民幣,業務涵蓋創投、PE及直接投資等領域,在零售消費、文化教育、信息科技、金融服務、新能源、新材料及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現代農業、醫療健康等行業投資了近七十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北大青鳥、百度、瑞星、華誼兄弟、東田造型、麥包包、小馬奔騰、龍文教育、長安保險和中誠信等成功企業,在中國投資界非常活躍及有影響力,同時也是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在全國選聘的8家PE管理公司之一。

主要經歷

汪潮湧汪潮湧

1965年出生於湖北一個普通家庭。15歲考入華中理工大學。

19歲成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首批MBA班最年輕的學員。

1985年,20歲赴美國留學並獲美國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金融博士候選人資格。一天下午他跑步回來,看見副院長在門口等他,並小聲對他說:“朱院長剛回來,帶回來一個留學獎學金名額,我們研究讓你去。”朱院長指的就是當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兼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的朱鎔基,他去美國考察,巧遇新澤西州州立大學校長,帶回來一個獎學金名額,20歲的汪潮湧帶著30美元和一隻箱子,踏上赴美留學之路。

22歲進入華爾街大通曼哈頓銀行紐約總部,從事不動產融資與金融資產證券化業務。

1990年進入標準普爾評級公司,擔任紐約結構融資債券部副主任。成為來自中國大陸的第一位標準普爾高級職員。

1992年,在美國《債信評論》上發表的《企業破產機率與債信變化》報告,獲標準普爾年度總裁獎,併入選《普爾工商名人錄》。

1993年,受聘於摩根·士丹利,由紐約總部派往香港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任高級經理,負責中國公司股票融資業務。

1995年被提升為亞洲公司副總裁併調任北京代表處,任首席代表。

1998年5月從摩根·士丹利辭職,全職擔任國家開發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顧問。

1999年5月創辦信中利投資諮詢有限公司和美國融信投資控股公司。

2000年5月,在信中利公司內部信息網的基礎上推出中華資本網。

在一年時間裡,信中利公司為12家高科技企業募集資金2億多美元;為20餘家政府機構、金融機構、高科技企業擔任投、融資諮詢顧問;直接投資15家高科技企業,主要客戶包括北大青鳥、中國家庭網、中華線上、瑞星科技等,同時,還運營企業孵化器業務。

個人經歷

汪潮湧汪潮湧

汪潮湧成長在湖北蘄春,父母都是湖北人,素來重視教育的蘄春文化,有了“九頭鳥”式的商業頭腦,仿佛一種化學發酵效應後的完美結合,這成了汪潮湧後來的生活色調——永遠做一個文化商人。

18歲,他考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研究生。1985年,幸運女神青睞的目光投注到汪潮湧身上。有一天下午他跑步回來,看見副院長在門口等他,並小聲對他說:“朱院長剛回來,帶回來一個留學獎學金名額,我們研究讓你去。”朱院長指的就是當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兼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的朱鎔基,他去美國考察,巧遇新澤西州州立大學校長,帶回來一個獎學金名額。20歲的汪潮湧帶著30美元和一隻箱子,踏上赴美留學之路。

他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機遇對自己後來生活的巨大改變。在清華大學時,他曾經給自己做了一個十年規劃:用十年的時間完成學業,然後成為一個科學研究者。像當時的許多青年學子一樣,他經常滿懷激情,指點江山。之所以轉向金融,是因為有一次聽說關於寶剛因為融資不當遭受損失的報導,這讓他覺得到成為金融領域的專家,可能比科研工作者更能對當時的國家有所幫助。

去美國學習的機會就這樣來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一天,在首都機場,汪潮湧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意氣風發,又有些對前途的茫然——這就是他那時的心情。但是,年輕的心滿懷希望,雖然初去美國人生地不熟,而在課餘,他甚至要去餐廳靠端盤子維持生活,但他堅持了下來,回首那段歲月,他承認極大地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力。

華爾街很快看到一位中國面孔的闖入。度過了起初的艱難適應期,汪潮湧很快在華爾街如魚得水。畢業後,他去了美國著名的金融機構工作,在那裡,學習金融投資知識。華爾街是一個金融的萬花筒,那裡成熟的金融市場讓汪潮湧眼花繚亂。而他性格里又有不服輸的念頭,再加上頭腦敏捷,智商超人,他認識到要在華爾街站穩腳跟,首先要做的就是廣結人脈。

他參加了各種社交圈子,甚至由此認識了自己一生中最敬佩的巴菲特。他永遠記得第一次見到巴菲特時,對方的平凡和普通給予自己的那種震撼。巴菲特完全看不出“股神”的顯赫

,但是,他對於財富的態度又是那么慷慨,他將自己三百多億美元全部捐獻了出來,並且不留自己的名,全部捐給了“蓋茨基金會”,這種對待財富的境界,後來深深影響了汪潮湧。

在廣交金融圈人脈,學習他們的理財投資經驗時,汪潮湧東方式的勤奮也讓他在華爾街受到了重用。當他回國時,已經成為摩根史坦利亞洲區的首席代表,出行乘坐豪華轎車,一年數次國外旅行,還能享受十幾萬美元的補貼……這些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足以讓人艷羨不已。

從當初那個站在首都機場的青澀青年,到後來上流社會的一員,動不動投資以億元計的金融家,汪潮湧完成了一個360度的大蛻變,但這一切,卻不是他最終的追求。

儘管此時的汪潮湧年薪很高,但他卻在1998年5月從摩根史坦利辭職。之所以放棄這份待遇優厚的工作,他有自己的兩個理由。

其一,1986年汪潮湧還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在華爾街上“看著滿街神采飛揚的銀行家們,暗暗發誓:總有一天,我會成為你們當中的一員” 。日後當汪潮湧也在華爾街上獲得成功時,卻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中國人在摩根史坦利這樣的跨國投資銀行中,充其量也就是做到大中國區的負責人,以後的發展就很有限了。”

其二,汪潮湧在美國收到的名片中,很多人都會標上“FOUNDER”(創始人)”的頭銜,這是一個特別能得到尊敬的頭銜,只有那些公司的創辦者才有資格標註。汪潮湧的偶像和好朋友巴菲特,世界數一數二的巨富,也沒有這個頭銜。

顯然,世界上最大跨國投行的地區總裁還不足以圈住汪的“野心”。他毅然決然地在中國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當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瞄向國際資本市場時,中國的企業家們面對窗外陌生的財富世界,無疑有著太多的困惑與茫然。汪潮湧曾經和搜狐的張朝陽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張朝陽就不斷向他大倒創業過程中融資困難的苦水。而汪潮湧卻從中看到了屬於自己的機遇。

1999年5月,汪潮湧在國內註冊成立了信中利公司,專司投資銀行和融資顧問業務,而主要的對象就是那些無緣結識海外投資銀行家又被國內金融機構拒之門外的民營高科技企業。

汪潮湧說:“別看這些民營企業今天小模小樣,未來他們可是新經濟的中堅,而我僅僅憑著早入手就得以與他們為伍,做他們的顧問,這是我的幸運,以後的華爾街投資者怕是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了。”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令到他樂於擔任中小型企業到海外融資的啟蒙者和“布道”者。

汪潮湧離開中國的時候,還是一個不滿20歲的學生,中國商界的一切他都未曾感受,再加上創業之初的艱難,令到他的確產生了一種類似“苦行僧”的心情感觸。過去,行必坐頭等艙,宿必住五星級酒店,可現在,和國內的民營企業去海外融資,汪潮湧總是坐經濟艙,住汽車旅館,以儘可能替客戶省錢。不光如此,每次出行,他還要負責準備材料、預定酒店、安排計程車,在投資銀行家的身份之外給自己再附帶上一大堆諸如秘書、司機、翻譯、導遊等等職務,能上能下,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至讓那些幾乎很少出國的客戶感動異常,回來後就會以相當優惠的條件與他合作。對此汪潮湧笑稱,客戶“肯定會感動的,因為連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

開張一年不到的時間,信中利已直接投資15家美國矽谷和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並為近20家高科技公司擔任財務和融資顧問,募集資金總額逾2億美元。一年之後,汪潮湧將公司的主營業務加以擴大,在投資銀行業務之外兼做風險投資和網路,並組建了自己的中華資本網。這一時期的汪潮湧,藉助網路經濟的熱度和自己國際頂級金融機構的從業經歷,在風險投資界運營得風生水起。

家庭

汪潮湧汪潮湧

汪潮湧可謂是家庭事業雙豐收。太太是大名鼎鼎的MTV全球音樂電視台中國區總裁、維亞康姆公司中國區首席代表李亦非。她在2001年《財富》雜誌選出的25位全球企業新星中排名榜首,還是“2005年亞洲十位最有影響力的女性”。這對金童玉女的結合,當時華爾街的評語是:“兩個優秀青年的完美結合。”
兩人在美國相戀時,曾一起走遍了世界上近20個國家,到處打高爾夫球,認識半年訂婚,一年就到華爾街登記。不過直到今天,兩個人都沒有放棄自己的中國國籍,一雙兒女甚至連英文名字都沒有,因為,汪潮湧說,“做一個自由的中國人,更快樂”。
現在雖然他們結婚多年,有了兩個孩子,但生活中,他們還保持著初戀般的激情。汪潮湧會吹笛子、彈古箏,愛詩,還常常給妻子朗誦自己的特別漂亮的文章,在世貿中心大樓外的草地上,他們經常情侶配,汪潮湧一邊吹笛子,李亦非一邊唱歌,唱少年時代的革命歌曲,也唱鄧麗君,可謂琴瑟合鳴,常常引來大批老外喝彩。有次接受電視媒體採訪時,汪潮湧吹笛子,李亦非舞劍,他們覺得這代表了他們笑傲江湖,俠士風尚的心境。生活得既國際,又很中國——這正是夫婦倆一直追求的。
閒暇的時候,他和太太會在一起聽聽音樂;而汪潮湧喜歡居所的後花園。清晨,他常面對窗外小坐片刻;或者夏天裡在院子的樹蔭下喝茶,與孩子們一起搭建樹屋,享受天倫之樂。汪潮湧說:“李亦非更多的時間是在商界馳騁,而我對跑車、名畫也沒有特別的愛好,我們不想重複隆重、富麗堂皇的生活,在那種環境裡很難放鬆。”
有時,他會和80多歲的父母開展尋根之旅,盡作為兒女的孝道;或者和女兒一起探討莎士比亞和金庸,分享著大師們的睿智;也會為兒子對美洲杯的熱情而興奮;而最重要的,是他和妻子共同經營著他們美好而充實的家庭……四十歲的汪潮湧,他的人生豐盛得令人羨慕。

人物榮譽

2017年12月21日,汪潮湧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人生態度

綜述

汪潮湧汪潮湧

汪潮湧,名字中的三個字都跟水有關,在汪潮湧的人生經歷中,水是一種特殊的刻度。“在我人生的前20年,很遺憾,沒有見到過大海,但是在我人生的幾個很重要的時刻,卻沒有離開過水。”

1993年的時候,汪潮湧還在美國的摩根大通銀行工作。每到夏天,下了班以後大約下午五點多鐘,他都會透過辦公大樓的窗戶看到帆船開到紐約的入海口,一邊是曼哈頓的摩天大廈,一邊是帆船在夕陽下揚帆大西洋的場景,一邊還有高高矗立的自由女神雕像,這種風景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後來,他知道這道風景與100多年來的美洲杯帆船賽有關,並且得知,紐約很多金融機構的職員參加帆船運動。在他的印象中,金融投資和帆船運動的結合源於停留在記憶中的美麗風景。他沒有想到多年後,這道風景最終因為他自己獨立運作公司而有可能變成現實。

帆船

2004年9月,汪潮湧到法國的馬賽觀看美洲杯帆船賽分站賽。在那座古老的歐洲古城,有幾千條各式各樣的遊艇,其中8艘帶著各自贊助商廣告的帆船最引人注目,這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於是他想:我們能不能組建一支“中國之隊”參加美洲杯帆船賽?中國能否舉辦美帆賽中的一場分站賽?

在他看來,投資帆船比賽已經完全不同於早期那些純商業性投資,這是對商業和社會雙重效應選擇的結果。“雖然投資帆船運動可能有人不理解,但是建立‘中國之隊’是我的一個投資路徑,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投資中國水上運動和運動器材。並且通過組隊參加這樣賽事來提高中國的國際品牌影響力,這樣的一個契機是贊助商們所樂於見到的。”

後來,他同法國的“挑戰者號”船隊合資成立“中國之隊”,並於同年參加了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的比賽。在他看來,“中國之隊”的比賽成績並不重要,他也根本沒考慮過“中國之隊”能否營利。他覺得中國缺少把社會效應與經濟效應相結合的企業家,用他的話說是“社會企業家”。帆船運動就是他回饋社會實際行動的開始。他希望與更多人共同分享帆船運動中所承載的自由夢想,因為這種夢想也是他追逐已久的。

探險

因為以玩會友,他和王石等人都成了好友。他們經常一起去探險,包括重走絲綢之路等等。心理學上研究認為,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往往是因為他們性格里潛藏著一些巨大的不安份的偏執的因素。所以在業餘生活中,他們要么像王石一樣的上天入地,今天珠峰明天北極的挑戰自己的極限;要么象海航集團的董事長陳峰那樣虔誠信佛,以追求心靈的安靜來平衡自己的身心。無論是動還是靜,歸根到底,都是通過採取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來平衡自己的偏執。

汪潮湧本人更欣賞的生活方式是動與靜的結合。動的時候,他像王石一樣,去航海、爬山、探險,在那種極致中挑戰自我。安靜時,他也會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回到內心,靜靜地想一些自己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提醒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高爾夫

不但玩帆船,汪潮湧還玩高爾夫。在他看來,高爾夫不同於其他的運動,它是跟自個較勁的運動,即使是最好的球手,每場球賽都會有屬於他自己的遺憾,“我不會很在意成績,每次打完球,我都會請教教練,找到並糾正一些錯誤的地方,不斷改進,掌握其中的技巧。”所以,當國內的風險投資處於低潮時,汪潮湧並沒有感到失落。他說:“打高爾夫以後,我開始學會了耐心。”

高球的禮儀中汪潮湧變得更加紳士。無論是對合作夥伴還是對自己的球童他都很尊重,會充分考慮他們的意見,不再像以前那樣只以自己為中心,只看重能給自己帶來發展的人。他說球童既是教練,又是夥伴,有時還是很好的心理輔導員,能在球手打球時提供很多有益的幫助,對他們友善是打高爾夫球的基本禮儀。同時他也會在每次擊球後,將掀起的草皮斷片撿起放回原位,再輕輕踩一踩,以幫助草皮重新生長……看似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他說這在商務交往中很重要。

探險
因為以玩會友,他和王石等人都成了好友。他們經常一起去探險,包括重走絲綢之路等等。心理學上研究認為,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往往是因為他們性格里潛藏著一些巨大的不安份的偏執的因素。所以在業餘生活中,他們要么像王石一樣的上天入地,今天珠峰明天北極的挑戰自己的極限;要么象海航集團的董事長陳峰那樣虔誠信佛,以追求心靈的安靜來平衡自己的身心。無論是動還是靜,歸根到底,都是通過採取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來平衡自己的偏執。
汪潮湧本人更欣賞的生活方式是動與靜的結合。動的時候,他像王石一樣,去航海、爬山、探險,在那種極致中挑戰自我。安靜時,他也會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回到內心,靜靜地想一些自己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提醒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事業轉變

汪潮湧汪潮湧

汪潮湧的人生遠非幸運兩個字可以概括。從一歲的時候被送到大別山當起別人的養子開始,從帶著區區三十美元遠渡重洋刷盤子洗碗開始,汪潮湧就體驗著比同齡人更深刻的苦難。真正幸運的是,他心中從不缺乏鞭策自己向前的動力。

從15歲到25歲,汪潮湧的計畫是,用十年的時間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和出國留學。他做到了。

之後的十年,汪潮湧的計畫是走出校門,先成為一個華爾街的專業人士,然後變成一個有實戰經驗的管理人士。他也做到了。面對華爾街的工作機會和自身價值提升,他放棄了還有兩年就可拿到的博士學位。33歲的時候,汪潮湧被摩根斯坦利派往北京,成為華爾街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首席代表。

1998年,汪潮湧出任國家開發銀行的高級顧問。1999年,汪潮湧自己的公司信中利開張了。因為在他的規劃中,從35歲到45歲應該完成的是從經理人到創業者的轉變。這家投資公司先後在高科技、傳媒、新能源、環保、礦產資源、連鎖商業、醫藥健康等領域已投資10億美元,搜狐、百度、瑞星、華誼兄弟、北大青鳥,還有暢銷書《窮爸爸、富爸爸》、《誰動了我的乳酪》,均是他投資的項目,為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的知名公司,

處在自己第三個十年中的汪潮湧已經坐擁巨額財富以及美滿的家庭,同時也是各類論壇聚光燈下的主角。但他卻並不滿足。2005年,他宣布投資組建“中國之隊”,進軍美洲杯帆船賽。成為美洲杯帆船賽150年歷史上第一個中國人身影。

汪潮湧說,在接下來的一個十年規劃中,自己要完成的是從一個商業企業家向社會企業家的轉變。投資“中國之隊”不是一個純粹的商業投資項目,更重要的是它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除此之外,他還在家鄉設立李時珍獎學金,給學校捐微型圖書館和電腦房;做李時珍健康產業,包括中藥種植、健康旅遊、健康醫療教育等,不僅解決了當地很多人口的就業問題,還可以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他說,向社會企業家轉變需要有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實事。關注“三農”,解決城鄉發展差距問題,比投幾個VC項目的意義更大。

人物事件

汪潮湧汪潮湧

2015年8月31日,有媒體報導,全球最大上市對沖基金管理公司英仕曼集團中國區主席李亦非已經被中國警方帶走協助調查,調查與近期證券市場的大幅波動相關。不過,李亦非的丈夫汪潮湧否認妻子被帶走協助調查。

汪潮湧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外媒的報導有誤。他說,像這種情況,警方應該通知家屬,但是他沒有接到任何通知。而且他還和妻子通過電話,妻子告訴他,正在開一個機密會議,說話通信都不方便,內容也不方便透露。李亦非還跟她的助理聯繫過,布置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